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 姚麗
摘 要:中職語文作為我國文化載體,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藝術性。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中職語文教學中要滲透課程思政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重視課程思政,通過經典誦讀滲透思政理念,運用語文讀本解說思政要旨,開展課外活動踐行思政教育。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0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職學校作為素質教育革新的重要陣地,課程思政理念已逐漸滲透。中職語文是我國文化的載體,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藝術性特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對祖國和文化的熱愛。但是,怎樣通過課堂教學、經典誦讀、語文讀本、課外活動向學生滲透課程思政理念仍然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故以我校中職語文教學為例,闡釋課程思政理念滲透中職語文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課堂教學重思政
(一)以時代素材改革升級傳統語文教材
在語文課程開始前,學校利用專題教研會組織教師通過網絡搜尋思政素材,擴展課堂容量,升級語文教材。比如,在開學第一節課,教師從就業應用文寫作等素材出發,強調學習語文的社會意義,在潛移默化間讓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此外,在升級改造語文教材時,教師要科學結合語文知識和思政理念,選擇一些同時包含文學知識、藝術品位、人文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時代素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信念。如,講解《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教師可結合我國諾貝爾得主屠呦呦的素材,教育學生要在自己專業的領域有所成就,回報社會。
(二)選擇教材中的典型內容,推動思政學習
傳統中職語文課堂中,教師只重視對聽、說、讀、寫等基礎知識的講授,很少意識到語文教學中要滲透課程思政理念。因此,教師應選擇教材中的典型內容,推動學生思政學習,讓學生提升文學修養的同時也樹立正確的思想覺悟。如,在講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中的《勸學》課文時,教師可從古文字角度出發,探究“學”字的甲骨文造字法,讓學生了解先人們傳達給后人治學的概念和意義,從而使中職生深入理解課文,增強中職生文化自信。
(三)讀寫結合,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素材
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經典而富有時代性,教師可利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鑒賞文章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賣白菜》這篇課文主要描述的是艱難歲月中農民們生活的艱辛,而盡管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下母親仍然堅持著良心待人的準則。在授課時,教師可有意識地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感悟母親的淳樸和善良,向學生灌輸“誠信”“友善”的價值標準,思考生活中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二、經典誦讀滲思政
本校集各位語文教師之力,出版《經典誦讀》一書,通過早讀誦讀經典以及誦讀比賽,滲透思政理念。
(一)以生為本,選擇經典誦讀內容
在編寫經典誦讀教材時,教師以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為準,從傳統文化、時代文化中選擇有意義的詩詞,讓學生通過誦讀詩詞感受文化的魅力。如《經典誦讀》中選擇《詩經》里的《桃夭》、樂府詩里的《西洲曲》等,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該書中選擇曹植的《白馬篇》、陸游的《書憤》等,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會到作家們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
(二)教師講解與學生誦讀相結合
中職生本身的語言文字認知能力有限,再加上思政教育又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目標性,所以在以經典誦讀滲透思政理念時,教師應首先對誦讀內容進行講解,再輔助以學生自己誦讀。本校在開展經典誦讀時,先選擇了語文組兩名優秀教師對課文講解進行誦讀,又在各班挑選一名領讀員,早讀時全校學生先聆聽教師講解,繼而內化于心,再在領讀員的帶領下帶著自己的理解進行集體誦讀。
(三)以誦讀比賽內化學生價值觀
誦讀,不僅在于朗讀和教育,還在于以活動促教、以比賽寓教,2020年末本校組織了“中華詩詞經典誦讀”比賽。在比賽中同學們朗讀《長歌行》,通過曹操、將士等角色扮演,感悟古代英雄們拳拳的報國心;也有同學們組成團隊朗讀《詩經·陳風·擊鼓》,在悲壯的戰歌中感悟同袍之誼。誦讀比賽進一步升華了經典誦讀的時代之旨,在比賽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自身的朗讀和表演能力,也更深層次地感悟到中華文化之美以及思政要義。
三、語文讀本說思政
(一)語文教師整合思政資源,開發讀本
