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梁忠環 于振邦
摘? 要:信息化時代疫情下的在線教學變革使教育步入了新常態,文章從“以生為本、生命至上、以學定教”的在線教學教育理念出發,將改革教學范式以提高育人質量、建立學習范式以提升學習效果作為民辦本科高校內涵建設目標任務,提出了以課堂革命為抓手,推進本科教育回歸與變革的建設路徑,并在信息化教學條件、信息化教學力、信息化領導力和信息化服務力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旨在為民辦本科高校內涵建設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在線教學;民辦本科;內涵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03-0145-05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online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situation has brought education into a new normality. Based on the online teaching concept of "students-oriented, life priority, teaching aimed to lear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aradigm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paradigm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as the objective task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Meanwhil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that the return and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on the basis of holding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Moreover, some safeguard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in th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condition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information leadership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abilit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words: online teaching;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隨著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手機牢牢占據了男女老少的雙手,互聯網在社會各行各業“觸電”并產生深刻變革,其中“互聯網+教育”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以在線教學之態登上了“顯學”之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全面開展在線教學變革,對于民辦本科高校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挑戰在于民辦高校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于公辦高校,機遇則在于民辦本科高校紛紛將在線教學帶來的觀念和行為方式轉變,視為學校內涵建設、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一、在線教學的變革
在線教學的表象是教育技術、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方式的改變直接導致了教育行為的改變。新的教育行為重復實施一定時間,就會演變為一種不約而同的習慣,久之則會形成一種教育路徑的依賴。持續進行的線上教學行為,必將超越疫情發生前的教學起點,使線上線下混合式、師生研討式和課上課下翻轉式教學轉變為高等教育的新常態。常態教育行為的改變,會促使教育管理與服務、學校文化和支撐體系發生改變,其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變革。反過來,新的教育理念又會指引高等教育領域強化某些教育行為,使之成為提升內涵建設的新舉措。
(一)樹立以生為本、生命至上的思想,開展人才培養
在以學生為中心、生命至上的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國教育領域全面開展了在線教學。面對疫情,對健康重要性沒有太多切身體悟的大學生,普遍受到了生命教育的洗禮: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脆弱的,青春不是用來揮霍的,要不負芳華,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愈發引起教育關注,生命健康教育納入大學教育的必修課程,醫護類專業人才需求迎來了“爆發期”,醫護專業發展也迎來了一個“黃金期”。長時間持續開展在線教學所引發的主要問題是對學生生命健康的關注和爭論,使得保護眼睛、預防電腦病、增強免疫力等身心健康教育成了“剛需”。疫情顯現出的人間百態,表明了大學以德育人、課程思政建設尤為重要。對生活的關愛、對生命的關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教育質量的高階需求,將成為每一門課程教學的目標追求,以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方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教育目標,也會得到進一步強化落實。
(二)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理念,推進課程建設和課堂革命
