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增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可見,數學生活化逐步走入小學數學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想方設法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存在。這樣,數學課堂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情境
一、 引言
知識來源于生活,小學數學的知識也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在今天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著,更真切地感受到讓課本知識回歸到生活中去,回歸到生活實際的應用上去是大勢所趨。教師要始終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學設計和課堂講授都要密切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積累的知識,來設計有針對性的、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活動,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用,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生活化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增強教學趣味性,感受數學之美
一直以來數學學科的學習在小學教育當中都是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教育教學水平和資源相對較為落后。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一直忽略教學方法和方式的運用,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尤為不利。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在剛剛接觸數學學科時缺乏相應的基礎知識以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卻普遍具有好奇的天性,教師應該抓住和把握這一點來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就能夠很好地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透過生活的本質感受數學之美,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和熱愛。相較于公式以及定理的闡述與解釋,孩子們更喜歡聽這些數學知識的來源與背后的故事,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為接下來展開的課堂教學內容做鋪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此外,數學本就來源于生活,生活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定理、公式時會感受到來自數學獨特的理性美,而這些自然、和諧、純真、奇妙的生活美賦予了數學不一樣的色彩,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則是幫助小學生增加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深刻提升學生對美的本質的認識。
(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往往還沒有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教師在教學當中只重視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解題能力的提高,關注的只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即數學成績的多少,使得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對這一學科的理解并不深刻,這也是部分學生在離開數學課堂以后難以突破自我的原因之一。而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數學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內容,教師在教學當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軟實力,從而達到數學核心素養綜合能力提高的目標。
三、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智情感等方面。他們接觸的事物,他們的經歷,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教師都要充分、全面地考慮。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情境,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比如,在進行加減混合運算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模擬:下課時,學生進出教室的場景。讓學生統計下課時進進出出的學生數,通過加減混合運算的方式進行統計。把數學問題情境化,學生接下來就比較容易接受老師講授的,如何列式計算,如何進行加減混合運算。學生有了剛才真實的情境體驗,他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就會更高,課堂的理解和接受就更快,解題和運算的速度也會加快。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僅僅集中在課本教學之中,應當針對當前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對知識應用進行充分的理解,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使用,對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綜合理解。而在系統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充分地發現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因此,教師就應當結合生活實際,對當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及時的調整,引導學生用思維的方式對數學問題進行觀察研究。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普遍較強,而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喪失,而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能夠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提升。例如在進行三角形特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三角形進行講述,通過觀察分析,讓學生自己對三角形的特征和實際內涵進行總結。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僅能令整個課堂教學的氛圍活躍起來,也能讓學生增進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另外在完成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自然地得出三角形的主要特征,能夠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三角形的核心,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積極參與活動,發現數學中的趣味性。
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就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生活積累的不同、認知水平的不同把握住他們年齡的認知特點。同時教師還要精確把握教材的知識點、重難點,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教材與學生生活上聯系點,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對數學問題進行有趣的觀察、思考、討論和交流。比如,在低年級進行“20以內的加減運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模擬“小小售貨員”活動,通過學生扮演售貨員和消費者,把對貨物買賣的數量、價格進行精確核算,實際體驗。這樣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學生在生活化場景里學習數學知識也倍感新奇,經過長時間訓練可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課堂教學中處處有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應用,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也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習慣。
比如,在進行“長度單位”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教室里面的物品,讓學生提前預備小卷尺,進行實地的丈量。教室里的課桌、黑板、講臺等物品的長和寬,也可以到操場上去,可以丈量籃球場的長和寬,還可以布置課下任務,讓學生回到家后,和家長一起測量家里面餐桌,自己的小臥室的床等,及時記錄。通過學生這些親身參與,學生會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身邊的事物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對身邊事物心中就有一個大概,對長度單位也就有了直觀的認識。所以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可以提升他們對數學應用的能力。
四、 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充分融合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的數學知識的要求,設計適合學生參與的活動。比如小學低年級數學更側重于加減乘除運算,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可以通過小小售貨員、小小銀行家等活動,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數字加減運算。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了解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雖然是低年級的孩子,但畢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在數學課堂上,在數學課本中,數字、圖片和文字對這些天性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枯燥的,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充分融合。
