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婕
摘要: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五育并舉,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痹诖吮尘跋?,教師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故而,筆者就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學音樂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做了具體的探究。
關鍵詞:五育融合 小學音樂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來講,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好奇,好新,但是恒心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立足于學生的興趣,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點燃學生的音樂學習激情,構建高效的音樂課堂,發展學生音樂實踐能力,增強學生文化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學生五育的協同發展。
一、音樂學科高效課堂的解讀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就是高效率或者說高質量課堂的簡稱,具體指在課堂上完成教學目標、達成教育教學效果、效率較高的課堂,并且有相當高的影響力。落實到音樂學科的課堂上來講,高效的音樂課堂是能夠促使學生在音樂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價值觀念獲得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藝術表現素養、文化理解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音樂高效課堂的要素包含了: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高效課堂,從教師的角度講,就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課堂;從學生的角度講就是能夠使得學生投入較小的精力獲得最大收獲的發展性課堂。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
1.微課導入,促進學生美育發展
基于小學生好奇好新的心理特點來說,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出發點,借助小學生喜歡的微課,利用豐富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促進學生的美育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美麗的黃昏》時,就可以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課進行教學。教師就可以在課前找一些關于黃昏的圖片和視頻,進行針對性的剪輯,然后插入本課的音樂。教師在課上就可以先給學生播放這樣的微課,用豐富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的精神。讓學生在欣賞引人入勝的視頻和聆聽優美的音樂時,將兩者聯系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審美感知的能力和鑒賞能力。教師運用這樣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感知音樂素養,而且培養了學生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美育,落實了五育融合的政策。
2.創設情境,促進學生體育發展
情境教學法憑借著生動具體的情境創設,能夠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對教學發揮著積極的引導作用。故此,教師在貫徹落實五育理念時,就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合適的情境,將體育和音樂進行有機的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火把節之夜》時,就可以發揮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創設適宜的情境,將體育和音樂進行有機的融合,促進學生美育和體育能力雙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為學生創設出火把節第三天最高潮的部分,人們拿著火把競相奔走,最后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篝火堆,人們圍在篝火旁邊,拉起手盡情的歌唱和舞蹈。教師可以發放一些煙花棒帶領學生到室外,載歌載舞,將舞蹈融入到音樂課上來,讓學生音樂能力提高的同時,進行體育鍛煉,將美育和體育有機的融合,促進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
3.實踐體驗,促進學生智力發展
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充分說明了實踐的作用。故此,教師構建音樂高效課堂時,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進行實踐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美育和智育的協同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蝸牛和黃鸝鳥》時候,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這課之后,就可以把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音樂劇的編創,讓學生有的扮演蝸牛,有的扮演黃鸝鳥,有的扮演旁白的角色,并且自行進行臺詞和出場落幕的設計。教師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拉近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音樂劇的表演中,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感知情緒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進而實現了學生音樂技能和智力的協調發展。
小結:
雙減理念和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師要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努力挖掘教材的可表現因素,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美的情緒體驗。總之,在課改和新思想不斷推進的階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就需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將五育和音樂課堂充分的進行融合,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感受音樂的魅力,構建高效和諧的音樂課堂,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良忠.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科學開展和高效實施[J].試題與研究,2021(35):77-78.
[2]湯文文.趣味教學,釀造高效小學音樂課堂[J].新課程,2021(26):180.
[3]孫玉雯.關于情境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智力,2020(2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