疫情下的學校教育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學校的學生產品是課程,學校提供的主要服務是課程服務,課程的質量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消滅“水課”、建設“金課”成為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基本路徑。是不是“金課”,其評價標準不僅要從“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和“兩性一度”等教師的知識傳授角度考量,更應從學生的獲得感和學生成人、成長的視角來審視。疫情結束后,線上“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尤其是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會大受歡迎。是不是“金課”不是評出來的,是由學生說了算的。是不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是關鍵。“金課”建設不是特殊時期的階段性任務,而是高校內涵建設的常態載體。靜態的課程要由動態的課堂來落實。在線教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擺脫了對教室、黑板的依賴,突破了紙質教材窠臼,沒有了學校集體學習制度的約束,也沒有了時空的限制。唯一依賴的是學生,以學定教,基于學生發展的目標,構筑由“象牙塔”內的封閉課堂走向開放的網絡社會大課堂,構建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網絡空間體系,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基于在線教學變革的內涵建設之目標任務
作為高等教育生態圈內的弱勢群體, 民辦本科高校有必要抓住此次在線教學變革的機遇,堅持圍繞以學生為中心,聚焦于課程和課堂,處理好學、教、研之間的關系,教學范式和學習范式“雙管齊下”實現教學相長,建設師生學習共同體,促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
(一)改革教學范式,提高育人質量
1. 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師網絡主播的視頻教學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標準和師德師風建設的第一標準,教師要通過網絡展現師德規范和教育良知,維護教育形象。在線教學過程中探討實施言論、形象、視頻、侵權、隱私等方面的規范制度;做好學生網絡學習過程中的內容凈化、范圍管控等工作。網絡上教師不當的情緒、牢騷式宣泄對學生負能量的傳染,不亞于新型冠狀病毒。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隱私的保護已提到議事日程,得體的網絡交流方式正逐步得到重視。人是相異的個體,家境、秉性都不一樣,應遵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在線教學中課程思政也很值得研究與踐行,應讓網絡課堂成為德行操練場、知識與美德的交融地,在每門在線課程中需自覺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責任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彰顯正能量。要講政治,立規矩,有儀式感,以紀律保障、強化網絡師德師風建設,使教學有形有聲、課堂有滋有味,只有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才更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2. 致力于卓越的質量追求
教育觸電互聯網,開展信息化教學是非常時期的權宜之舉,還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自覺的戰略聚焦行為;是低端維持應付教學,還是高起點、高質量地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研討式改革,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隨著對工業時代盛行的班級授課制的詬病越來越多,更加引發了人們對于信息化時代的教學屬于何種模式的思考。在普及信息化技術的今天,疫情下開展的線上教學改革不啻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益的嘗試。于是,大批高校在一線實踐中進行著卓有成效的探索,不僅以優質的服務保障了在線教學的有序平穩開展,也致力于高起點、高質量的卓越教學追求,把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作為追求目標,為學生提供“金課”服務,以增強其滿意度和收獲感。對于民辦本科高校而言,也許存在著諸如“還不會走就要求跑?”的質疑聲,對此民辦高校大可不必刻意趨同或自暴自棄,在課堂教學上有不亞于公辦高校的優勢,有必要在危中求機會,在信息化教學方面跨過平庸邁向卓越,克服低層次滿足感,追求一流的教育品質,讓認真成為常態,使卓越成為習慣。
(二)建立學習范式,提升學習效果
1. 關注學生,建設“金課”
線上課程教學有待于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無論是直播、錄播還是在線答疑,其背后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學生聽沒聽,學沒學,效果如何?有必要以適合在線教學的規章制度來保障學生的持續參與度,以知識點建立線上短視頻指導、研討學習、線下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機制,完善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主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在線“金課”。疫情下課程教學質量的差距是學生自律程度的差距,但僅靠學生自律是不行的。“金課”建設,管理先行,要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落實過程性考核制度,強化教師的教學掌控能力。以學生為中心建設“金課”,服務學生;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而不能放縱、遷就學生。為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務必強化過程性考核。要考慮適當進行直播串講、答疑,及時予以學生學業指導,注重線上教學的儀式感。在強化教的規范和學的紀律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教師在網絡上的自身示范作用。教師投入了工作時間,學生才有可能投入學習時間;老師投入了工作熱情,學生才有可能投入學習激情。
