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基于此,文章從意義、策略兩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路徑,旨在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鄭繼紅(1990—),女,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張范大香城學區小學。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保障。而就當前教學而言,部分小學音樂教師未形成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意識,未能做到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教學,導致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因此,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
核心素養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有著密切聯系。實踐發現,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使其課堂參與度大大提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音樂素質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
(一)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興趣作為課堂教學的入手點,結合教學模式的創新,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教學《百鳥朝鳳》時,教學重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這首歌曲的意蘊,并在此基礎上學唱歌曲。為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根本,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借助圖片、視頻等完成授課。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尋找相關的音樂短片或動畫視頻,將其直觀呈現于學生面前。
音樂短片或動畫視頻可以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使其快速集中注意力,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辨出樂曲中不同種類的鳥的叫聲,感受音樂形象,感知音樂的魅力,加深對于民族音樂的了解和喜愛。
又如在教學《搖籃曲》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寫出“搖籃曲”三個大字,并讓學生先就此進行討論,此時學生會主動積極地與周圍的同學交流討論。此時,課堂氛圍會變得十分活躍。
之后,教師可以播放《搖籃曲》,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這首歌叫搖籃曲?為什么孩子在聽到這首歌后會很快入睡?”
由于這兩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且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因此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深入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使學生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加深對這首歌曲的認知。
由此可見,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作品的魅力,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為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教師還可通過合作學習、微課教學等模式進行授課,但為了使其效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教師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重視情感體驗,提高審美素養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是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之一。實踐發現,情感體驗在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情感體驗作為入手點,基于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以《百鳥朝鳳》為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感受到樂曲的意境,了解作者通過樂曲傳遞的思想感情。那么,怎么才能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呢?
筆者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情境創設法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因此,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引入情境創設法。具體而言,教學時,教師可組織開展角色扮演游戲。
為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六人小組,并引入競爭機制,告知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表演,教師根據表演情況評分,優勝者可獲得獎勵,反之需接受一定的懲罰。
如此一來,學生便會主動參與到角色扮演活動中,并在活動中感知歌曲傳遞的情感,獲得情感體驗。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介紹作者創作經歷、歌曲創作背景等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入相關資料,并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初步了解歌曲的音樂形象和表現手法。
之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堂自由,讓學生結合音樂旋律編排動作,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提升樂感,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
又如在教學《致春天》時,教師可先根據歌曲內容編創故事,并在教學活動中以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歌詞內容。在編創故事時,教師可以引入樂曲創作背景、歌詞內容等,使故事與樂曲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歌曲。
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同時,學生的審美素養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由此可見,通過情感體驗的方式,學生能夠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感,使自身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從而培養和提升音樂核心素養。
(三)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文化理解素養
文化理解素養是音樂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藝術作品中的人文內涵。而要想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教師就需要采取有效手段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揮互聯網的資源優勢進行知識滲透和文化滲透。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樂理知識,還要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形成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不同的音樂作品誕生于不同時期,出自不同作者之手,所以,不同時期的作品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也各不相同。而要想使學生深入了解歌曲所蘊含的人文內涵,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配合資料的搜集、整理和補充,進行作品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的講解,借此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增長其他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文化理解力。
例如,在教學《百鳥朝鳳》時,教師可根據其為漢族民樂,且有多個版本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進行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資料,并將不同版本的《百鳥朝鳳》下載下來,通過制作PPT的方式整合資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賞析歌曲,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呈現相關資料。
如,《百鳥朝鳳》是一首嗩吶曲,原先的名字為“十樣景”。與其他嗩吶曲相比,《百鳥朝鳳》將嗩吶的表現力演繹到了極致,樂曲展現了鳥語花香、鶯歌燕舞的音樂形象,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可以使人感受到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可以使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活潑粗獷的生活氣息。此外,在演奏這支樂曲時,演奏者采用了多種高難度技巧,如滑音、花舌、指花、顫音等。
通過這些資料的滲透,學生可以感知樂曲所包含的音樂智慧,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蘊及文化內涵。之后,教師可以引入其他相關的嗩吶曲目,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嗩吶曲,并形成自身獨特的看法和認知。
完成教學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利用互聯網或書籍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對嗩吶曲進行深入了解。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的知識視野得以開闊,完善音樂知識體系,而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由此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相關資料,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有利于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感知樂曲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文化底蘊,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氛圍營造、調動積極性及主動性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發掘學生潛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例如,教學《百鳥朝鳳》時,教師便可在播放音樂的同時,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想象。由于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且每個人的思維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聽歌的過程中,他們會在腦海中形成不同的畫面。
此時,學生會產生與他人交流的意識,但由于個人能力有限、知識掌握不足等因素,學生無法將自己所想象的畫面表達出來。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將自己所想象的畫面描繪出來。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繪畫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借助繪畫與他人進行深入交流,從而使其音樂素養得到提高。
又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舞蹈編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所學音樂知識的理解,深刻感悟歌曲中蘊含的內涵和情感,從而提高審美感知素養和文化理解素養。
又如在教學《搖籃曲》時,教師便可先播放歌曲,再讓學生根據所聽到的音樂而想象出來的畫面進行詩歌創作。
此外,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時,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走下講臺,了解學生的實踐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幫助其真正感受音樂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課堂體驗。
由此可見,通過有效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培養奠定良好基礎,使學生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保持對音樂的興趣,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適應社會的意識及能力有著密切聯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國家、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人才,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使學生通過音樂教育獲得審美感知素養、藝術表現素養和文化理解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泓霖.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文化理解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11):8.
[2]鄭琳.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J].福建教育,2020(35):54-55.
[3]彭榮榮.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啟迪與智慧(中),2020(06):50.
[4]李俊偉.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20(09):153.
[5]陶玥.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J].小學生(中旬刊),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