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是提升外語課程思政的關鍵。本文從微觀的角度,調查了高職公共課外語教師的單元教學設計、觀摩了現場教學、并對教師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了解到目前高職外語公共課一線教師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思政內容挖掘不充分、思政目標不準確、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方式生硬以及缺乏思政維度的評價方式等問題。文章從教師實踐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公共課教師可通過了解外語教學前沿理論與實踐、組成研學共同體、以賽促教和結合教師上課特色與結合學生專業特色等途徑進行改進,提升自身課程思政能力。
【關鍵詞】高職;公共外語;課程思政;一線教師;提升路徑
【作者簡介】馬菲菲(1990.01-),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基礎教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平臺及科研項目“為供給側所需的高職人才口語能力教學改革——支架式任務教學模式”(項目編號:2017GWQNCX057);廣州城市職業學院校級質量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項目編號:PJ210226)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廣大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起著關鍵作用。各科教師要將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統一起來。大學公共英語課程覆蓋范圍廣泛,高職高專也不例外,幾乎涉及在校每個專業每位學生。作為一門語言課程,英語語言素材表達或隱含著一定的價值取向或價值標準,因此公共英語的課程思政功能更具有獨特的價值。英語教師能否善于從思政的角度挖掘教材語篇中隱含的價值標準,并能進一步分析這些價值觀反映的是何種價值,誰的價值、這些價值能否為或怎么為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是落實英語課程思政的關鍵。作為課程的主導者,分析素材、設計顯性語言與隱形思政的融合,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思政教學效果,是目前一線教師需要思考以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外語課程思政研究主要從宏觀理論的角度進行,微觀角度甚少(潘海英和袁月,2021)。但課程思政要落地落實,必須了解一線教師的真正情況和真實需要。因此,本文筆者通過訪談一線高職英語公共課教師、查閱教師單元教學設計、并深入教師課堂聽課的方式,調查教師對教材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在課堂的融入以及對思政教學的評價情況,試圖揭示目前高職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真實問題,并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出發,探討教師自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二、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調查法,對某高職院校10名一線公共課英語教師的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教師年齡分布在29-50歲,其中助教2人,講師7人,副教授1人。本研究主要針對教師的單元教學設計、教師訪談以及8課時的現場聽課進行調查。
三、結果及分析
1.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清晰。通過調查教師的單元教學設計,發現教師教案中基本都有設置思政目標一欄,但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教師的思政目標偏離了素材內容,不夠準確具體。在訪談中,一部分教師表示,不確定所設置的思政目標是否與素材內容相符合。也就是說,大部分教師還不能準確、科學地把握素材的思政元素。訪談中,大部分教師提到,不知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還有一些教師直接表示“感覺教材沒有什么思政元素可挖掘的”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仔細分析教材中隱含的思政內容”,這說明,大部分教師已經有課堂思政的意識,但思政能力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2.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生硬且單一。通過分析單元教學設計和現場聽課,發現思政元素與課堂內容融入方式有限。教師一般就某個涉及的思政話題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但次數不多。大部分情況是通過教師講解,稍有提及,一筆帶過。在訪談中問及原因,有教師表示學生英語基礎、綜合素質有限,課堂時間完成語言教學任務已是勉強,再談思政,要求過高。甚至有教師安排課堂前10分鐘用于思政話題進行演講、討論,或者選取相關文本進行朗讀。這都與課程思政要求顯性語言知識和隱形思政相結合,以達到春風化雨效果的原則相違背。思政元素在課堂中的呈現,不是教師簡單地將自己從教材內容中提煉出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輸給學生,或另花時間講思政,如此則不是課程思政而是思政課程了。英語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師需要細化設計活動,搭建動態支架,把思政內容融入到語言學習任務的全過程。
3.對思政維度的教學缺乏評價機制。通過對教師的單元設計和實際課堂操作的調查,發現兩者都沒有體現出對思政教學維度的評價。在訪談中,部分教師表示沒有想到需要思政維度的評價,而部分較有資歷的教師有這一維度的評價意識,但對具體、科學的操作持有疑問,并希望學校、部門或者團隊能給到具體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教師在思政維度顯示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是目前這一評價機制仍處于探索階段,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本身缺乏對思政課程理論的學習。其實,在思政維度評價的研究上,既有宏觀的理論指導。
四、對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提升路徑的啟示
1. 與時俱進,了解外語教育教學前沿。科研和教學相結合是高等學校的特點,高等學校教師除了要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知識,還應關注國家教育動態,仔細研讀教育文件,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公共課英語教師更應關注外語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并在仔細研究理解的基礎上,對最新成果予以實踐,形成案例分析,為外語教育理論與實踐添磚加瓦的同時提升自我教學能力。
2. 教師團隊組成研學共同體。面對新問題新任務,教師組成研學共同體是提升教學能力的有效方式。外語課程思政仍處于探索時期,而公共英語課作為全校統一的基礎課程,完全有條件實現也非常適合形成教師集體備課、課后共同反思的路徑,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提升整個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因為集體備課為集思廣益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思政內容、精準設置思政目標、并豐富思政融入方式、更科學地整合語言教學與思政評價方式提供了條件。此外,有些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同在基礎教學部門,英語教師可與思政課教師形成合力,探討思政融入課堂模式。
3. 建立競爭機制,以賽促教。教師團隊除去積極參加教師培訓活動和交流外,還可根據團隊情況,每周輪流上示范課,然后大家就上課情況進行討論,提出改進意見,并把修改好的案例同步在團隊的資源共享庫中。這樣形成團體內部既合作又競爭的機制,使得每位教師都有被聽課的機會,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通過打磨課例,共同提高整個團隊的教學實踐能力。教師也應該積極參加外語思政教學能力大賽,增加與校外同行的交流,通過比賽,不斷提高自己以及整個團隊的實踐教學能力。
4. 結合教師自身上課特色。在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嘗試挖掘自身教學的亮點,可在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提煉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思政元素的“基因式融入”,在實現語言知識學習以及價值引領的同時,發揮教師個人魅力,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從教師自身言行上進行思政課程的教育。
5. 結合學生及學生專業特點,上出特色外語課程思政。高職學生一般理論基礎較差,英語學習動機不強,但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且職業性目標明確。因此,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容易分神。高職公共課外語教師可利用實施思政課堂的契機,改進教學理念,花時間了解學生專業特點、內容和職業需求,將專業職業需求融入外語課堂教學,多設置符合學生特點和興趣的學習活動。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既能提升課堂質量,也是教師用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影響學生,以達到課堂思政春風花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五、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高職公共課外語教師的教學設計、面對面訪談以及現場聽課的方式,發現了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教師改進的思路和方法。高職外語教師面臨的問題比普通高校教師面臨的問題更加的廣泛,因此一線教師應了解最新外語教育研究成果、組成研學共同體,以賽促教,結合自身教學特色和學生特點、學生專業特征等路徑提升課程思政實踐教學能力。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從教師角度出發,加大樣本,繼續跟蹤教師的課堂實踐,也可以學生為切入點,了解學生的接受度、參與度、滿意度等來提升教師外語課程思政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國希.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9):23-28.
[2]黃國文.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J].中國外語,2020(5):21-29.
[3]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4]潘海英,袁月.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中的問題分析與改進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21(3):53-62.
[5]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5):1,10-14.
[6]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47-52.
[7]楊華.我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實踐的探索研究——以大學生“外語講述中國”為例[J].外語界,2021(2):10-17.
[8]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5):15-20+29.
[9]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