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
摘要: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活動,不僅肩負著歷史、文化與傳統的傳承責任,還承擔著落實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與價值取向的重任。從歷史學科本身的內容與特征出發,它對于塑造學生品格,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教育教學新發展的當下,學校、教師都必須重視歷史教學,使學生個人的綜合素養得到更有效地提高。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德育教學;學生培養;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將德育教育與價值觀的思考,有意識地滲透進中學歷史教學中,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具備高尚、優秀的道德品質。在當前的歷史課程教學中,德育與價值觀的培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這能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可以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地肩負起歷史與時代賦予的責任。
一、中學歷史教學德育滲透與價值觀培養的主要內容
(一)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歷史絢爛多彩、源遠流長,而孕育在歷史長河中的傳統美德,也植根在這片沃土當中,深深印刻在中國人的血脈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種類多樣、內容豐富,如“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勤勞儉樸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自強奮斗精神等,這些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都能找到鮮活的實例,并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德育教育,以及價值觀培養。以新中國的建立為例,正是在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影響下,中國人民一次次戰勝了各種困難,才取得如今的發展成就[1]。通過這些史實教育,能幫助學生形成獨立自主的意識,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能更好地繼承并發揚傳統美德,成長為國家與社會所需求的人才。
(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團結,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發展、壯大的基礎,而愛國主義則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它不僅是一種具有超強凝聚力的精神,也是民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歷史可以清晰記錄民族發展的軌跡,其中不僅包含著優良的民族傳統,還在方方面面中透露出民族精神。歷史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中充分運用各種史實資料,巧妙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近代史教學為例,歷史教師必須要讓學生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以及有識之士為救亡圖存所作出的努力。同時,教師必須嚴格遵循歷史客觀發展的規律,落實德育教育,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反封建,以及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堅定決心,以便更好地落實愛國主義教育,也能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所肩負的重擔。
(三)對學生的人格、價值觀進行培養
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而人類社會同樣在不斷地前進,新、舊事物的更迭也是歷史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不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因此,歷史教師必須使學生懂得用發展、辯證的觀點去理解各種問題,讓學生關注社會與歷史發展的主流趨勢,并由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講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引導學生拓展視野,積極吸取人類世界發展中的優秀文化,使自身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同時,教師還要借助對歷史事件的講授,落實德育教育,并幫助學生進行人格的完善。
二、通過中學歷史有效進行德育與價值觀培養的措施
(一)歷史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德育與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
為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培養,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正確的思想道德認識。如果歷史教師對德育教育缺少正確認知,則會影響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實,甚至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正確認識、看待德育與價值觀培養,更要理解這一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能使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處處滲透著德育教育元素,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學生也能借此機會更好地從歷史中汲取營養,使自身的綜合素養也隨之提高[2]。此外,歷史教師必須做到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等要求,并要德才兼備,這樣才能為學生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
(二)在歷史教學情境中滲透對學生的德育與價值觀培養
教材,是歷史教學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載體,因此需要教師詳細、全面的對歷史教材進行分析與挖掘,找出教學內容與德育之間的重合點,并對學生進行德育與價值觀的培養。同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教學技術,將德育融入歷史教學當中,這樣不僅能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還能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歷史知識,并接受德育與價值觀的培養。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歷史事件相關的影像、圖片等資料,使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歷史。例如,在對中國近代史一系列的史實、事件以及人物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圖片、影像資料,以及相關的紀錄片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近代史的殘酷與不易,從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并使學生的價值得到正確引導。
(三)通過生動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進行德育培養
為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與價值觀培養,中學歷史教師應合理運用各種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營造德育氛圍。歷史教學的課外活動豐富多樣,無論是歷史專題講座、知識競賽,還是讀書會等活動,都能成為德育培養的重要形式。例如,在各種重大紀念日到來時,可以通過紀念活動、專題報告或歷史圖片與文獻展覽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中共誕生、抗日戰爭勝利、港澳回歸等,這不僅能使學生全面了解史實,還能對學生的愛國之情進行培養,這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價值觀培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與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與完善的關鍵時期,此時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教學意義和價值。因此,歷史教師應當對歷史內容進行更合理、科學的講解,以便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其能更好地繼承傳統美德,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閆長海.淺論歷史德育教學和學生價值觀的培養[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1(7):2.
[2]趙慶紅.德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與實現途徑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