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良的家風是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行為標準與態度,同時又是學生的行為準則,甚至也是一種人際關系準則。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校、家庭是其主要的活動場所,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品德會產生重要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家風的重要價值。由此可見,良好的家風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較大,接下來本文結合大學英語“Family”聽說課為例,以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找出學生在傳承家風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家庭價值觀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更好的結合,發揮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傳承家風;家庭價值觀
【作者簡介】任燕(1979.08.20-),女,漢族,北京人,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院級科研項目“‘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實踐性研究——以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NMYK202010)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大學英語課程是面向我院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運思政教育,深度挖掘英語課程思政內涵和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將思政教育的隱性作用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中,豐富傳統英語課程的內熱,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的穩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與思政元素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與滲透,在兩者自然交融的過程中,發揮出二者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性特點。本案例主要以大學英語“Family”聽說課為例,詳細闡述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過程,如何有效滲透課程思政。
二、案例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家風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傳承良好家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血脈,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家風的弘揚和傳承。而我校高職學生存在家風教育缺失,繼承和傳承優良家風不夠、家風教育存在“短板”問題,不懂感恩。這種不良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大多數住校,家長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推給學校和教師,一部分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學生不重視家風家規教育,也沒有意識到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教育的缺失要求教師教育學生懂得感恩、傳承良好家風,只有秉承這樣的教育理念、育人方式,才能為國家培育出有用的人才。
三、案例實施
1. 案例主題。本課時主要以“感恩父母,傳承家風”為主題,讓學生知曉家風家訓,傳承家庭美德,強化“感恩父母,傳承家風”的意識,建設文明的家庭文化。通過理解中國傳統家風文明禮儀,為共筑“中國夢”努力學習,傳承良好家風,弘揚傳統文化。
2.案例結合章節。本節課選自第四單元“家庭”,共兩個主題,共需要8個課時來完成。本課時為第二主題中的五六課時——聽說課。第一主題學習了家譜,了解了家庭稱謂、家庭活動和家庭幸福的因素;本節課是五六課時,在學習前一主題的基礎上,為下一課時做好鋪墊,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案例意義。家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學生大多生活在小家庭中,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懂感恩,家風意識淡化。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本課內容,積極培育和樹立學生良好的家風,關愛父母,懂得感恩,引導學生通過“傳承家風”,傳遞正能量,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誠實守信,讓學生了解父母之愛、感受父母之情,尊敬父母,理解父母,從而懂得感恩父母。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感恩父母,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
4.實施方案。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目標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法、視聽教學法、交際教學法。本節課以聽說訓練為主,利用圖片、視頻設置開放式問題,讓學生對本模塊的內容有所了解。聽力活動以填空模仿為主,第二個聽力活動以跟讀、回答問題、情景編演為主,運用所學聽力技巧來捕捉聽力大意。課堂上主要引導學生開口說,合作學習,說出對父母愛的表達,口語訓練先觀看感恩父母教育視頻,再以小組采訪的形式來鞏固和復習本模塊所學的結構和句型,掌握習慣表達方式。
課前自主學習:利用云班課上傳課件、微課及相關資料,要求學生提前自學有關家庭詞匯和句型,學生登錄云班課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掌握學生家風家規的了解程度,從而使教師在備課中可以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優化教學內容。
課中學習:
第一環節:作業展示。
請兩個學生朗讀上次的作業“我愛我家”。通過作業檢查與展示,幫助學生形成鞏固所學知識的學習習慣,溫故知新。
第二環節:熱身與導入。
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用與“家”有關的習語和名言引出話題:(1)不養兒不知父母恩;(2)治家嚴,家乃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學生將英文句子翻譯成漢語,激發學習興趣,引發思考。
第三環節:口語訓練。
借用剛才翻譯的習語和名言,導入家庭價值觀的話題。引導學生認知良好的家風對家庭價值觀的影響;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家風教育,如生活禮儀的培養;家庭關系的處理;道德品質的提倡。
第四環節:聽力訓練。
聽力材料一主要是圍繞父母的愛。聽前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聽,訓練學生獲取正確的聽力策略,包括聽前預估、聽中把握大意和對關鍵詞進行速記,為聽后輸出進行語言儲備。聽力材料二主要是談論家人的性格品質,引導學生弘揚家風,注重道德品質的培養,如正直、誠實、友善、勤勞儉樸等。通過聽力材料——父母之間的愛,再次談及中國古代的家風教育,包括家庭關系的處理,如夫妻之間做到夫妻和順、相敬如賓;兄弟之間做到兄友弟恭;長晚輩之間做到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第五環節:口語訓練,小組采訪。
觀看感恩父母視頻、小組討論,通過學生扮演小記者采訪、報告,拓展本課知識,總結自己能為父母做的事情,關愛父母。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樹立感恩意識,激發感恩情感,培養學生關心父母、關愛父母、感恩父母。
第六環節:課堂延伸。
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和重點句型。教師讓學生發揮想象“family”這個單詞,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通過總結與延伸,再次點明思政目標,升華主題,關愛父母,懂得感恩,注重家風家規,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
課后檢測:完成對本節課的評價和教師布置的課后任務,學有余力的同學完成拓展部分的內容, 為知識的完整性和英語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七環節:教學評價。
在云班課完成小組評價,結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
第八環節:作業布置。
布置作業:總結自己能為父母做的事情,關愛父母,讓勤勞、節儉、感恩、自強不息等成為自己家庭中的“小標簽”,寫下自己家庭中的家風家規;搜集有關傳承好家風的英文故事,能用簡單的英語進行復述,拍攝視頻并上傳到云班課,發揮優良家風家規的作用,真正觸動學生心靈。
5.案例反思。千萬小家匯成一個大家,打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貫通的經脈,必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典范中汲取思想精華和道德營養。通過本課的學習,以“家”為主線,貫穿整個聽說過程。用有關家風的習語和名言翻譯導入新課,談論家庭價值觀以及家風的重要性。感恩是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道德要求,是維系家庭和諧的根本紐帶。全家人應互相理解包容,學會感恩禮讓,家庭才會溫馨和諧。學生展開討論,并相互采訪。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樹立感恩意識,激發感恩情感,培養學生關愛父母、感恩父母。強化學生道德認知,建立文明良好的家風意識,踐行良好家風家訓,傳承并弘揚中華美德。使學生懂得家風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一個家庭的家風積極向善,一個家的所有家庭成員品德正直善良,這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希望學生成為這股正能量的傳遞者,成長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好青年,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良家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育自強自立的事業觀,建立平等互敬的人際觀,懂得感恩,自覺踐行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家風,提升道德水平認知和文化修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良的家風、家庭價值觀對學生有著很多積極有利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加快建設家風、家規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讓優良的家風影響學生,發揮其立德樹人的作用。除此之外,作為授課面最廣的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當下,應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把課堂作為主渠道,在大學英語中滲透、系統地融入課程思政,做到一課一主題,課課有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系統工程”來做。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積極努力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信息化手段,使英語教學融知識性、專業性、思想性為一體,做學生思想政治的引航人,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李捷.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課堂教學的融合[J].科技資訊,2017(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