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森
班級管理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育人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而在高中班級管理中要不斷探索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策略。
一、成為追求自我成長的班主任
不少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往往只考慮到管理學生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長對班級管理的重要意義。班主任是一個班級中最為核心的教師,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學生雖然仍處于青春期,但也是在逐漸地走向成熟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對班主任的言行舉止有著更加理性的認知,不追求自我成長的班主任是很難帶出好班級的,更難以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筆者認為,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表現出自我成長的一面。比如,不管是在辦公室還是在教室,班主任都可以創造機會地進行閱讀,一方面可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追求自我成長的班主任要善于學習與反思。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高中班主任面對的是一個個即將走向成年的鮮活生命,因此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是很難采取“拿來主義”的。記得第一次擔任高中班主任時,筆者曾經學習過一些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方法,如生日慶祝活動。結果,辛辛苦苦準備的活動,換來的是學生的不配合。就像知名班主任陳宇所說的:“偏偏教育中有太多變數,學生一變,教育情境一變,別人得心應手的方法到了自己手上卻會失靈。”
后來,通過與學生交流,筆者發現,一方面是因為開學初,學生彼此之間還不熟悉,上講臺接受祝福,讓他們感到非常尷尬;另一方面則是班上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性格比較內斂,不喜歡表現自我。生日慶祝活動是成長的見證,我依然想找機會好好舉辦。到了高二時,我引導班干部重新組織這個活動,并且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把活動定為每月一次,最終獲得了成功。
班主任在遇到困難時,一定要不斷地想辦法,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成長,同時以自己的成長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正如后來有學生在畢業留言中也提到了筆者努力提升自己給她和同學帶來的正面影響。
追求自我成長的高中班主任不但要在班級管理中不斷發現問題—找出對策—進行實踐—反思完善—再實踐,還應該通過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書籍,充實自己的班級管理理論體系,并善于把理論運用于實踐。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也可以進行寫作。寫作不僅是一種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辦法,也是一種記錄自己生命成長的方式。筆者轉發第十四屆廣東省中小學“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的通知給學生時,表示自己也將參加,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相信通過參與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能給自己的成長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二、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高中生正處于人格發展的第五個階段——青春期(12~18歲),青少年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獲得對自我的統合感。可見高中生的自我意識是比較強烈的,這要求高中班主任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幫助學生順利走過這段成人前的歲月。
1. 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生涯規劃。在新高考制度下,高中生比以往更加需要了解生涯規劃。比如我省高考實行“3+1+2”模式,學生一般在高二就要依據自己所選組合進行分班。因此在高一時,班主任就要向學生介紹歷史方向跟物理方向的不同組合的高考錄取情況乃至今后就業的情況等。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加強對自己的認知,比如性格、職業理想等。只有基于學生個人實際的生涯規劃建議,才能真正幫助學生。
2. 豐富師生溝通方式。高中生在人際關系上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對友誼的需求,而且相比初中生,他們更加期待相互理解、忠誠和親密的同伴關系。正是因為高中生具有如此特點,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就需要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如何了解學生呢?可以多觀察學生,更重要的是多與學生交流,如采用面談、周記等方式。面談作為最常用的溝通方式,除了重要時采用之外,還應該按照座位號定時定量進行,考慮到實際情況,也可以提供預約面談的機會。比如筆者利用午習課前的15分鐘進行預約面談就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只有充分溝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也才能真正把學生放在班級管理的核心位置。
3. 引導學生走向自主管理。班級管理的對象是學生,班級管理的施行者也可以是學生。真正優秀的班主任應該是班級管理的引領者,引領學生在自主管理中走向成長、成熟。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意愿相較義務教育階段更加強烈,這也是實行班級自主管理的一個良好契機。高中班級自主管理可以從組建服務型班干部隊伍入手,明確的職責更容易讓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在自主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角色定位,不斷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此外,不斷完善日常班級管理機制,適當增加一些職位或崗位,提升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小組也是推動學生進行自主管理的好辦法。高中生面臨高考這一人生重大轉折點,對學習往往比較有熱情,但是壓力也比較大。學習小組人數相對較少,更容易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形成平等的生生關系,這對于形成班級自主管理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開發推動學生成長的班本課程
班本課程是基于班情,具有班級特色的課程。它可以是各種班級活動,如主題班會、辯論會、體育比賽等。通過多樣化的班本課程,可以不斷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
班本課程的設計一般情況下要圍繞高中生的發展特點進行思考,并形成大主題。比如筆者在高一第一學期的時候實施了以“適應”為大主題的班本課程。當時考慮到高中生剛剛踏入高中校園,而且他們來自不同村、不同鎮,相互之間也比較陌生,讓他們快速適應新的高中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把第一學期的班本課程的主題確定為“適應——發現美,共享新生活”。
首先,給學生布置任務——發現美,鼓勵學生用靜態多視角與動態多視角感受身邊的美。靜態多視角可以從班級建立之初讓學生從自己、同桌、班級三個角度尋找美;動態多視角則是在期中或期末時讓學生比較自己、同桌乃至班級有哪些方面變得更美了。
再者,創造條件讓學生感受美,適應新生活,享受新生活。比如筆者在班級設置了“表揚本”,鼓勵學生記錄每天發生在班級中的好人好事;舉行互動小游戲“你畫我猜”,在游戲中感受他人的優點等。
通過這樣的班本課程實踐,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生命的成長,也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試問一個充滿美,并不斷變得更美的班級,哪位學生會不喜歡?
高中是學生走向高等學府之路的最后一個階段,班主任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所獲得的成長。
高中班級管理中,只有緊緊圍繞學生的生命成長,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