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 要]在小學班級管理中,不管是教師對學生的管理,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都影響著學生在班級管理中角色形成與扮演。運用良好的角色形成與扮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我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班級管理;角色形成;角色扮演
現階段,班級干部的選取方式,主要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考試成績而任命學生擔任班級干部一職,有些班級中的班干部很少輪流當值,促使班干部容易形成倦怠思想,還限制其他學生的能力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表現時,對于學生的行為提出明確界限,使學生的權力大小不等。正是由于此種大小不等的權利,會對班級日常活動帶來不利影響,導致權限比較小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缺少參與班級管理的權利,使其班級管理的主動性、認同感進一步降低。為此,小學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在班級管理中角色的形成與扮演,展現教師的引導作用,才能改善目前學生難以走進班集體的現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角色形成
(一)在班級中賦予學生“公共話語權”
小學班級中的“公共話語權”主要針對班級中的話語機制,也是公共生活的言行。“話語權”是在參與此活動的教師和學生日常交流互動中形成,因教師有不同的話語權體系、管理觀念、管理風格,也使得每個班級的公共話語權都不相同。在早期階段,教師可運用行為會話的方式,而后期階段可利用語言的方式,進行班級管理,幫助學生形成班級管理角色。
行為是對學生形成影響的有關動作,小學教師的行為也是喚起學生和自己有同樣反應行為的重要方法。一旦展現這些行為的人對其他個體帶來影響,且能夠引發相同反應的情況下,就會形成行為會話。例如,在小學班級活動中,教師可利用某些動作,對學生產生刺激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完成其在活動中的任務,讓學生做出相應反應,此反應是學生在班級管理中角色形成的基礎條件。
(二)有目的、有意識地管理班級
在一場活動中,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對整體組織活動加以了解,也就是通過扮演體驗的方式,了解參與共同活動的其他人,才能獲得游戲的勝利。而為了改善小學班級管理現狀,學生也要全面了解班級人物角色的實際情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進行班級管理,保障班級秩序。在小學日常班級管理中,班級干部為了完成管理任務,從而掌握教師對于班級的實際要求與學生反應現狀,這就需要班級干部扮演好所有角色,出于對教師、其他同學、自己的考量,才能運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強化班級管理水平。例如,學生想要達到良好的班級管理成效,需要對與同學與教師的態度加以考量,才能有效控制參與者的行為反映情況,提高班級管理的效果。
學生的自我意識從自己與教師特定互動情境所獲得,并延伸到學生扮演的所有角色身上,學生不但要對特定教師的行為做出反應,還要根據班級中學生的態度情況。當班級態度進入學生的經驗范圍之內,也就形成自我構成要素。在班級中每名學生都會掌握此種態度,可以結合班級態度,規范自身的行為,并滲透于每名學生的價值觀當中。而此種班級組織態度,也會成為班級成員共同遵守的制度要求,有助于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
小學教師在日常班級管理期間,可以把學生的態度相互凝聚起來,成為班級中所有學生行為的一種反應,如若學生自我表達得到發展,學生才會利用自身的班級組織態度,對自己的行為意識加以規范。當學生扮演好班級管理角色時,也會借助班級組織的態度,參與到管理活動當中,展現自身的主體作用。
二、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角色扮演
(一)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有效性
小學班級中“共同話語權”主要是社會經驗交流過程與行為過程的重要意義,在學生思維強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與教師、與同學相互交流,可掌握管理的方法與目的。特別是在初期建立班級階段,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助于班級內部的管理。但對于理解能力比較低的學生來講,教師對其展開的針對指導,會帶給自身某種無形的壓力,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安全感。由此可見,小學教師應該注重對理解能力較差學生的個別引導,讓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了解班級管理的重要性,使學生積極融入班集體當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小學教師秉持著以學生為核心的班級管理觀念,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管是語言、動作,還是眼神、表情,學生都能懂得教師的本意,只有教師真誠相待,才能使學生體會到自己被班級所接納。與此同時,小學教師還要確保在同種情況下的行為統一性,只有讓學生深入理解,才能使其懂得班級規范要求。而在深入理解中,需要教師保證行為的統一性、普遍性,使學生獲得共同情境定義,產生共同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管理經驗,以便促進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改善班級管理的整體效果。
(二)注重班級管理角色的設定
小學的班干部主要以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只有得到全班學生與教師的認可,才能讓學生服從于班干部管理,改善班級面貌,形成良好的班風。運用民主投票的形式,可以讓選舉者產生一種參與體驗與權利獲得感;同時民主投票方式也會給被選舉者帶來一定的壓力,使其只能不斷改善自己、要求自己,才能不負同學與教師所托。另外,小學教師在選舉班級干部時,還可運用輪流擔任的方式,進一步展現學生的替代作用,使每名學生都能投身于班級管理當中,扮演好管理者、組織者、服從者的不同角色,提高學生的管理責任感。
對于現階段小學班級中職務崗位設置比較少的情況下,教師可結合班級的實際需求,為班級設定多種管理工作崗位,除去班級中常見的班長、學委等職務以外,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喜好,設定學習標兵、衛生標兵、紀律標兵等職務。而在有些班級中,難免有幾名淘氣貪玩的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重點對象”,教師可以嘗試給這幾名學生一些班級職務,使其在履行職務義務時,當有其他學生指出其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此時淘氣貪玩的學生就會正視自己的問題,并運用有效方法加以改正,提高學生自我監督意識。在運用輪換制時,部分學生常常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自己的角色變化,此時教師讓“新干部”與“舊干部”相互交流,溝通“工作心得”,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角色,使班級管理質量不斷提升。
(三)增強學生對班級管理的積極性
為了讓學生盡快融入班集體當中,小學教師可運用不同的啟迪方式,強化學生的班級管理自覺性與自我管理意識。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到以“認識自我”主題班會活動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在班級管理中,你對自己有哪些新的認知”等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回顧自己的管理觀念、管理手段、管理效果,以便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糾正自身存在的錯誤缺陷。尤其在學生參與班級活動期間,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管理思路表達出來,從而協調自我形成內在對話,注重對自我的管控,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對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另外,教師也要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根據其他同學的態度做出相應行為反應,以便讓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小學班會時間有時會被其他任課教師所占用,盡管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在短時間內飛速提升,但是由于占用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時間,使班級中的問題未能得到及時化解,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基于此,對中高年級學生加以管理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扮演好班級管理的不同角色,以便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保障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學生扮演好管理角色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學生能夠找到要害,學生制定的班級管理制度不但能治標還能治本。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表達意見的機會,并引導學生聽取他人建議。在為班級發展做決策時,讓班干部基于整體的層面入手,才能使其形成一個良好合作的班集體。
班級管理并非是朝夕之間即可完成,需要小學教師積極展現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扮演好班級管理的角色,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責任感,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參考文獻:
[1]張照蓮.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策略[J].文藝生活 文海藝苑,2019(7):216.
[2]劉春怡.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青年時代,2019(11):255-256.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