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再碧
摘要: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目前初中階段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學生在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之后,其自主學習意識將會有所提升。將問題意識的培養目標與初中歷史教學充分結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體現,既可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又可強化學生的多元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初中時期的歷史學習雖然在后期的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但它卻為高中歷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且歷史具有規律性,許多歷史文化知識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始終教育影響著下一代的健康發展。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善于總結歷史規律,發現適用于現實社會的許多問題。要樹立培養他們的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對歷史課堂產生興趣,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一、制造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為了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對于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制造認知沖突。比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造認知沖突:“譚嗣同出身于官宦家庭,原本可以有非常舒適的生活,為什么他要放棄舒適的生活,毅然參與危機四伏的變法呢?為什么變法失敗以后,譚嗣同在完全可以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卻選擇從容赴死呢?”這些問題提出后,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促使學生迅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最終,學生通過研究、探索、交流,發現譚嗣同在老師歐陽中鵠的影響下,對王夫之的思想非常感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心懷治世救世的信念,早已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解決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理解了譚嗣同的行為,也深受感動和鼓舞。這樣的問題情境不但推動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教材內容,還對學生進行了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
二、加強學生的思維引導,提升提問質量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要讓學生善于主動提問,同時也要保證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具有討論價值,這樣的問題意識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更有幫助。為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引導,讓學生在正確的思維意識基礎上進行提問,這樣所提出問題的質量才更高。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林則徐算不算一個罪人呢?因而他的禁煙才導致列強對中國的侵犯呀!”這個問題很明顯沒有任何的討論價值,因為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反問的形式對學生這種錯誤的問題意識進行引導,如“列強侵犯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反問讓學生明白,列強當時以林則徐禁煙為由發動戰爭只是一個借口,并不是其侵犯中國的根本原因,以此來矯正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之后的提問中能夠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三、運用啟發問題,提升學生質疑能力
問題意識的培養措施比較多樣化,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質疑是問題意識教學目標的根本發展方向。對此,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啟發性問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方面為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為了實現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元朝的統治》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行省制度對明清后來政治制度的深遠影響及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教師可以根據現代新疆、云南、東北等地區與元朝的統治范圍教學內容相結合,充分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其結合現代我國領土實際情況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促進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因此,加強啟發性問題的運用,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其在自主設疑及分析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
四、鼓勵學生不怕錯誤,大膽提問
學習是一個探索新問題、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問題,對學習進度產生暫時的阻礙。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針對靦腆、膽小、不善于發言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其他同學討論和回答問題。問題如下:1.在盛唐時期,我國都有哪些杰出的發明?2.盛唐時期的詩詞文化十分發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哪些?3.你認為造就唐朝強盛的原因是什么?這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發?4.為什么認為女皇武則天在政治方面非常杰出?通過討論和回答這些問題,豐富和拓展了教材上的內容,同時也使教材中學到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增強了自信心,也學到了許多嶄新的歷史知識。
五、依托思維的靈活性設置評價性問題
初中學生的思維是非常靈活的,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但是在一些歷史課堂上,教師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反而選擇灌輸式教學模式,直接為學生灌輸歷史知識點、必考點,讓學生死記硬背。這對于歷史素養的培養是沒有價值的。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激活學生思維,依托思維的靈活性為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評價性的問題,使學生真正從學習歷史中感受歷史、以史為鑒。比如,我們可以結合史實設置一些評價型問題,如:“秦始皇統一六國,被譽為‘千古一帝’,但是他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在后世爭議不斷。你是如何評價秦始皇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如何評價曾國藩?”由于這類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即問題的可爭議性和研究性,在“是”與“不是”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思維空間。只要學生持之有據、言之有理,允許有不同的結論。這樣能使學生獲得極大的自主權,從而能更加自由地投入對問題的研究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張揚,發散性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結束語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注重通過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結合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運用,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同時通過完善的教學方案與歷史教學內容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意識等,進而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林紹強.基于問題意識優化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的路徑[J].新課程導學,2020(27):55-59.
[2]劉芳.淺析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78).
[3]楊建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問題情境創設的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