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進行學習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更加關注作業的育人功能,注重分層設計和形式的多樣化,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分析與探討,為教育同仁開展相關研究與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作業管理中,作業設計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在“雙減”背景下我們必須摒棄“知識本位”,以應試為導向的作業設計理念,采用分層設計的原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發展,利用豐富多彩的作業,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本文將從“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出發進行分析與探討,提出作業設計創新的策略。
一、作業設計堅持新型理念
理念決定行為。作業設計是否科學直接受到作業設計理念的影響。傳統的作業設計受到知識本位、應試教育、精英教育導向的影響,因此,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機械訓練型作業多,關注優等生忽略學困生的情況比較普遍,使作業功能出現異化,給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在“雙減”背景下我們進行作業設計,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創造力。
以情境型的作業設計為例,如:早晨起床以后,明明要完成以下事情:疊被子需要2分鐘,洗臉刷牙需要7分鐘,背古詩需要3分鐘,吃早飯需要15分鐘,收拾碗筷需要3分鐘,聽廣播需要15分鐘,他最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這些事情?這樣的數學作業,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完成作業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分析和比較,進行統籌,進而實現優化,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完成這類作業,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遷移運用,不但使他們通過做題提高了計算能力,感受到了計算的價值和用途,而且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能力,真正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國家出臺“雙減”政策,要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從整體上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以我們進行數學作業設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功能。
二、作業設計堅持分層原則
傳統的作業設計存在“千人一面”的問題,導致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為了使每個人通過完成數學作業都能獲得相應的發展,我們要堅持分層的原則,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
例如,在教授“升和毫升”的相關知識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升與毫升的認識,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每一名學生發展,我們可以設計分層作業,為學生自主選擇創造條件。作業如下:1.請你和小伙伴相互討論課堂上所學的升和毫升的知識。2.在家里尋找幾種容器,運用所學的知識判斷容器的容量。3.尋找合適的材料,自己親自動手制作一個1升的容器。4.完成課后練習題。學生學習能力、興趣和特長不同,因此他們選擇的作業也會不同。這次的作業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寫作業的興趣,也提高了作業的完成質量。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進行作業設計,一定要堅持分層的原則。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自主選擇作業,可以調動他們已有的經驗,促進他們進行遷移運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分層的作業設計原則,避免隨意性的設計和采取“一刀切”的標準。
三、作業設計堅持形式多樣
傳統的作業設計大多以書面作業為主,由于學生的書寫任務比較繁重,再加上形式比較單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進而形成心理負擔。因此以“雙減”為契機,我們嘗試運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作業設計。一方面通過形式的多樣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通過形式的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教授“認識小數”的相關知識時,根據學生喜歡動手操作的年齡階段特點,我們可以設計讓他們親自動手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或者是伙伴身高的作業。對于作業設計的內容,有時我們不需要做具體的規定,比如上述針對“認識小數”而設計的作業中,既可以是測量身高,也可以是測量課桌的高度或者是說一說跳遠、跳高的成績,等等。當然,我們還可以讓視野更加開闊,比如鼓勵學生上網或者是走進圖書館查找資料,收集有關地球赤道長度的數據資料,等等。在學到“小數加減法”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對家庭的各項繳費信息進行整理和統計,然后計算出每月家庭的各項繳費支出情況。作業形式豐富多彩,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了使用單一的書面作業的形式。
總之,進行數學作業設計一定要堅持多樣化的原則,這樣既可以增強作業的趣味性,也可以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更有利于他們全面發展。
在“雙減”背景下我們進行作業設計創新實踐,使作業的設計更加科學,有效提高了作業的質量,減少了作業的數量,樹立起了新型的作業設計理念,切實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促進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真正發揮了作業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斯婧.小學數學作業習題設計的策略淺談[J].新教師,2021(10):55-56.
[2]楊瑩.小學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1(3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