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明聰
【摘要】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志愿服務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志愿者作為志愿服務實施的主體,服務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緩解了由于貧富差距所帶來的矛盾,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志愿者已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一張亮麗名片,在新時期社會文明進步、管理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務事業發展離不開志愿者參與,如何發展壯大志愿者人才隊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培養志愿服務人才至關重要。
【關鍵詞】志愿服務;人才培養;隊伍建設
一、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狀況
1.志愿服務發展歷程
廣州市是我國志愿起步、發展和規模排名靠前的城市。1987年,開通全國第一條志愿服務熱線電話,為全國志愿服務的雛形。2008年,成立廣州市發展志愿服務事業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志愿者服務工作。20年的發展使得全市志愿服務成為奉獻社會、引導青年、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將志愿服務納入城市建設、服務和管理體系,挖掘需求潛力、拓展服務領域、加強隊伍建設,志愿服務發展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志愿服務已逐步成為參與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公益活動,激發全市人民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2.志愿服務人才構成
在志愿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方面,采用選取志愿者管理骨干、開展志愿者培訓管理、拓寬志愿者服務體系。多年的發展,構建一套從市—區—街道—社區這一鏈條層級的志愿服務人才體系。全市注冊志愿者人數、志愿服務基地、志愿服務站劇增。目前,志愿服務人才構成主要由廣州青年志愿者協會、社區志愿服務隊伍、黨政機關人才隊伍、事業單位人才隊伍、義務工作者聯合會、廣州市紅十字志愿者委員會、廣州市巾幗志愿者協會等。
3.志愿服務主要成就
2009年3月,正式實施《廣州市志愿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志愿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實現志愿服務立法,強化志愿服務體制保障。制訂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化管理志愿服務,編制《廣州志愿者手冊》《廣州青年志愿者協會團體會員管理辦法》《廣州青年志愿服務運行機制》《志愿者管理骨干招募及任免管理辦法》《廣州志愿者協會會員年審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建立了多項管理制度及實施辦法,全面覆蓋志愿服務活動。創辦了廣州志愿者發展學院、建立了志愿服務培訓機制、選拔培訓人員、建立培訓基地,形成了科學的培訓管理體系,全面提高志愿人才服務技能和服務水平。舉行志愿服務表彰大會,建立了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激發志愿人員的志愿活動積極性,推進社會氛圍的良好發展。成立了羊城志愿服務基金會,建立了資源整合及資金保障機制,支持志愿服務事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二、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專業水平有待提高
當代志愿服務發展具有專業化的特征,志愿服務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就包括專業化服務,即服務項目、服務水平的專業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志愿服務的需求逐漸變化,對志愿服務專業化有了更高的追求。當前,廣州市志愿者服務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在專業服務領域,廣州市志愿者服務領域主要集中在敬老助殘、扶貧濟困、環境保護、社區服務等方面,但在法律咨詢、網絡技術、醫療救治等領域志愿服務有待提高。
由于服務項目的專業化發展,對志愿服務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者來源廣泛、個體不一、成分復雜、素質差異等因素,在服務細節和專業性方面,難免會有一些欠缺及疏漏,且多數志愿活動只停留在體力服務尚未普及到智力服務方面。同時,志愿者身份多為業余人員、學生或者退休人員,沒有更多的時間或精力學習,知識更新速度較慢,組織志愿者集中培訓機會較少,致使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較低。
2.志愿服務人才隊伍社會保障尚未完善
志愿者是通過個人熱情及積極性參加志愿服務,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在志愿活動中受傷,志愿服務獲得社會尊重,志愿服務缺乏反饋等等問題是否能夠切實保障志愿者權益令人望而卻步。相關研究表明,在志愿活動過程中,從未給志愿者購買保險的志愿組織約占50%,受過精神或身體傷害的志愿者約占10%,遭到歧視或不被理解的志愿者約占9%。可見,志愿服務人員的社會保障尚未保障,從而影響志愿服務人才隊伍的發展。
3.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培養結構亟需優化
雖然廣州市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較早,但是社會公眾的志愿意識較為淡薄,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有待加強,具有志愿服務參與人才對象單一、隊伍結構不合理等特性。
