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文科建設呼喚英語專業由應用型,工具性向人文學科的回歸。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各類課程,產生協同效應。英語閱讀課程內在的人文和心智屬性決定了其在發揮課程思政功能上承擔著重要責任。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多角度觀察多元文化和文明,感受他人人生體驗和智慧,在比較和思辨中擴展人文視野;啟發學生在批判性閱讀中換位思考人類的共同命運,探究中外文化和文明之源流,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和人生經驗注入跨文化視角。教師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這樣不僅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而且能效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
【關鍵詞】新文科;課程思政;英語專業綜合文化素養;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薛金梅,女,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外語系,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度英語學科專項課題“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地區英語專業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培養路徑”(項目編號:WY2020026-C)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年度職業院校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研究專項課題“外語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WYJZW—2020—2135)的系列研究成果;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2021年“課程思政”優質課程《英語閱讀》(項目編號:KJ2021017)的系列研究成果。
一、外語教育新理念——新文科和課程思政
2019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提出“新文科”的概念,同時提出了“大外語”的概念。此后,“新文科”“大外語”成為熱詞。新文科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育理念,要求外語類教育應具備跨學科屬性,專業人才培養要對接國家發展需求、要有大的發展格局、要一專多能、要跨學科多方位培育語言類綜合人才。培養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閱讀能力,語篇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塑造健全人格等。
教育部2020年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課程思政”是每位任課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吳巖司長表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 因此,教師再完成指定教學任務的同時,根據不同的閱讀主題,設計多元的思政內容,如: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主義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國家情懷、文化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憲法法治意識、文明習慣、心理健康、中華傳統美德等主題與閱讀訓練相結合,進行有效的思政教學。課程思政理念要求每位教師加強師德師風修養,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精心設計教學,匹配適合有用的教育元素、評價指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英語專業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和“英語閱讀”
英語專業學生綜合文化素養指學生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中英文化對比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具有人文情懷、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健全人格和終身學習能力等。
英語閱讀是讀懂英語的人最基本和最常用的語言技能,是準確把握國際資訊、共享人類思想和文明的直接方式,也是分享他人人生經驗和智慧,增進生命福祉的重要途徑。
三、“英語閱讀”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思路和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外語教育新理念指引下,教師要理解英語專業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價值本源,特別是外研社楊魯新教授提出的三個價值維度:專業導向和價值引領,專業技能和人的全面發展,意識形態和課程性質等等。教師要認真分析實施課程思政的思路和方法,深耕教材,特別是外語教學中,人文教育和跨文化素養,批判性思維以及中西文化比較等方面的能力是設計課堂思政點的切入口。課堂教學目標包含語言學習和思想教育,教學選材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教學活動設計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教學評價要多元,含有思政元素的評價維度。課程思政教學具體思路是:深耕教材課文→精簡拔高教學內容→確定課程思政內容切入點→形成教學目標→組織教學資源→確定教學方法→設計教學互動→安排鞏固練習→教學反思。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專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翻轉課堂、項目任務式等。
課程思政的具體手段有:1. 增加“正能量”案例在教學中的運用。如體現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優越性,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愛國意識,社會責任,工匠精神,職業倫理和道德,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傳播,尊重教師的社會意識,追求真理的科學觀,認真嚴謹的學術態度。閱讀內容優選來自CHINA DAILY和CGTN和燈塔分級閱讀等關于中國故事的英文報道。2.注重學生的品德塑造,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人物傳記類文章,學生分組討論人物性格,列舉主人公的美德,再和我們現實的時代楷模結合,用文章的詞匯,書面或口頭表達時代楷模,讀寫和讀說互動,實現語言輸入和輸出結合。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融合到語篇學習中,有利于語篇中心思想等外在的感性認識內化為學生內在的、理性的思想品德,從而達到閱讀課程育人的教育性。3.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內容,扣緊教材與課程思政的結合點。教材是一個閱讀課程的主要教學材料,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石,全面理解教材,教師才能篩選出符合新時代精神、凝聚新時代智慧的思政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中英文比較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等。4.教學中積極為學生搭建腳手架。以批判性閱讀技能,閱讀應用、詞匯運用能力以及提問能力的培養為教學設計的重點,多舉例子、多示范,通過范例,學生習得相關詞匯和句式,完成從陳述性語言到程序性語言知識的轉變。5.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絡教學,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線上線下學習鏈接和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師要創造新型學習空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建設線上教學平臺,營造泛在開放的學習環境,在現代豐富的網絡資源中選用與課程相關的優質教學資源。
教師要多關注和學習時政內容和學習強國里關于時代楷模和中國文化的報道,積累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師多瀏覽CHINA DAILY和CGTN,學習強國等英文頻道,了解關于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發展方面最新的英文表達,并及時和學生分享,教師用準確流暢的英文示范,以達到潤物細無聲地育人目的。
四、英語閱讀教學案例
以《英語閱讀II》“家庭”主題為例,本單元兩篇文章分別講述了國家治理,民主法治,文明型國家發展。本單元課程思政點為師生共讀“習近平新時代治國理政之民主法治國家的建構”(英漢雙語版),學生需要完成目標一:“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進程,學生明白民主法治的真正內涵,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治權威,作文明法治的傳播者。”學生需要完成目標二:“學習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了解文明型大國崛起的歷史必然,用英語闡述學習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及其對文明型國家崛起的現實意義。”教學評價分:課前,教師給出自備材料,觀看學習強國《這就是中國》英語論壇節目,對話雙方為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研究院張維為教授和英國漢學家馬丁·雅克:“西式民主為何難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學生提交觀點,并選出課本中的好詞好句。課中,教師點評學生閱讀理解、引導學生互評和小組討論并在班級分享,教師給出自己的觀點,觀點在語言一次次輸出的過程中產生,實現思政教育的滲入。課后,學生讀后續寫,教師批閱并推薦優秀作品到班級微信群,通過這些方式鼓勵學生,讀寫互動,既提升了學生綜合讀寫能力,又讓學生明白認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實現民族復興,文明型大國崛起的責任擔當,從而完成閱讀文本思政育人的目的。
以第二單元“Charismatic First Impression”為例,文章從學術角度探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如何塑造好第一印象。文章篇幅較長,有很多長難句、句式結構復雜、復合形容詞的使用等都是學生閱讀理解時的難點。在理解語篇的基礎上,課程思政點為中西方見面打招呼有什么差異,更多地探討中國人的傳統禮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閱讀并提煉文章大意,了解留下良好印象需要做什么,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展示中國人的傳統禮儀。學完本單元,學生明白了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注意形象,特別是在求職面試或對外交流時,彰顯出自身的禮儀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五、結語
新文科建設呼喚英語專業由應用型向人文學科的回歸。英語閱讀課程內在的人文和心智屬性決定了其在發揮課程思政功能上承擔著重要責任。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非常有必要,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豐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理念,精心設計閱讀主題和思想教育元素的切入點,搜集相關的閱讀素材,幫助學生體會和欣賞英語語言,了解中西方文化,增加學生的語言文化積累,提高文化內涵,增進家國情懷,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程曉堂,岳穎.語言作為心智發展的工具——兼論外語學習的意義[J].中國外語,2011(1):51-57.
[2]劉昕.價值引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探究[J].語言教育,2019(3):2-6,45.
[3]孫有中,張虹,張蓮.《國標》視野下外語類專業教師能力框架[J].中國外語,2018(2):4-11.
[4]吳巖.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 (2):3-7.
[5]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 2021(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