基于學習效果金字塔理論,讓學生當網絡主播是很好的學習嘗試。應積極探索線上教學的翻轉課堂教學形式,因為“高手”在學生中間,“弟子不必不如師”,在技術上要拜學生為師,向學生學習。選拔適合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登上直播講壇,不僅能實現師生角色互換,更讓學生成為了主人翁。應重視學生的信息反饋,合理解決其訴求,做有溫度的在線教育。一個人教一個人是可行的教學方式,一個學生對于學校來說是萬分之一,而對于一個學生、一個家庭而言,則是百分之百。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在線教學全覆蓋,特別關注個別不具備在線學習條件的學生,因時因地因情況開展教學。不適合開展在線教學或不具備網絡上課條件者,強求開課只會造成網絡“水課”產生,應將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衡量標準建設“金課”。
2. 教學生學,讓學生做,培養學習力
在線教學重在教學生“學”。在線教學不是講課,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有沒有掌握網絡學習的本領,收獲了多少。以網絡為媒介的線上教學與把學生集中在教室里講課是不同的,把線下面對面的教學方式搬到線上會困難重重。在線教學不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因而做不到對其學習效果的全面掌握。學生在線不在狀態的應不在少數,因為獨自居家的學習心態與環境不可能形成濃郁的學習場域。多數情況下,所謂的學生自律是學習任務驅動的行為結果,那么學生每次課的課前、課中、課后有沒有通過學習任務來驅動自律學習顯得十分重要。有必要建立課前有任務、課中有互動、課后有作業的機制,對每一次的測驗、討論、作業、考試等,任課教師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批改和反饋。教與學不在于局限課上的90分鐘,抓住課內外時間讓學生主動學才算抓住了“牛鼻子”。
教師在線教學中錄播、直播和討論等單向獨白的知識傳遞方式需要改革。改革方向就在于學生學的路徑與方法探索,不再糾結于教師知識的權威。知識是由教師教會的,更是學生學會的,其中教與學方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對教師的要求不是“教”的水平,而是“導”的能力,應適時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并加以引導和輔導,培養他們的學習力,實現由“學”到“思”轉變。檢驗學習效果仍要啟用教師考的法寶,強化學習過程考核,通過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投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風衡量標準,就是每個學生每天投入學習的時間長短;沒有學習時間的數量就沒有學習效果的質量;人的成就在8小時之外,課余時間決定著學習質量。應考慮適當加大學習量,增加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長和自主學習時間的比例。
觀察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的質量,就抓住了教與學的質量。把每一次課學習的內容都凝練成課程作業或考試題目,并納入課程成績,這種作業題目不是由電腦自動批閱的選擇題和判斷題,而是更多地體現主觀能動性的題目,特別能培養學生讀、寫、說、做的習慣。學生課程作業必須突破閉卷和標準答案的窠臼與桎梏,多以無標準答案的開放性題目呈現,讓學生研討學習、搜索學習和自主學習。應適時為學生“增負”,跟學生搶業余時間,讓其“忙起來”,管理嚴起來,質量提起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會慢慢養成。能否讓大學生動手寫作業,已成為新時期建設良好學風的關鍵。
(三)學習革命,是民辦本科教育的超越之道
每一次危機都是蛻變的機遇,可以把疫情下在線教學重新定義為教育領域的一次學習革命、課堂革命。所謂革命就是調整規則,有破有立,打亂順序再排隊,利益再分配,機遇也會隨之而來。要思考改革過程中資源如何配置、遵循什么規律和人起什么作用的問題,因為有些資源是發揮人的主動性自我爭取到的,更何況“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
線上線下混合式、研討式教與學在此次教育革命之后將成為一種常態,因為線上技術幾乎普及到每位師生,理念也深入其心,而且會固化成師生的自覺習慣。這種不約而同的行為積淀為學校的教育文化,我們應依照新的教育發展規律,順勢而為、持續深化。在這一演進過程中,民辦本科高校扮演什么角色,能否在變革中脫穎而出而實現換軌超車呢?從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歷史戰略發展角度出發,有必要搶抓這次機遇,把在線教學建設成民辦高校加速度的超越之道。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優質化的在線教育絕非不可能,亦不可妄自菲薄民辦本科高校的在線教學。一提起在線教育就會首先指責民辦高校單一經費來源導致的信息化落后,言之不盡與公辦學校存在的差距,這種懸殊其實是由于經濟實力決定的,而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比拼。但疫情下全民居家線上學與教的情況,公辦高校的優勢不再,在線教育全部轉移到校園里對網絡及教學環境強烈而巨大的需求,極大地促進了民辦高校信息化建設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民辦本科高校最大的優勢在于, 其在線教育沒有太多的負擔,更具有類似舉國體制下全校整體動員的力量。民辦本科高校普遍具有危機意識和主動變革精神。教育改革和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師資,公辦高校教師大多年齡偏大,可能有更多的路徑依賴;而民辦本科高校的教師年輕,有活力,有創意,很多屬于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新生群體,干勁十足。民辦高校擁有一支干事創業的師資隊伍,年輕教師在教學上尚沒有完全被套路定型,線上教學可能“對口、對胃”,熱情更高,效果更好。改變工業時代班級授課的形式,開創信息化時代網絡教學形式已成為線上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這個變革力量不可缺少民辦高校的師生。
不可否認,民辦本科高校的生源基礎與公辦高校存在著差異,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相對薄弱,但“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線上教與學適不適合基礎差的學生,關鍵是教育方法和路徑的適用性,切莫將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復制到線上。認為學生學習習慣不好,那是屬于線下傳統灌輸式教育理念下的價值判斷,而在網絡教學形勢下需要重新定義“好學生”的概念。
“雙一流”等優秀大學具有話語權,是教育規則的制定者,但在突如其來的疫情背景下,任何學校都沒有做好全面開展線上教學的準備,那么誰將是標準的制定者?經驗肯定會來自于基層,在線教學使得實踐貢獻者具有此次教育的話語權,進而影響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在新的競爭機制下,發槍令已經打響,全國高校及師生已從在線教學同一起跑線上起跑,而在高等教育的新賽道上誰將成為佼佼者,尚需要時間檢驗。
