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慧
摘要:小學音樂學科是一門極富創造力的學科,無論是歌詞創作還是節奏編導,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主動創造能力,能夠積極結合以往所學知識和內心情感體會完成教學目標。在歌詞創編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潛能,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诖?,本文主要探討小學音樂教學培養學生歌詞創編能力的策略,以期為小學音樂教學模式的形成一定可用性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歌詞創編;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創造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音樂歌詞創編需要學生結合音樂本身的節奏特征選擇合適的詞匯組成語句填充到樂曲當中,完成教學目標。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歌詞創編能力,教師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特點,將內心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自然而然的寫出心中所想,唱出心中所感,創編歌詞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為其今后的成長和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一、歌詞創編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思維水平有限,創編能力有限
歌詞創編教學有效展開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活感悟經驗和音樂理解能力,能夠將生活中零散的事物形象的結合在一起。然而小學生的年紀較小,社會閱歷不足,生活體驗較為有限,對于歌曲曲調和節奏特征的認識較為淺薄,歌曲未能真正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導致音樂教學中亂改亂唱的情況普遍存在,歌詞不夠通順連貫,語言貧乏,缺少相應韻味,最終呈現出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1]。
(二)教學方法粗糙,經常流于形式
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推廣,教師在授課中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水平的提升。然而,應試教育思想在扎根于中國教育界三十余年之久,許多教師在思想觀念上仍然抱有重視文化科目,輕視興趣科目的特點,未能真正認識到音樂教學的積極意義,在授課中時常抱著應付了事的態度,教學方法未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創新,導致小學生歌詞創編能力難以得到真正提升。
二、培養歌詞創編能力的教育策略
(一)融合情境塑造,賞析音樂內涵
進行歌詞創編的前提是了解歌曲的特征和音樂背后的創作故事,讓學生能夠真正將自我情感體驗投射到故事當中,在體驗和感受中讓學生獲得虛擬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此基礎上將自身感悟與音樂旋律結合在一起,創作出動人的歌詞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創設教學法,以歌曲的創作時代、創作意圖為基礎搭建情境框架,在音樂賞析過程中創設相應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音樂創作時發生的故事、音樂背后隱藏的情感要素,在分析歌曲旋律的同時重新演繹作品,完成歌詞創編,讓歌詞創編圍繞某一主題展開,滲透思想內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的歌詞創編能力得到切實提升。
以人教版《四年級音樂下冊》第三單元《學戲曲》為例,戲劇歌曲本身具備較強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所講主題內容與民間人物故事有一定關聯,教師在創設情境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優勢,以傳統故事為基礎創設情境,《甘灑熱血寫春秋》出自《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一段,教師在課程可以為學生播放林海雪原電影,以電影片段的形式完成情感滲透,將學生帶入到情境當中,引導他們嘗試結合自身體會和電影中的部分片段對歌詞進行改寫,在自然而然的過程中完成歌詞創編過程,使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得到提升[2]。
(二)營造良好氛圍,團隊助力協作
在歌詞創編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到許多學生的文學基礎和字詞組織能力有限,在歌詞創編中經常會出現卡殼的情況,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鑒于學生本身的思維水平正處于成長階段,教師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創編歌詞,借助小組合作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歌詞創作。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可以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存在,也可以作為參與者的角色存在,當學生的創編過程存在方向錯誤等重大問題時及時介入,當學生的歌詞創編過程進度緩慢時可適當作為參與者進行提示,推動創作進度,在分組討論中形成熱烈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相互鑒賞、互評互學,在創編歌詞的活動中提升其團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建立自信。
以人教版《六年級音樂上冊》第一單元《我的祖國》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完成歌詞創編任務,帶動課堂氛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活躍度進行分組,讓每個小組都有一部分性格外向,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為后續討論活動的展開提供優勢助力,在討論中教師時而扮演指導者角色,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服飾和外部裝扮能夠凸顯安國意象;時而扮演學生角色,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將一些屬于奇思妙想拋給學生進行討論,如:長江長城這一意象能夠替換成哪些詞?歌詞音節有無要求等。在彼此討論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升歌詞創編質量,最后由教師牽頭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輪流唱出自己組創編的歌詞,幫助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以更加踴躍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后續的教學活動當中[3]。
(3)結合思維特征,循序漸進提升
在正式進行歌詞創編前教師需要注意到同一個班級當中的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歌詞創編能力有所差異,部分學生需要在不斷練習和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知識學習過程。為此教師需要在授課中結合因材施教理念,在歌詞創編能力培養過程中應用分層教學法,由淺入深的幫助學生完成實踐練習流程,在練習中讓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潛能得到提升。
以人教版《六年級音樂下冊》第四單元《五十六朵花》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歌詞創編能力,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先播放歌曲《愛我中華》的純音樂版本,去掉歌詞,避免給人們帶來先入為主的記憶印象,影響歌詞創編過程。在正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預先將整首歌曲分為不同的段落和單句,引導學生結合每句歌詞的特點進行置換式創編,在單句創編完成后,教師需要從單一段落入手幫助學生調整歌詞順序和歌詞大意,在實際演唱中優化歌詞演唱體驗,最后逐漸擴大創編范圍,對《愛我中華》整首歌曲的歌詞進行置換優化,完成創編過程,讓學生的創編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扎實能力基礎[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歌詞創編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優勢,在授課中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激發他們進行歌詞創編和改變的興趣,拓展音樂創作實踐活動,為學生能力成長提供良好平臺。
參考文獻
[1]周又佳.小學音樂創編教學案例分析[J].民族音樂,2020(06):80-83.
[2]趙雨靜.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音樂》創編內容研究[J].當代音樂,2020(01):142-144.
[3]郭玲.優化歌詞編創,唱響創造之聲——關于小學音樂教學歌詞編創的實踐與思考[J].黃河之聲,2019(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