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佳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科教師要突出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素養的培養,加強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已成為了廣大教師的共識。本文以初中數學學科教學的視角,提出在數學學科進行德育滲透的策略與方法,供廣大一線教師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德育滲透;策略
一、提出背景與可行性分析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同時,《中小學德育大綱》指出“各學科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師均要在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之中。”可見,德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要發揚教學民主,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由此可見,數學教學為學生的德育發展創設了條件,而學生優秀品質又服務于數學學習,兩者相得益彰,辯證統一。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中德育滲透的內容
實現學科與德育的有效融合,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結合章節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可作德育滲透的教學素材,制定章節的教學目標。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巧妙地將德育內容滲透在教學內容之中,利用數學學科特有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利用數學規律及數學認知方法讓學生認識當下,思考未來。同時,在教學目標設定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選取的教學素材不可一律照本宣科,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背景,對于不同地域的學生可結合地方特點,編寫數學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師關注生活,了解時事,使設計的問題真實且有感染力。
(二)課堂教學中加強數學文化背景的滲透,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往今來,涌現了許許多多數學名家。如劉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并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祖沖之(公元(429-500年),他推算出的圓周率歐洲人早1000多年;又如秦九韶(約1202-1261),1247年他寫成著作《數書九章》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要求在初中學段要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認同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我國博大的數學文化歷史是國家優秀文化之一,是數學教學與德育關鍵融合點,作為數學教師在數學課上應適當地介紹知識的歷史背景,名人故事,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先輩們的優秀品質。
(三)創設問題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主動探究問題的精神
數學學習的嚴謹性、邏輯性及抽象性讓許多學生對數學學習望而卻步或是止步不前。“如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廣大教師研究的課題,而數學新課標為我們指明了解決的方法,其要求數學教師應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獲得直接經驗,促使學生不斷地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更好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學習過程更加興奮,因此數學課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治學態度,樹立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需要有好的數學問題,那么,好問題的標準是什么?筆者認為,問題的設計要有趣味性、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和應用性。
從教材編寫的一大特點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其內容的選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要求我們設計問題應有趣味性、應用性;經歷“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猜想、推理、反思”等思維活動的基本過程,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要求我們設計問題具有啟發性、開放性;課本使實際問題在教科書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結合新課標的理念“不同人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問題應具層次性、應用性。
(四)注重數學思想方法與德育的有效融合
數學思想是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初中階段涉及的主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化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數學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所采用的方式、途徑或手段,初中階段主要涉及的數學方法有待定系數法、換元法、特殊值法等。數學思想方法與德育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教育家葉圣陶先說過:“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 教材給學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素材,以便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材上設計了許多便于學生從事觀察、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的活動。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啟發學生共同探究,師生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一起面對挫折,分享發現與成果,突顯學生的主體地。利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構建學習小組,使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小組間盡量減小差異.使其各方面情況相當,特別是學業成績方面,盡量使小組之間的競爭公平、合理。引入組間的競爭使小組成員明確自己的重要性,引入以小組為單位的評價機制,實現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是小組產生積極互賴的基礎。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同時也是開展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結語
德國教育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如果沒有了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如果沒有了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再次說明了德育與教學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為一線的科任教師,應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去影響學生,要與時俱進地結合代信息手段,以學科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志國.初中數學課堂教育中德育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教學信息版),2018(37).
[3]姚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學的實踐策略探討[J].學周刊(教學研究版),2019(7).
[4]姜麗麗.關于初中數學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策略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教研試點版),2019(3).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