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霞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既是整個社會對未來人才提出的相關要求,也是新課改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具體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要求是,能從相關的語文材料中了解到更多的文學知識,能夠體悟到作者的感情,不斷豐富自己的閱讀和寫作素材,學習能力能得到長足發展。本文針對課內外閱讀教學的銜接問題進行了深度研究,供教師們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152—02
要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工作,教師應把握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共性,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懷著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來展開語文閱讀教學。
一、利用教材,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工作
小學語文教材經過多年的改進、打磨,已經能適應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和年齡特點,文章內容也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加通俗易懂,學生更易于接受。而在語文教材不斷改版的過程中,教育部也推出了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目,要求教師從課外閱讀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能否做好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成為考驗教師教研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屬于節選章節,即課文中挑選了一本書或者長篇小說的一部分進行展示,但往往這一節選內容不能全面展示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僅從課本上不能了解這一文學作品相關的創作背景,不能理解相關的精華內容,不能理解文章總體想要傳遞的思想感情,會導致學生對文章一知半解,所以,學生很有可能會喪失對這部分文本的閱讀興趣,就更不必說學生能夠從中積累相關的閱讀素材了。因此,教師應給學生拓展文本的相關背景,通過創設相關的閱讀情景,吸引學生閱讀整本書,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如,在教學《巨人的花園》一文時,文章屬于節選的,只是將最精彩的一部分內容編入教材中,要想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網絡上去搜集原文并閱讀,比較一下節選的和原文的內容有何不同,看看編者為什么沒有全篇收錄,思考一下節選文是不是比原文更精煉,故事情節是不是更跌宕起伏?想一想兩者是不是都突出了“與人為善”這個主題?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和寫作風格上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一下巨人不讓孩子們進花園,導致花園被風雪所侵、了無生機的狀況。再對比打開花園大門、迎接孩子們進花園后的變化,思考是什么讓花園變成了花團錦簇、生機勃勃的景象?學生通過思考不難理解,與人為善、敢于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通過教材節選文與原文的對比,學生會發現兩者各有亮點,節選文更突出情節,使得巨人先后的心理變化以及花園前后不一的狀態凸顯了出來,有效突出了文章中心。而原文在描寫上更細致一些,對人物心理變化描寫得更深入了一些。通過教材節選文與原文的比較閱讀,實現了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教學,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工作
1.通過作品的對比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工作。想要更好地通過課堂教學達到課堂內外閱讀的銜接,教師可以通過每篇課文的作者入手,引導學生搜集作者的資料,課前預習相關的知識,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風格,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有的作品通過寫人來表達思想感情,并且作者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風格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經歷,并比較其兩篇文章或者多篇文章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也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學生能夠從相關時代背景中找到原因,能夠了解作者的文風發生巨大改變的原因。這能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匆匆》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他的另一篇作品——《背影》。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快速地閱讀一遍《背影》,接著再對《匆匆》進行閱讀,最后讓學生們思考兩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語言風格又是怎樣的,并讓學生從寫作手法、語言表達方式、思想感情等方面進行思考,總結出朱自清作品的風格,明白其文風偏向于洗練,并且極富有真實情感。通過認真閱讀同一個作者的不同文章,可讓學生明確作者寫文章的方向,在一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1]。
2.通過主題的銜接,進行課內外閱讀銜接。在課堂教學中,教材在編寫和整合的時候會有意地將相同主題、相同類型、相同行文方式和相同線索的文章放在同一個單元,教師們也可以充分利用相同主題的文章這一特性,適當地進行歸類教學,即在進行某一單元特色鮮明的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這一類文章的特點進行總結的能力,將其中的相同點總結出來,再在相關課外閱讀文本的選擇時進行相似類型的補充,就可以達到培養學生課內外閱讀相互促進、互為表里、相互延展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七律長征》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之與教材中的《金色的魚鉤》相結合進行教學,因為這兩篇文章都是以長征為主題的文章。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們更能理解文章的主題內容,在不斷的重復中深化學生對這一主題的印象,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關主題的閱讀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歸納能力,也同時激發學生對于小學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外自主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或者書籍,摘抄好詞佳句,寫出讀后感,并把自己的作品拿到課堂中與其他學生交流,這樣可使學生保持對語文的熱情[2]。
三、利用拓展資源,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工作
語文閱讀積累固然重要,但是課外閱讀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文學作品,語文教師應該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文本,而且教師們可以在教室內設置“閱讀角”,讓學生從家中帶一本或者多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放在“閱讀角”,分享給其他學生。這樣,班里的書籍得到了擴充,學生們交流閱讀經驗時就有話可說了。此外,教師也可以每周讓學生讀一本課外書,并且寫讀后感或者摘抄精美詞句,這種方式可以慢慢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并在無形中豐富學生的積累,為寫作打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戚繼光》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這篇課文,快速通讀一遍,再去適當地找一些有關戚繼光的生平介紹,并在課堂中討論戚繼光這一英雄人物的事跡,通過討論,人物愛國的形象就逐漸豐滿起來[3]。然后,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寫一篇人物作文,按照《戚繼光》寫作風格進行仿寫,細致描寫人物的事跡、語言和行為,把人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綜上所述,想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通過實施課內外閱讀教學銜接的多個策略,調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姜永林.淺論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教學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8(34):233.
[2]洪清源.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團隊·互動”教學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9(04):195.
[3]李文成.淺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價值[J].新課程(小學),2018(01).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