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
摘要:本篇文章根據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實際情況,對德育工作進行細致整理,制定更加詳細的行為準則;讓各個學科教師共同探討,對課本進行深入挖掘,立足于“融合”;讓父母與學校、教師共同努力,幫助學生得到更好的德育教育,站在一名小學校長的角度,對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深層次研究。
關鍵詞:小學;德育工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家校合力“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學校固然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但是德育教育對學生來說同樣重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學校的義務也是學校的責任。觀察現在的教育形式,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老師常常會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把成績的高低作為教書育人的重點,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直接選擇忽視,把德育教育僅僅停留在口頭,收獲的效果幾乎為零。很多學生因為德育教育的缺失,性格十分偏激,這樣的學生畢業以后邁向社會,與同事交流溝通,都會帶來消極影響。考慮到這些問題會對學生的人生發展帶來重要影響,教育者需要對問題進行反思,如何在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是現階段需要探索的問題。
一、凝聚班主任之智慧,制訂行為準則,立足于“細化”
(一)細化行為規范
《中小學生守則》中對學生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進行了細致指導,學校可以選擇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根據孩子的性格、年齡,對學生行為進行細化。比如在2019年版的《中小學生守則》第一條:愛黨愛國愛人民。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了解先輩的無私付出,才能夠真正的熱愛國家。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第一步先從升國旗開始,升國旗時需要告知學生具體的動作,需要注意的行為,老師作為榜樣進行示范、學生必須認真學習,反復訓練,讓學生的精氣神真正的提起來。同時班主任老師可以在班會上,給學生講述共產黨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和平的年代,是因為我們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需要珍惜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學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合格的小學生。
(二)細化教育方式
班主任通常有著豐富的育人經驗,年輕的科任教師沒有進行過德育工作,面對德育教育不知從何下手,如何幫助年輕教師克服這一問題是一個難點。學校可以組織班主任進行教研活動,提出自己的教育辦法,學校把班主任的經驗進行梳理,最后可以做成《德育手冊》給科任教師參考。手冊中沒有空洞的廢話文學,都是班主任寶貴的教學方法,比如《針對小學生臟話的改進意見》《如何利用大數據改正學生的成長問題》《“繪畫”四法寫評語》等等,年輕教師可以根據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具體題目尋找到針對性辦法,幫助小學生糾正錯誤的同時凝聚“溫暖”。在老師的努力下,讓學生根據《中小學生守則》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把抽象的道德轉變為真實的行為,把進行德育教育的口頭承諾進行具體操作,讓學生真正成為新時代的驕傲。
二、凝聚學科教師之才干,開發校本課程,立足于“融合”
(一)古今文化的融合
在語文課本中的很多內容都能夠搭建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橋梁,古詩詞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德育素材,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能夠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面對困難勇敢克服,不放棄希望才能取得勝利等等。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可以選擇優秀的古代作品《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這三本書都是學習的經典,通過學習歷史典故、古詩詞,讓學生了解古人做人、做事的行為,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又有哪些地方需要向古人學習進行改正。利用歷史典故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等優秀傳統美德。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打下堅實語文基礎的同時,學會如何做人,不斷能夠拓展自己的知識,也可以學習到優秀的道德品質,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中西文化融合
對英語進行教學時,也有著很多的德育元素值得學生學習,比如學習英語單詞“please”“thankyou”“sorry”時,英語教師就可以抓住契機,對學生開展文明禮貌的教學;學習與“Christmas”“SpringFestival”相關的英語詞語時,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西方的感恩禮儀。英語教材中能夠體現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蘊,能夠幫助學生拓展眼界。
三、凝聚家庭之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立足“轉變”
(一)學校強勢、家庭弱勢轉變為家校平等
根據科學研究,能夠發現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有的家庭熱愛讀書,這樣家庭的孩子也十分喜歡閱讀;有的家庭重視禮儀,這樣家庭的孩子也多是彬彬有禮。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喜歡玩游戲、刷抖音,導致孩子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低頭族;有的父母從小就不對孩子作過多約束,孩子也總是自由散漫。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是對父母教育最真實的寫照。所以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家長來到校園,與孩子共同學習,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園的真實表現,同時如果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可以及時提出。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校及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讓家長扭轉自己的教育方式。
(二)學校為主、家庭為輔轉變為家校合作
根據工作經驗能夠發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只有家長與學校積極配合,才能共同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庭是學生除了校園之外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家校合作是順應時代潮流,滿足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和老師、學生運動比賽、爬山活動、春游等等,共同進行社會實踐;也可以讓家長深入到校園中來,參加班級的班會,“節日狂歡會”等等,縮短校園與父母的距離,讓學校和家長共同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結束語: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口頭承諾,需要穩扎穩打的在我們日常教育中實現,班主任和家長都需要重視德育教育,創新自己的教育方式,改進教育不足,共同探索出正確的教育之路。通過德育幫助學生約束自身,真正的知禮儀、懂廉恥,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事情不能做,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用優秀的自己回報父母、報效國家。
參考文獻
[1]趙翠敏.淺談如何做好小學德育教育工作[J].現代農村科技,2012,000(003):59.
[2]李淑萍.淺談如何做好小學生德育工作[J].福建教育研究:綜合版(B),2014,000(002):19-20.
[3]曹瑞菊.淺談如何做好小學德育工作[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4(9):80.
[4]段遠維.素質教育下如何做好小學德育工作[J].新課程(教研版),2015,000(0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