吳蕾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普及,以生為本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對于小學科學學科而言,教師更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開放自主的活動與體驗空間,以此展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與實踐動手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即以生活情境法為研究目標,探求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情境法;教學應用”
小學科學是一門內容廣泛的學科,既包括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理解,也包含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體會研究,還包括對科學技術的認知理解,更包括對社會關系與人文精神的探索。而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以此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達到更好的素養教育目標。
一、以生活為依據,創設趣味情境
小學生有著“善變而多疑”的心理特征,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解決一件事情,同時他們又富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此引導學生保持更好的專注力與學習狀態,進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與目的。所以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創設趣味情境就成為教師應當掌握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
例如在學習“溶解”這一物理概念時,筆者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以生活現象為基礎的趣味情境。首先,筆者用透明水缸準備了一盆清水,并裝作神秘的樣子提出為學生變一個魔術,隨后則取出一勺食鹽倒入水中,并當即說道:“大家快看,食鹽消失術!”雖然食鹽遇水立即消失了,但引得學生哄堂大笑,紛紛表示這不算魔術。這一表演過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基礎,開始關注這一生活現象。而后,筆者取出一勺沙子和一勺面粉,分別倒入另外兩個裝有水的燒杯中,輕輕攪動后,沙子隨著水旋轉最后下沉,而面粉雖然不見了,卻將清水變成了白色的糊狀物。這時,筆者就會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剛才觀察到哪些不同的變化呢?”學生們先后回答,總結出鹽遇水溶化、沙子沉底、面粉變成糊糊的現象。最后,筆者轉變學生的思維,說道:“同學們總結的很對,這是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現象,但是大家反過來從水的角度分析,會發現什么呢?”學生隨機總結到:水能溶解鹽,但是溶解不了沙子和面粉。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學生對溶解產生了更深的理解,進而可以引入新的知識,完成對課程的有序推進。
二、以經驗為基礎,創設探究情境
在小學階段,科學是開闊學生視野與認知的重要學科,既可以幫助學生解釋生活中的各種怪異現象,又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小問題,以此達到實踐與應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具有探究意義的情境活動。
例如在探索“聲音”的相關課程活動中,筆者就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小鹿同學家住馬路邊,每天早上都會被街道上的車水馬龍聲吵醒,那么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可以通過哪些方法降低噪聲呢?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在馬路兩邊種樹與綠植,可以阻礙聲音的傳播;有的學生則認為,可以通過裝修臥室加強隔音,比如裝設隔音墻、安裝雙層玻璃、使用隔音窗簾等;還有的學生提出,可以讓小鹿同學戴上耳罩睡覺;此外還有學生提出,可以在街道旁設立一個禁止鳴笛標志,讓司機小聲經過。根據學生提出的意見,筆者則會提問:“那么根據大家總結的方法,可以分為哪些類別呢?”這時學生繼續思考分析,便會總結出“人耳處減弱、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三種方法,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以實踐為基礎,創設活動情境
科學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在生活中也有大量應用的空間與環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真正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學習科學,并掌握扎實的動手操作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活動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以解決生活實踐問題為目的展開活動,進而達到實踐訓練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天氣”相關的課程內容后,筆者就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班級天氣預報”活動。首先,筆者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天氣預報”節目為基礎,將其中涉及的各類圖案與標識畫到紙板上,比如晴天、陰天、多云、小雨、暴雨、霧霾等各類天氣符號。其次,需要學生制作便捷的天氣展示板塊,比如在紙板后粘貼一塊小型磁鐵,同時在板報上粘貼一塊,每天的值日生需要根據早上看到的天氣預報,將對應的天氣卡吸附在磁鐵上,同時科學標注上日期、溫度等天氣要素,以此實現課堂天氣預報的呈現效果。在這樣的情境活動設計下,可以讓學生擁有更直接地參與感和體驗過程,同時也是增強學生對天氣狀況了解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改革進程中,生活化教學與情境化教學是教師必須掌握的重要手段,結合生活可以讓學生擁有更真切的學習體驗,創設情境則可以讓學生建立更直觀的認知,由此可以將科學學科的知識內容形象化與熟悉化,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維意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成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寧.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J].基礎教育論壇,2021(06):99.
[2]沙曉娜.小學科學生活化情境教學研究[D].臨沂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