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瓊
摘要:“雙減”是2021年出臺的教育新政,對小學書面作業時間進行了明確限制,強調教學的減負、提質、增效。在這種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加強有效作業形式的鉆研,讓語文作業能夠以更加多元化、更有助于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形式呈現出來。本文對相應的作業形式創新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作業形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作業是學生鞏固學科基礎、發展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傳統的作業主要以書面形式為主,比較單一,內容也相對枯燥。這使得學生缺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作業拖拉、疲于應付、互相抄作業的現象十分普遍,既增加了學生的身心負擔,又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在“雙減”政策出臺之后,明確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各學段學生的書面作業時間,強調對書面作業進行精簡,重視教學以及作業效率、質量的提升。這一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有作業形式創新的覺悟和能力,讓作業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作業中實現綜合素質的有效發展。本文主要探討了當前教育形勢下小學語文作業形式創新策略。
一、設計個性化作業,培養學生語文興趣
以往的語文作業都是由教師布置的,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作業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作業上交。這種作業形式下,學生的狀態十分被動,這無形中給學生的思想上了一層枷鎖,影響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語文學習興趣也會逐漸被磨滅。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可以將設計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充分開動腦筋,提出自己設計的作業任務。教師將學生設計的作業匯總,篩選出有價值的作業,集中在一起之后投放在大屏幕上。其中學生自己設計的作業是必須要完成的,同時要從其他學生設計的作業中自主選擇一個或是多個去完成。這樣進行作業任務的布置,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發散思維、語文興趣等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讓作業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學生選擇的空間更大,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也更高。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我愛故鄉的楊梅》,讓學生設計自己喜歡的作業,有的學生說要背誦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有的學生說要仿寫一篇以自己喜歡的水果為題的作文,有的說要搜索一些與楊梅相關的資料,加深對楊梅的了解,有的說要用今天學習的新詞語(如貪婪、狹長、吮吸、細膩、甜津津、細雨如絲等)造句。在這么豐富的作業類型中,學生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喜歡做的,且相較于教師一個人的力量,學生參與進來,能夠更好地實現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也能夠給教師的作業設計提供更多靈感。
二、設計搜索類作業,提升學生認知水平
小學生缺少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因此認知能力相對較差。在進行語文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關注點從課內轉移到課外,進行學習內容的拓展,通過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認知水平不斷提升,眼界得到有效拓寬。這種類型的作業對于培養學生語文興趣,發展學生綜合素養都有積極意義。如教學完部編版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師讓學生回家之后利用網絡去搜索與蒲公英相關的知識,加深對蒲公英的了解。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課文中的蒲公英通常會成為學生比較關注、想要了解的重點。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比較有限,教學重點需要集中在課文上,而課文中的側重點不是進行蒲公英相關知識的科普,而是表達自己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向讀者描繪了自己童年的樂趣。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通過自主搜索對蒲公英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如蒲公英的形態特征、生長環境、藥用價值等等。這樣的作業就像是在“解密”,可以讓學生心中的疑惑及時得到解決,并且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可以讓學生對蒲公英產生深深的熱愛之情,這樣也有利于讓學生和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另外,在學生了解蒲公英藥用價值的時候,還可以有效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驚嘆于中醫藥學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三、設計實踐類作業,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不但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會使用知識,另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道德品質、勞動意識、美學素養等也是語文的重要教育目標,而這些所有能力、素質的根本教育目的,都是為了指導實踐、用于實踐。為此,教師可以增加一些語文實踐類作業。實踐類作業的形式、內容非常豐富,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學生發展需要合理確定。如可以設計觀察類作業,增強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感悟能力,為學生的寫作積累更多素材,并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設計勞動類作業(如做家務、照顧小動物、種植花草等),讓學生從中掌握更多勞動知識和技能;可以布置設計類作業,如讓學生根據古詩描寫的事物、意境繪制一幅畫。在豐富多彩的實踐類作業中,能夠使作業從負擔變為學生樂于去做的事,學生的綜合素養也會在無形中得到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對“雙減”政策的根本目標有準確把握,一方面對書面作業進行精簡,一方面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讓其以更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知識性等特性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更大的收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宗敏娜,朱亞芳. 淺談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 名師在線,2021,(31):40-41.
[2]賴新明.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 教師博覽,2021,(24):33-34.
[3]高燕霞.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思考[J]. 試題與研究,2021,(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