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凌
【摘要】教育理念是教學形式的支撐和指南。使每一節語文課都能夠得以精彩呈現,是一個長期實踐,且行且思的過程。因此,為了更好地彰顯語文學科的魅力,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教師應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立足于生本,著力于夯實教學環節,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促進語文課堂的精彩綻放。
【關鍵詞】有效備課;多媒體應用;有效評價;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056—02
新課改理念要求語文課堂教學要立足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提升。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致力于有效備課環節,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技術,優化語文課堂的評價方式,夯實合作學習環節,以不斷地優化語文課堂的教學結構,讓語文課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一、夯實有效備課環節,優化課堂構建
有效備課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保障,也有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因此,為了使語文課堂能夠真實地精彩呈現,應夯實有效備課環節。
一是授課教師要對教材體系、課程標準、年級、學期、單元教學要點及學生的習慣養成、能力訓練等要求等了然于胸,要充分了解學期教學單元及課時之間的聯系,尤其是年輕教師更要在此項環節中用心梳理。如此,才能夠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合理把握、收放有度,較為準確地確定適宜的教學目標。
二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應注意要具體化并針對于學生的差異及預設生成而有一定的彈性設置。教師要明確本班學生的知識、能力狀況及差異性,關注于全體學生的發展,結合文本特點以及單元側重點,依據自身教學經驗,明確課堂教學中的學科訓練點、知識生長點,明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學會什么,要讓學生怎樣去學,以及要對學生的后期的學習或發展奠定怎樣的基礎等。由此,擬定相對具體且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收獲感。同時我們可針對教學目標轉換角度及表達方式,向學生呈現明確的學習目標或任務,讓學生學有努力方向。
三是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內在探究不斷生成認知的過程。因此,備課的重點除了要合理地以教材文本為例,重視學科知識習得與學科技能的訓練外,還要重視合理地處理教材,關注如何持續性地維持學生的探究思維,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晰學生的學習思路與方法,以及教學內容是否可進行合理的學科整合或有一定的延展等。此外,教師在備課時,還應充分預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生成,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生成空間,并充分預設應對及點撥策略,彈性使用教案設計,靈活應對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以使教學更加貼學生的實際,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課堂思維能力,提升教師自身的教育智慧,使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的魅力和質感[1]。
二、夯實信息技術應用環節,優化課堂活力
1.巧借信息技術輔助,優化文本感知。借助于信息技術的音頻與視頻資源的應用,可以使課文的美讀感悟更加入境入情;借助于網絡資源的合理選用能夠使學生得到多種感官的認知感悟,彌補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時代或空間距離。利用多媒體功能靈活設計呈現的字、詞、句、段、篇,能夠更便捷地讓學生充分地通過聚焦、認知、品鑒、比較,從而充分感悟語言之溫度,品析字詞之冷暖,領略文本之意境。
2.巧借信息技術,優化教學容量整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本文質兼美、內容豐富、意蘊深厚,篇篇均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好例子。在此基礎上,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視頻資源、圖片資源等的支持,結合文本特點,實現知識素材的跨學科整合,合理地拓展與開放教學內容。從而提升課堂學習容量及學生的學科探究意識。
3.巧借信息技術搭橋,優化重難點突破。在語文文本中不乏有學生因認知水平所限難以體會的意境、情感與精神。我們可從學生的困惑點著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根據學生的規律,分層分步清晰學生的認知。或可立體直觀地演示事物的演變與發展進程;或可將較為抽象的事物利用信息技術實物化、具體化;或可將復雜的邏輯關系動態分解推進演繹等[2]。由此,幫助學生化解認知屏障,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既能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及節奏,又能拓展教學的容量與縱深度,并且能使學生學習過程呈現更多的趣味性。
三、夯實有效評價環節,優化課堂導向
1.眼中有學生,評價及時且客觀有度。課堂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及行為亮點,不斷給予學生具體指向的激勵性評價。要嘗試讓學生收獲專屬的關注與肯定,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樂趣,催生學生持續探究的動力。同時,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狀況以及性格等的不同,因人而異設定不同的標準,給予不同的評價,以引導學困生逐漸自信、逐漸上進;激發學習狀態穩定的孩子更深入的思考探究,形成更強的學科學習能力。
2.心中有目標,評價明確且順學而導。課堂評價應具有導向性,應該與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與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同向。教學過程中,課堂生成相對于預設時常會有一定的變化,課堂也往往會因生成而煥發別樣的靈動。但當我們的教學活動與行為因生成導向逐漸偏離我們設定的教學目標時,教師應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離目標的語言與行為及時地予以修正和調整,適時地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的支持,給予針對性、診斷性和總結性的導向評價,避免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僵。教師要巧妙通過評價引導學生不斷聚焦學習目標,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度思考,使教學三維目標有效達成。
3.胸中有理念,評價多向且教學相長。新課程主張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要求教師要關注教師個人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積極的情感人格的發展。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博聞積累,不斷豐富自身的評價語言與評價方法,從而能夠得以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多樣性的評價來因學而導,持續保持評價的有效作用,持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地為課堂動態“回溫”。同時,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能力,逐步引導學生從能夠自評、互評到會評、善評,生成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有效交融的多向評價形式,營造師生平等交流,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學習策略意識,從而使語文課堂煥發更多的活力。
四、夯實合作學習環節,優化課堂實效
一是要合理構建小組。為便于學生的合作互助,小組內盡可能采取異質分組的形式進行構建。鑒于學生組織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小學低年級可采取同桌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學習。中高年級可采取4—6人異質分組,座位設置可先挑選學習成績優異,組織能力較強的孩子確定為組長,再選擇班級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與之成為同桌,隨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能力水平,分為2-4個層次,根據性別、性格、成績、智力等進行組間平行安置,并注意學生前后座位也盡可能考慮互補互助需求進行層次性設置,使各小組同桌之間以及小組之間形成互助搭配,不同小組之間同一位置的學生層次相當,為學生的合作互助互學及組間競爭比學奠定基礎。
二是要合理運行合作。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所分工。運行初期可予以一定程度的固定分工,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讓他們明晰合理的組織方法,尤其要切實培養好組長的組織引領能力,致力于讓優等生、中等生有更多機會碰撞,生成智慧,拓展思路。讓優等生帶動學困生,中等生扶助學困生,讓學困生在小伙伴中有更多的發言機會從而樹立信心,提升能力。學生掌握合作技能后,可由組長在合作學習時靈活組織,合理分工,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參與到探究學習中。
三是要合理運用合作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探討價值,讓學生能夠產生個人見解和相互間的思維碰撞。合作學習時,要保障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在有個人認知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交流,通過小組成員間的思維交流后,個人認知得以進一步完善,再進行班級匯報交流,從而使學生的認知在思考交流中得以提升。匯報交流環節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指導,讓學生清晰思路,形成方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善于思考,善于表達,善于傾聽,善于吸納,逐步導向深度思維,使語文課堂更加靈動高效。
參考文獻
[1]楊依.淺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高效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16.
[2]沈陽.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5(07):140-141.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