青年志愿者和社區志愿者是廣州志愿者人才隊伍的主力軍,人數眾多,活動最頻繁,同時也最受市民歡迎,社會認可度較高。另一方面,黨員志愿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鼓勵黨員加入志愿者隊伍。但社會其他人群由于自身的認識不足以及沒有相關政策的督促,參與度相對較少。此外,業余志愿者占絕大部分,專業志愿者人員相對較少。業余志愿者都有自己的工作,把志愿服務當作短期行為。且志愿人員流動速度快,人才隊伍缺乏一定的穩定性,發現某些組織在組織不同活動是會臨時招募不同的志愿者,沒有穩定的志愿人才隊伍形式。以上這些問題均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志愿者缺乏職業精神,從而影響志愿服務質量及效果。
三、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策略
1.完善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法律保障
廣州市出臺《廣州市志愿服務條例》,在法律意義上起到了對志愿者的權益保護,但是法律只有真正落實,才能切實保護志愿者自身權益。
為保證《條例》的有效執行,應當成立志愿服務組織監督部門,每當志愿者參加具有一定危險性志愿活動之前,要監督志愿服務組織是否為志愿者購買相應的保險;在服務過程中,對侵犯志愿者權益的人員,相關部門要依法嚴格處理,為志愿服務安全樹立模范帶頭作用。
同時,廣州市應當加強社區或者其它志愿服務法律的制定,繼續堅持志愿者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法規的制訂,明確本區域內志愿者的權利和義務、保障合法權益,完善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依法管理志愿人才隊伍,制定合適且恰當的人才隊伍認證考評,評優推優制度,推進志愿服務法制化建設。
最后,廣州市應當針對不同志愿者群體制定不同的法律,現有志愿者多數為青年志愿者和社區志愿者,切實保障各個志愿服務群體的利益。
2.健全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激勵機制
激勵制度最能激發志愿者服務意識,希望廣州市能夠用好激勵手段,以促進志愿服務發展。通過志愿者星級認定、志愿服務回饋等制度,激發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意識。對于星級認定制度應當根據志愿服務的種類和時長予以評定,該項制度的順利實施也需要監督部門的管理,因為少數志愿者可能存在弄虛作假行為,這會打擊志愿服務人員的積極性。對于志愿服務回饋制度,需要注意適度問題,開展回饋制度的時候,不能變相轉為商品化交易,避免產生功利主義,脫離志愿服務本質。
同時,在激勵方式上也要不斷探索新的模式,但是要堅持精神為主,物質為輔的原則。可采取志愿者積分制活動,積分達到一定的數量可兌換獎品,依據積分多少,兌換不同的獎品。
最后,社會回饋也是激勵制度的一種,分為社會榮譽和社會回報激勵。社會榮譽激勵主要是指推選若干名優秀志愿者及志愿服務組織予以表彰及獎勵,使其感受到志愿服務受到了大眾的認可,提升自身榮譽感,從而提高志愿服務熱情。社會回報激勵是指累計時間達到一定時間后,志愿服務人員可享受免費體檢,免費使用康復器材等多種感恩回報。通過量化管理,有效考核志愿服務人才的表現,實現志愿服務雙贏的局面。
3.探索壯大志愿服務人才隊伍的全新模式
目前,我國在積極探索“社工+義工”的聯動模式,由于社工具備專業知識,收取一定的工資;而義工即志愿者無需專業資格,不收取任何費用。兩者的相輔相成,可在社會福利、醫療衛生、司法矯治、勞動保障等方面更好地為社會服務。2012年成立“廣東省社工與志愿者合作促進會”,應當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市級和社區,推動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壯大的全新模式。此外,還可以繼續探索壯大廣州市志愿服務人才隊伍的其它新模式,致力于發展壯大廣州市志愿服務人才隊伍。
4.提升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專業水平
培養專業化志愿服務人才隊伍是推動廣州市志愿服務縱深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首先,按照專業招募志愿者,在招募過程中,嚴格篩選志愿服務人才,采取筆試加面試的形式,考核他們的志愿務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并采取“定職、定崗、定責”的方式安排志愿服務。規范志愿服務過程,工作過程中要統一服裝,樹立良好的志愿服務人才形象。
同時,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加強志愿服務人才專業基地建設,聘請專家進行課堂講座,成立志愿服務人才骨干培訓班。培訓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等方面。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等業余志愿者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時間。通過心理疏導方法、應急救援技巧、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訓,加上一些志愿服務的真實案例,增強了志愿培訓的感染力及趣味性,讓志愿服務人才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掌握專業化志愿服務技能。
四、結語
志愿服務人才是志愿服務的實施者及踐行者,志愿服務人才隊伍的水平關系著志愿服務的水平。如何建設高質量的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對提高志愿服務水平至關重要,能為推動廣州文明城市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姣佼.安徽:多層次、分類別培養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人才[J].中國社會工作,2019(1):42.
[2]謝玉玲.分享經濟時代下深圳志愿服務人才資源管理創新思路[J].營銷界, 2019(37): 199-201.
[3]王曉銳.河北省志愿者人才隊伍建設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