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玲
摘要:詩歌作為語言藝術的集大成者,培養高中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還有助于加速高中生個人文化氣質修養的成長。為了落實這一教育目的,高中語文教師則需要對詩歌鑒賞課程的設計進行優化與創新,既要保障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還要不斷強化高中生對詩歌鑒賞樂趣的感知。以下,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經驗,簡要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課程的有效展開進行研究,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關鍵詞:高中生;詩歌鑒賞;教學手段;教師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高中作為承接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學學習的關鍵時期,在此時,高中生們不僅需要學習諸多全新的知識與技能,且知識內容的理解難度也在不斷增大。教師僅使用傳統板書文字的方式進行詩歌知識的教導,非但難以達成理想化的教育效果,甚至還會造就枯燥化的學習氣氛。為了有效改善這一教育現狀,教師則可以通過聯動信息技術、組織群組研討以及適度拓展鑒賞等方式輔助詩歌賞析的授課,優化高中生課堂學習體驗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學生源自詩歌賞析方面的學習壓力,從而提升高中生的詩歌鑒賞水平。
一、聯動信息技術,優化課前導入
聯動信息技術顧名思義,即,教師根據現階段的詩歌教學需求,借助不同的信息設備輔助講解,通過發揮其獨有的優勢來彌補傳統教學環節中的不足。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可以優化高中生的課堂學習視覺、聽覺感受,還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課堂學習專注程度。因此,教師可以聯動信息技術來優化詩歌鑒賞課程的課前導入方式。
例如,教師在教學《致大海》這一文章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技術輔助授課。該文圍繞于“大海”相關的元素,表達了作者反抗暴政,反對獨裁,追求光明以及謳歌自由的思想感情。在進行課前導入時,教師則可以組織高中生觀看與文章相關的短片,借此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教師則可以聯動媒體設備,創設文章所描繪的情景,并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以此集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教師選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前導入,既能夠打破傳統課前的講解方式,還能夠為高中生帶來耳目一新的學習感知,進而增強課前導入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二、組織群組研討,理解詩歌重點
在傳統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多以“師授生從”的模式展開教學,教師主動傳授學生當前的語文內容,高中生則被動接受教師傳達的知識內涵。這一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實現知識傳遞的作用,但卻難以保障高中生對其內涵的參透程度。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通過設置探究群組的方式進行授課,讓高中生通過組內探究、合作探討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感悟當前的詩、詞、歌、賦的重點內涵。
例如,教師在教學《將進酒》這一文章時,可以根據高中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分布情況進行小組劃分。該文情感飽滿,寫作手法運用豐富,既表現出了詩人豪邁灑脫的情懷,又使得詩文本身顯得格外筆墨酣暢。在授課時,教師則可以將教學環節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教師需要對文章進行全面解讀,教導高中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后一階段,教師則應將學習的主導權交由高中生,讓其以小組探究的形式展開鑒賞。為了提升鑒賞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還應為各個小組分別設置相應的鑒賞任務。如,A小組的任務是“鑒賞文章中所使用的各式寫作手法,分析這樣用有什么好處?”B小組的任務是“文中的哪些段落、字眼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教師選用群組研討的方式開展鑒賞活動,既能夠打破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還能夠有效鍛煉高中生的合作鑒賞技能,進而深化高中生對文章涉及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三、適度拓展鑒賞,感知詩歌魅力
教材課本是高中生獲取詩歌知識的第一途徑,但教材本身的承載量是有限的,它無法呈現所有的詩、詞、歌、賦篇目。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通過適度拓展鑒賞的方式進行授課。這一教學手段主要是指教師根據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安排以及高中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將適合其探索、鑒賞的課外作品帶入到教學的環節當中,讓高中生以課外拓展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在此一過程中,感知更為多元的詩歌作品的魅力。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自習課的時間,帶領高中生進行課外詩歌鑒賞活動。在選擇課外作品時,教師也應立足于多元化的角度,選擇不同方向、不同風格的詩歌作品。如,中外角度,該視角教師需要考慮中國與海外國家知名作者所創作的詩歌,讓高中生在鑒賞的環節中,體會中西方的詩歌文化差異;又如,古今角度,該視角教師應選擇中國或其他國家不同時間段的作品,讓高中生以對比賞析的方式,進行鑒賞。教師選用課外作品作為詩歌鑒賞活動的載體,既有助于充實高中生的詩歌知識儲備,還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詩歌鑒賞水平,進而幫助高中生打造更具全面性的詩歌鑒賞功底。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師對詩歌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對詩歌教導手段進行合理選擇,既能夠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與質量,還可以保障詩歌鑒賞活動的有效開展與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雷雯堯.解析高中語文詩歌的鑒賞教學[J].中華少年,2020(13):194-196.
[2]陳榮凱.淺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