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星
摘要: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帶領學生走入創設的情景,是走向高質量閱讀教學的發展趨勢。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來創設適合的教學情景,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情景教學;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設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創設問題情景
通過品讀個性化的言語表達來體會“我”的性情、微妙的情緒以及獨特的感悟是散文教學的關鍵。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一篇”中字、詞、句的含義,而且有助于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中心主題的把握,從而加深對作者情感的體悟,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應該聚焦散文文本的特色內容,在個人化的言語表達處質疑、設問,激活學生的思維,感染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從文字表面,切實體會到文本背后所蘊含的獨特感受。
例如: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第三自然段中寫到“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往往只是朗讀了一遍,但讀過去以后究竟作者在用詞上有什么講究,他們很難說清楚。事實上,這句話中的“偷偷地”“鉆”很有探究的意義和價值,那么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設置這樣的問題情景:同學們,文中“偷偷地”能不能替換成“慢慢地”?“鉆”能不能替換成“長”呢?教師先安排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用替換以后的字詞去反復讀,再用作者原來用的字詞去讀,這樣一前一后形成對比,究竟能不能替換就有了答案,學生的回答肯定也變得有理有據了,而不是以往經驗性地、猜測性地說“不能替換”。之所以不能替換,是因為“偷偷地”比“慢慢地”更富有靈性,小草的生長似乎是在人們不經意間發生的。而之所以“鉆”字比“長”字好,也是因為它將小草人格化了,小草這種破土而出的勁兒被刻畫地淋漓盡致,這樣對比之后,“長”字就顯得太過普通了。在作者筆下,小草似乎成了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孩子,它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偷偷成長,給人帶來生命的感覺,希望的感覺。
二、創設體驗式教學情景
在對小說進行體驗式閱讀教學時,要側重讓學生體驗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駱駝祥子》這部小說為例,這部小說是初中生必讀篇目之一,是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中的篇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讀懂這部小說,并且能夠感悟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駱駝祥子》是一部長篇小說,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辦法帶著學生去讀整篇小說,所以,教師要采取導讀的方式進行體驗式閱讀教學,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對這篇小說的閱讀興趣。教師進行小說導讀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給學生播放小說的相關影片。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選取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在82年出品的電影《駱駝祥子》中的兩個片段,這部電影總體上來說對小說的還原度較高,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片段一是祥子賣了駱駝之后來找劉四爺的場景,片段二是劉四爺過壽,虎妞捅破和祥子之間的關系的場景。在觀看影片之前,教師點明讓學生重點觀看這兩個片段中“虎妞”這個人物。觀看影片之后,讓學生說一說“虎妞”的形象特點,學生的回答出,虎妞是一個“潑辣”“脾氣火爆”“爽快”的人。然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其實,除了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那些形象特點之外,虎妞的性格還有很多面。同時,小說中祥子的人物形象也很鮮明,大家可以在課后繼續閱讀小說,也可以結合影片進行學習,把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影片中的形象進行對比。”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閱讀小說之前,對小說的人物形象有初步體驗,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營造意象,展現意境
“意”是詩人內心的情感,“象”是客觀的具體的事物,所謂“意象”即是指主觀情理和客觀事物的融合,而詩歌中相關聯的意象所形成的整體組合就是“意境”,意境是虛實相生,情融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因此學生需要觸探到意境的詩意空間,體會到意象所承載的情感,才能感受詩歌之美。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就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漂泊之苦和思鄉之情,充滿了凄苦悲涼的詩情。全曲開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營造了一種凄幽暗淡的氛圍,而后“古道西風瘦馬”又描繪出了圖景的蕭索肅殺,更增加一層荒涼之感。在這首詞中,詩人寫了十種常見的客觀景與物,并借由這些景物的交匯融合,將自己的無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圖景中。在分析這首詩時,學生要體會這種愁苦思鄉之情,就必須要根據其中的意象意境進行想象,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詩歌情感,教師可以選取符合詩歌畫面的影像加以播放,對于這首詩而言,所選影像應是蒼涼孤愴之景,許多影視作品中就有類似的塞外荒涼之景,貼近此曲所描繪的意境,將其引入閱讀教學,能即刻將詩歌中的悲戚之感帶到現實課堂中,有助于學生遷移想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應用情景教學法開展閱讀教學,能充分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性,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相應的語文知識,實現教學的順利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張淑花.初中語文古詩文情景教學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9(S2):45.
[2].吳春峰.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情景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