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摘? ? 要:尋找有效作業設計的實施路徑,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作業要依據教學內容,結合課堂學習效果以及學生自身特點、差異,設計富有開放性、實踐性、發展性的學科作業,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學生能力
小學數學學科作業的布置主要體現在基礎鞏固、強化訓練、思維提升三個層面。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將數學融入到生活實踐中,讓枯燥的數字、靜止的圖形變得生動有趣。
一、遞進式作業設計,尊重學生個性化需求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業分層就是為了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目的就是優等生“吃得好跑得快”、中等生“跳一跳夠得著”、學困生“低起點吃得了”,使每個學生在適應自己的作業中都獲得成就感,實現人人都能在專屬作業中體會進步的美好。
如何進行作業的分層呢?筆者做了這樣嘗試,將題目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面向全班學生布置的少量的基礎鞏固練習。選做題分為A、B、C三組:學困生完成A組,內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練習,類型以接近例題為主,便于學生通過回顧例題建構知識模型,從而輕松解決問題。中等生需要完成B組,它們是在基礎之上進行的變式練習,有一定的靈活性。優等生完成C組練習,內容是難度稍微大一些的拓展思維訓練題,考查綜合能力。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量力而為,自主選擇。這種集中與分散的作業形式既有夯實,又有提升,點面結合,達到訓練的全覆蓋。
在教學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后,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
必做題:
①一個長方形花壇,長40米,寬15米,求這個花壇的占地面積。
②一個正方形水池的邊長是5米,這個水池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選做題:
A一個正方形水池的周長是24米,這個水池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B一臺壓路機,每分鐘行駛60米,壓路的寬度是4米。壓路機行駛8分鐘,能壓多大的路面?
C媽媽買回一塊長方形花布,從上面剪下一塊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長26分米,寬15分米。)
學生只要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就能很容易解決基本題型。選做題又帶給學生一定的挑戰,他們樂于去思考并積極完成。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握好作業設計的深度與廣度,學生就可以在層次性作業中增強自信,不同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高,從而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實踐性作業設計,發展學生應用能力
“素材的選用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活動經驗,反映數學本質的前提下貼近學生的現實,以利于他們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與方法的過程。”那我們就可以依據這個原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生活數學化,將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問題。通常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幾個類別作業。
1.觀察操作類
在人教版教材中,安排的許多內容是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比如一年級學習了“數的組成”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到超市去觀察同樣商品一包、一盒、一箱的數量,感受幾個一、幾個十、幾個百的遞增,從而對計數單位有更深刻地認識。統計知識在各學年都有所體現,那么學習了統計的知識后,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學生自由選擇統計的形式,統計一個月天氣的變化,并依據數據進行分析預判。還可以結合新冠疫情,通過條形統計圖的形式描述出疫情的變化趨勢……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創新、實踐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2.歸納整理類
歸納與整理是學生一項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師在結束一個單元的教學之后,都要進行復習課的整理和練習。教師可以安排中高年級學生結合本單元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制作一張數學手抄報。這份手抄報要將本單元數學知識點的結構圖整理出來,形成知識網絡。通過回頭看,讓學生將知識的欠缺部分補齊。
筆者在進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單元整理時,有的學生總結了計算方法: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就從十位退一。在這個總結的后面,學生還自己設計了一些練習題,題型也是豐富多彩。還有的學生在基礎訓練里適當增加了數學小故事、智力測試等內容,他們在自我練習中得到了鞏固與提升。學生在作業交流過程中,彼此欣賞、補充、取長補短,增加了訓練的容量與效度。其實學生在設計手抄報的時候就已經將知識進行回顧、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三、探索性作業設計,發掘學生數學潛力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猜想、驗證、推理。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我們在作業設計時就要關注它的思考性和探究性,是否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實驗、歸納提升,是否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經歷成長的過程。
當然這種探究性作業是需要按學年來劃分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還有預設好學生完成的時限,避免產生學習負擔。
在教學二年級“小小設計師”一課后,筆者請學生利用平移、旋轉等方法為學校設計圖書角的壁紙圖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實踐活動:先測量墻壁的基礎數據,利用數學方法設計美麗的圖案,再制作成整體效果圖。這樣不僅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勇于探索、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也得以培養和發展。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一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請為學校的操場設計一個24平方米的長方形花壇。讓學生設計它的長和寬,并要考慮在校園里怎樣合理地擺放位置。這樣的一項作業既鞏固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又注重了公式的逆向應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能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第二天作業反饋回來后,教師進行整理,通過作業匯報的形式展示學生的設計,這樣的學習效果非常好。
第一種情況是長為24米、寬為1米,這樣的花壇可以放在教學樓側面,貼近圍墻。
第二種情況是12×2,可以放在操場的兩側。
第三種8×3和第四種6×4這樣的花壇適合橫著擺放在教學樓前側。
這個作業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地改進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培養數學思維的延伸性。我們設計作業時要從信息條件的開放性、所求問題的開放性、題目答案的開放性出發,加強對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小學數學具有其特殊的應用價值,探究實踐性作業能夠讓學生活學活用,使數學知識真正為學習、生活服務。這樣的作業具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他們會在不斷嘗試中尋找成功的快樂,從而更加喜歡數學、愛上數學。
總之,科學有效的作業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學生的創造力,讓他們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進行創新實踐,這樣才符合新課程素質教育的精神,才能真正讓減負增效的目標有效落地。同時,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也是教師專業提升的過程。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教材,精心編制習題,善于梳理問題,指導糾錯鞏固,讓知識能力、學生發展與作業有機融合,完美地實現師生共成長。
?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