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芹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統編教材選入的文言文,意在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觸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語言、感知文言文的語感、了解文言文的特點、習得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而為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語核心素養;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31-0026-04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凝練的文字、獨特的格局,深邃的思想、幽雅的意境,都蘊含著豐富的語文核心素養。
縱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從三年級上冊開始選編文言文,文言文的數量隨著年級增高逐步增加。三年級上下冊各一篇,四年級上冊一篇,四年級下冊兩篇,五年級上下冊各兩篇,其中《古人談讀書》里有三則,六年級上下冊有兩篇,共14篇,具體篇目及安排見表格。
從這些選文中我們不難看出:選文的篇幅從數十字到一百多字不等。所選內容,多為學生耳熟能詳的古代兒童故事、寓言、神話等。這樣的編排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觸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語言、感知文言文的語感、了解文言文的特點、習得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而為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那么,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文言文如何展開教學呢?
一、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教什么”
小學階段所選的的文言文篇目與其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緊密相連,因此教師要聚焦其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準確把握編者意圖,明確“教什么”。
(一)扣住人文主題,找準教學起點
教學文言文之前。教師要了解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基礎,扣住每篇文言文的人文主題,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找準教學起點,分析各學段要求,確定教學目標??梢苑謱釉O計學習流程的學習單,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掃除文字障礙,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關鍵詞句、對文章大意進行猜讀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二)扣住語文要素,找準教學目標
文言文的語言精煉、準確、生動、深刻,往往一字千金,寓意深遠,震撼心靈。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扣住語文要素,注重對文言文的語言進行反復朗讀、賞讀、誦讀,讀準、讀通句子,找準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深入字里行間反復探究、體味、感悟文言文的語言之美,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二、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怎么教”
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以讀為本。年級不同,讀的要求也略有不同。三年級上學期,要能通過跟讀學會停頓;三年級下學期,要把句子讀通順;四年級要把文章讀正確、流利;五年級上學期繼續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文言文,有的文言文要讀出感情;五年級下學期是嘗試默讀,要能帶著問題讀。為此教師尤其要注重指導朗讀。文言文語匯、語言表達方式和現代文都有不同,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逐步讀通句子,讀懂內容、讀出語感。對于一些拗口、容易出現停頓錯誤的句子,教師可以范讀或帶讀容易讀錯的句子。對于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整體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再經過反復朗讀、做到熟讀成誦。為此,教師探索出了文言文的四步教學法:題文共讀——文意共通——情意共生——讀誦共行。下面以《伯牙鼓琴》為例談談“怎么教”?既要教得扎實,讓學生學有所獲;又要教得巧妙,讓學生學得快樂。
(一)題文共讀
文言文講求明確字義,漢字“因義構形”,是音形義的統一體,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圖畫。由字成詞,由詞成句,由句成篇。學習文言文時,教師可采用多種方法激情引趣,引導學生抓住題眼和文本關鍵字詞,進行文題解讀進而題文共讀。學習《伯牙鼓琴》前可用音樂激趣,先播放《高山流水》,學生一邊觀看大屏幕上高山流水的風景,一邊聆聽動人的音樂,在靜靜的欣賞中,引導學生想象優美的意境。然后引出課題《伯牙鼓琴》,這時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教師介紹:這段優美動聽的音樂就是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記載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古文《伯牙鼓琴》。讓我們一起來朗讀古文《伯牙鼓琴》。一下子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的距離。這樣的題文共讀巧妙地為為學生對文末“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要呈現的悲壯做了鋪墊,而且更感性、更具體。
(二)文意共通
在學生題文共讀的基礎上,這一環節是文意共通。主要采用讀悟交流法。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教師巡視指導,主要了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必要時加以范讀指導,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為理解文意奠定基礎。接下來是幫助學生疏通文意,主要采用自悟交流法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可借助注釋、請教老師、查工具書、同伴互助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字詞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組內匯報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順勢進行點撥引導,指導學生疏通文意。為進一步理解伯牙“絕”的動作、失知音的悲痛程度做好鋪墊,將學生的情感、思緒、學習的氛圍帶入到了文意共通的學習中,設身處地地感悟伯牙看待知音的態度和對知音的深情厚誼。
(三)情意共生
文言文語言凝練、形象,言簡意賅,或飽含著作者真摯濃郁的感情,或闡發發人深思的哲理。這一環節主要采用情境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此時教師要善于抓準文本中重點表情達意的關鍵字詞句,重點品味、辨析、想象、拓展,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品讀《伯牙鼓琴》,當讀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一句時,可引導學生想象山的巍峨高聳,讀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可引導學生想象水的浩蕩無邊,感悟“巍巍”的厚重和“湯湯”的綿長,產生情感的共鳴,體會伯牙的善鼓,鐘子期的善聽。進而深入理解琴聲不只是動聽,在琴聲背后還有理想、抱負、情操等,更重要的是飽含著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心靈的交流。在此引導學生學習古人詩以言志,借物抒情。也正因為伯牙與鐘子期心心相印,所以伯牙才會有最后一句“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庇纱丝梢姴朗ブ旱臒o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深深感悟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本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讀誦共行
入選統編教材的文言文文質兼美,指導背誦,加強積累。部分文言文的詞匯、句子、篇章等需要學生積累。教學中,教師需要安排教學環節,指導學生背誦。背誦的基礎是反復明讀。對于一些拗口、容易出現停頓錯誤的句子,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做到熟讀。對于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整體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再經過反復明讀做到熟讀成誦。教學中應以“朗讀”為主,正如曾國藩所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小學階段是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多背誦一些經典詩文,對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
讀誦共行大體分三個層次:初讀,有板有眼,讀準讀通;品讀,有滋有味,讀出文意;誦讀,有聲有色,讀出文境。學習《伯牙鼓琴》時,可以按照“讀”的三個層次展開教學,第一個層次,初讀。一讀準字音,抓住“弦”“哉”“兮”的正確讀音。二讀準節奏,“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可延長、停頓一下,讀出音樂美;第二個層次,品讀。一讀出意境,在品讀“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眱删鋾r,可引導學生自由默讀想象、悟讀品味,在頭腦中描繪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現高山流水的畫面。二讀出情感,教師可適時創設音樂情境,還原語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感悟、去品味兩位知音的情感境界;第三個層次,誦讀。一入情入境,在學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關鍵時刻,教師可有聲有色地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深入體會知音不僅是知“琴聲”,更重要的是知“心聲”。二入文入心,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感受、體驗、欣賞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培養審美能力,從而叩擊學生的心弦,體會“人”“文”“言”琴瑟和鳴的妙境,最后配樂誦讀,銘記心中。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在統編教材的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指導學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感受、體驗、欣賞文章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培養審美能力;在語文學習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智慧、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王崧舟.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R].杭州師范大學,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裴昌根,宋乃慶.基于核心素養的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