我國的文化資源浩瀚如海,中職語文教材中盡管包括了如《雅舍》《胡同文化》《過萬重山漫想》等涉及中國精神、美育等方面內容的課文,但內容上還是顯得不夠豐富。因此,本校集各位語文教師之力,出版《一片丹心圖報國》語文讀本,讓學生課下閱讀該語文讀本,以此滲透思政理念。讀本中涉及的篇目如《少年中國說》《鄉愁》等契合當下富強、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課下閱讀語文讀本,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味和文化內涵,健全學生的人格。
(二)以“閱讀與欣賞”為基礎,整合語文讀本中的思政信息
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語文讀本,通過閱讀與欣賞具有深刻意義的文章,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比如,教師讓學生閱讀與欣賞老舍先生的《母親》,文章中刻畫了革命戰爭時期母親以一己之力拉扯孩子們長大,并努力供孩子們上學的艱苦經歷。而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又如,在讓學生閱讀和欣賞《國家的兒子》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從人物刻畫等方面深入探究文章的內涵,繼而引申到疫情下無數逆行者的光輝事跡,讓學生品味什么是家國情懷和拳拳報國心,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鼓勵學生自學,探究讀本中隱含的思政理念
以往語文教師在講解讀本上的內容時,往往采取填鴨式教學,這使學生在學習中非常被動,缺乏主動探究讀本背后隱含的思政理念。但實際上,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的目的是教會學生觀察、思考生活真諦的本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學生內心。因此,教師在運用語文讀本說思政時,應鼓勵學生自學,讓學生在自學中主動探討讀本的文章中表現出的精神內涵。比如,讀本中含有余光中的《鄉愁》這篇詩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朗讀,并討論“故鄉的意義是什么”“故鄉在你心目中像什么”等話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課外活動強思政
(一)以辯論會加強學生對思政的認知
中職語文課堂中滲透思政理念,不僅意味著學生要在課堂上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意味著學生應把思政理念貫穿到自己的言行舉止中。所以,教師應加強學生對思政的認知,重視課程思政的實踐效果。為此,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組織辯論會,強化學生的思政意識。比如,講解《老嫗》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并就文章主題“老嫗在公園門口等待2小時應不應該”作為論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意識到了責任的重要性,并聯想到職業道德等相關論題,從而使思政理念進一步落實。
(二)以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踐行思政理念
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把思政教育的舞臺從室內轉移到室外,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征文、競賽等。比如,針地新冠肺炎疫情,本校以“疫情之下的我們”為題進行征文,在學校的號召下學生們紛紛就疫情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些學生以“疫情下的教育”為題對線上教育、生命教育等問題展開反思;有些學生以“疫情下的逆行者”為題對當代社會致敬英雄這一問題展開討論。這些征文,不僅表現出學生們日常對思政的思考,也體現出學生們自身思想觀念的升華。
(三)以綜合實踐提高學生的思政認知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通過活動結合內容的方式,把課程思政理念進一步強化,以此增強中職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比如,本校在“垃圾分類——我們在行動”服務實踐中,教師讓學生分成小組,就垃圾分類問題開始搜集資料、撰寫倡議書、展示活動成果、撰寫心得體會,科學體驗整個活動。這個綜合實踐活動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不但鍛煉了學生整合材料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也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什么是責任,對于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所助益。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能夠把語文教學的“立德樹人”功效發揮到最大。也正因如此,中職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腳步,樹立科學向上的教學觀,在課內和課外挖掘和豐富相關思政材料,幫助學生在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實現自身思想的升華,讓語文教學迸發出時代的彩虹。
參考文獻:
[1] ? 李祝勇.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9(29).
[2] ?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3] ? 張潔,張愛軍,王利,等.文道并重講語文 潤物無聲育匠心——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實踐[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4] ? 務楠,耿紅衛.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J].文學教育,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