不同的人對知識的理解認識都是不同的,作為學生來說,要想發揮學習優勢,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完成教學引導的過程中,第一,要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充分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增進知識的理解能力。對數學教師來說,要想推動教學任務的實施,主要是應當引導學生在基礎知識理解的同時,逐漸學會舉一反三,引導學生能夠通過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有效地解決當前生活中所面臨的數學問題。第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化的內容與相關的教學知識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令整個數學課堂的教學氛圍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例如在除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本身若是直接對知識進行記憶,往往會劍走偏鋒,理解偏差。而通過將生活知識與除法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的全面。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可樂準備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奶奶買一份禮物,他看上了奶奶最喜歡的一件小飾品。飾品店中有9個小手鏈,總共需要27元。如果你是可樂,只打算買一條手鏈,應該給老板多少錢?這個問題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對除法知識進行思考。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內的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通過知識的引導,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同時將這種解題思路與實際的數學教學內容相聯系,逐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觀察理解。在真實的體驗中,逐漸對知識內容進行理解。最終當小組內部明確學習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提出問題。若可樂手中有40元,那么他最多可以買多少條手鏈。提出這個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對題目內容進行分析,以剛剛學到的知識為基礎進行思考,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全面掌握除法運算的方式,盡可能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將日常生活的實踐積累,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增進對于知識的認識。同時通過引導學生探索分析和觀察判斷,讓學生能夠以相對科學的方式應對生活中存在的多種數學問題。
比如,小學高年級數學中出現的相遇問題。這類應用題學生往往對其中的“兩地”“同時”“相向”“相對”“相遇”等關鍵詞,理解起來有些模糊,甚至搞錯,摸不清東南西北。如何讓學生對這類應用題清晰地辨別方位?筆者想,僅僅在課堂上反復解讀或者通過多媒體展示,或者通過學生親自繪圖等方式,都不如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通過一部分學生進行演示。什么是相對?什么是相向?什么是相遇?通過在體育場實際的演示,學生對于這些相遇問題中的關鍵詞就有了清晰的認識。這時候,再回到課堂,通過學生繪圖,多媒體展示等,就能讓他們結合實際的演示把握住題意。接下來,在老師的引導下,講解這類問題的計算方法就變得容易了。
五、 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當教師在日常數學教學的時候,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學要求,設置切合學生生活的情境,學生不僅樂在其中,而且對數學知識易于理解接受。同時,學生會逐步養成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這種思維習慣。所以把數學知識靈活運用,來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這也是學習數學學科的重要價值體現。
例如,當教師在教授完小學數學中有關“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規則形體知識的時候,設計一個看似奇特的問題,開動腦筋,來計算一個鴨蛋的體積。這是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學生也感到很好奇,一開始也可能懵。但在老師的提示下他們就會開動腦筋,發揮每個同學的潛能。要想計算出這個不規則的鴨蛋的體積,就要想辦法把已學的知識運用起來。可借助先前學過的規則圖形的計算方法,借助一些工具來測量。通過“曲線救國”,計算出一個鴨蛋的體積,這就是數學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
六、 在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中發現數學規律
其實很多數學規律都是人們在生活中不經意發現的,然后再通過科學家不斷地加以實踐,通過科學實驗進行論證,最后就變成了人們熟知的數學規律。那這些數學規律與生活實際其實是分不開的,教師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整理、推導這些數學規律,讓這些原本抽象的數學規律都帶上或多或少的生活色彩。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歸納推理等,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學會會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通過推理發現規律、運用規律,讓規律為我們學習和生活提供服務。比如在小學數學規律應用中,有關周長的計算、圓的面積計算、總價與單價數量間的關系等,都可以通過課堂上的實踐活動推導出來,為學習提供便利。
七、 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對正處于學習時期的孩子而言,提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與其給出答案,不如提一個好問題。小學生的好奇心是比較強的,但要想把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問題意識,仍需要教師在教學當中耐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合適的趣味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在學生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在課堂上和老師進行互動,從而實現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目標。教師也能根據每位學生所反饋的問題知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效果,并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提出相應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引導學生的自主構建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什么是面積”的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兩個具體的平面圖形比較大小,并且讓學生說出比較的策略,以及在比較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提問,逐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
八、 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為生活與學習提供便利
自2020年年初爆發新冠疫情以來,國內教學一直十分依賴網絡教學平臺,這也反映了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的便利性。教師可以構建一個網絡教學平臺,其中要包含自己上課時的教學內容,以便于學生在課后查看和復習,這樣的教學平臺不僅有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對在學校中或者生活中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有著雙向促進作用。教師也可以在課下以及學生回家后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交流指導。如今先進的技術手段下要實現公正公平的交流評價也是十分便捷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交流學習感想和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和老師都認識到自己在數學課堂當中表現的不足之處,并及時改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線上布置學習任務以及分享學習方法,學生可以在線隨時查看并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在課下對數學學習始終不陌生。
九、 結語
生活為數學學習提供了無窮的素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及時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有限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遍地開花。教師通過創設有趣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讓數學知識,數學規律更好地服務生活。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越發不可分割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僅要具備數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儲備和解題技能,還要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切實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小就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知與數學的濃濃情意,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蔣興倫.探究利用生活情境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論文集(二)[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5.
[2]張翠.生活情境教學法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3.
[3]王慧潔.生活情境教學法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分析[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作者簡介:
朱玉賢,河北省涿州市,保定市物探中心學校第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