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金
(重慶市巫山中學 重慶巫山 404700)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數學學習缺少人文性,他們需要在數學學習中投入極大的精力,才能換取少少的成功感。作為高中數學教育者,我們要調查了解學生的現實學情,從當前教育空間中的優勢入手進行專業化的引領,進而讓學生在生成學習興趣、學習成功感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讓高中學生擁有這樣的學習情態呢?我認為,就需要不斷地優化高中數學教學的方法。在多變的教學問題中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難點入手對學生進行引領,進而讓學生有效的突破教學的重點。當然,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我們從多個點入手。
其實,“問題學生”來源于“學生問題”,“學困生”來源于“困住學生”。因此,在優化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時,我們首先要查找“學生問題”,找到“困住學生”的關鍵點。在實施新課改時,我們也需要從“生本”入手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和疏導。如現在的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主要是來源于教學模式的閉塞,教課只是老師在前面作為主導對教學內容進行闡述,學生作為吸收者來吸收老師的講授內容,這種不循環的教學方式會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責任心不強,只是講授概念,學生在這種環境下的學習興致不高,對于老師的講課內容接受程度低,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導致成績低下。這種模式下的師生由于交流溝通很少,也會導致學生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的下降,不能達到全方位發展的效果,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基于此,我們在后期的教學實踐中要為學生構建開放化、共享化的學習平臺,要讓學生充分的行動起來,教師轉變為雙師型的教育者,進而從教師的轉變開始,引發高中學生不斷地質變。當然,在教學實踐中問題更為豐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嫁接新的教學方法,還需要生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進而讓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貼近學生的現實情況[1]。
在當前學校教育空間中,我們總是會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是,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學生群體成為學習主體的方法也會不同。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讓擁有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嘗試著成為學習的主導。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借助讓學生參與群體合作,讓學生討論做法,說出自己想法的方式來生成參與感,轉變為會學、會探究的學習者。如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課程中,教師通常會根據本堂課程的教學內容,首先先給學生傳授概念,然后舉例講解,之后通過大量的習題練習來鞏固知識點,讓學生了解做題的規律和步驟。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在實際的應用狀況下并沒有很大的成效,學生的學習成績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提升。所以老師應該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抽離出來,形成以學生為主導模式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主動探索的精神,老師應該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或者問題進行引導性解答。人教版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基本上是非常理論化和定型化的學習內容,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應用以學生為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建議,結合預期的教學目標來進行相關的調整和變動,來建立一個完善的教學氛圍和體系[2]。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喜歡應用“單刀直入”式的教學方法。認為高中學生極為理性,他們可以直接進入苦學狀態。再有,人們認為數學學科也是極為理性的,既然是理性的學科,自然就需要理性的學習氛圍、理性的學習方法。但事實上,這兩種認知都是錯誤的。高中學生是情感豐富的學習者,他們需要感性的學習氛圍,高中數學的知識體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元素,所以,它可以展現出人文性的一面。也就是說,數學雖然是一門比較系統化的學科,但是學習過程中也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是展示學習內容等概念化的東西,還要為學生設定特定的場景,對知識進行發散式的教授,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性,方便老師更好的傳授課程內容,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和接受也不會抗拒,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以人教版高中數學為例,備課的過程之中,主要應該是針對新課的概念進行講解,為了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就要對知識點進行情景式講解和分析,一起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共同對概念進行剖析和理解,便于今后的授課的進行,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參與程度的提升給學生以自豪感,對于知識點的思維散發更有幫助,這樣來提升高中數學的成績和學生的全方面的發展。這種情景式的教學方式是對老師教課的解放,也是對學生學習思維的解放,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師生的工作量,卻在效果上有很大的收獲。
綜上所述,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從多個方面來進行突破,進而有效的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讓高中學生能夠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主導”,讓學生在激活思維的過程中同時激活內在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在一次次學會的過程中架設屬于自己的學習平臺與上升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有效的完成學習任務,還會有效的提升能力、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