三、基于在線教學變革的內涵建設之實施路徑
疫情背景下的“黑天鶴”事件加速了教育改革的進程,但教育本身不會因為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不再遵循確定性的教育規律止步不前,本科教育發展的態勢是按照國家本科教育回歸與改革的進程高質量演進的。在此進程中,民辦本科高校的角色何在?疫情后時代民辦本科教育內涵建設的實施路徑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革命為抓手,處理本科教育回歸與變革的關系,以優質的教育服務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致力于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
(一)回歸常識,圍繞讀書辦教育
此路徑可實現由教師教書到學生讀書的轉變,打破了教師單靠一本教材教書的窠臼,使高等教育領域教師照本宣科的頑疾在網絡教學中得到很大改觀,在線課程教學開始突破線下紙質教材的固定載體;也打破了學生讀教材、課堂聽講的習慣,而開始回歸讀書的教育常識,不僅向著網絡學習資源廣閱讀、快閱讀進軍,更向著紙質經典的深閱讀、精閱讀回歸。此路徑打破了信息化時代所凸顯的“快餐文化”、碎片性知識局限,更加彰顯出紙質圖書系統閱讀、深度閱讀的重要價值。
(二)回歸本分,圍繞教書育人施教學
此路徑使育人打破了課堂的空間限制,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成為常態;使教學打破了課堂時間限制,跨越了課內外界限,令課內外混合學習成為常態。在線教學的更大價值在于重新界定教育行為中的基本范疇,重新定義教學、課堂、上課、正式學習等教育學的基本概念,打破了一個老師在一個教室里面對“排排坐”的學生講課形式,突破了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界限、上課與非上課的界限、學習時間與非學習時間的界限,促進了學生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校學習型組織的構建。
(三)回歸初心,圍繞人才培養做文章
此路徑打破了線下面授教育的單聲道,使“教”與“學”成為師生共同體中意義深遠的雙向交流活動,實現了教師由講課到教學生學、教學由“教”到“導”的轉變。學生從強制被培養到自主學習、自我培養方向邁進,在線教學突出了學生自律的重要性,回歸學習者,學生由“學”到“思”的轉變,實現了由教到學的變革,可逐步形成基于學生收獲視角的質量觀,突破了教師喋喋不休的“填鴨式”講解,并著眼于學生的“學”,通過平等互動交流與合理“增負”,增加了學生對于學習時間的投入,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回歸夢想,圍繞學生筑夢想
此路徑聚焦并服務于學生成人成才,因為千千萬萬個學生的成人夢、成才夢匯聚了學校的發展夢、國家的教育夢。有教無類,結合國家教育精準扶貧將在線教育對學生全覆蓋,特別關注家庭困難和不具備網絡教學條件的學生,基于“一個學生都不能少”的理念實現在線教育普及化,為每個學生提供人生“人人出彩”的機會,并基于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線上教育強國夢的實現譜寫奮進之筆。
(五)回歸本質,圍繞學問下功夫
完成由浮躁心態到靜心學習、潛心治學的轉變,是練好民辦本科高校質量內功的有效路徑。教師以學術為生存狀態,學生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利于師生共建民辦本科高校學術共同體。回歸學校學術共同體的本質是民辦本科高校內涵建設的應有之義。基于改革開放市場化進程應運而生的民辦高校,以靈活機制突出了經營理念和治理特色,但在營造學術氛圍、構建學術共同體方面尚顯不足。在破除高校“五唯”的科研新時代,民辦本科高校教師要致力于自身學科專業的本體性知識研究和教育科學的條件性知識完善,促進“研教”與“研學”的教學相長、“教改”與“學改”的相得益彰,實現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相互支持,引導師生營建共同研討學問、攜手追求真理的氛圍。
四、基于在線教學變革的內涵建設之保障措施
構建現代民辦大學治理體系,需樹立主動服務的意識,正確處理管理、服務和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實施過程中,在線教學難免會不時出現網絡卡頓現象,或遇到個別學生不具備上網條件的困境,因此亟待加強智慧教室、智慧課堂建設,完善信息化教育基礎設施,以形成對在線教學強有力的信息化設施支持保障體系。信息化的意識、習慣和觀念,特別是教師信息化教學力和干部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已成為在線教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應謹防“舊瓶裝新酒”和“舊思維困死新發展”的現象發生,這就需要培養師生的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素養,從學生的學習效果出發,建立、健全從“評教”轉向“評學”的在線教學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形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并依據平臺數據使教學評價具有實時數據分析,使教學質量具有相對完整、可感可視的分析數據。如何利用教育教學大數據并使之變成推動發展的有效資源,成了新的問題。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輔導員、教輔人員信息化服務能力的要求顯著增強,而研究如何適應在線教學提升學校領導干部信息化的領導力也被提上日程。疫情下的在線教學變革,迫切需要加快推進高校信息化學習力建設和營造信息化學術氛圍。
五、結束語
“互聯網+教育”正在廣泛而深入地影響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甚至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動蕩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深以為然。”在線教學變革對于民辦本科高校真正的挑戰,在于能否主動求變,超越固有教育觀念,不斷否定自我,顛覆自己創業時期的發展模式,走上質量提升、內涵建設的新路徑。放眼望去,教育教學改革已成浩蕩之勢。基于面向未來的學習革命,擁抱“互聯網+教育”的新機遇,并乘勢而上提升教學質量,勇敢走上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的新征程,將是民辦本科教育下一個五年規劃新戰略的著眼點。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02-505.
[2]王孺童.道德經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3:52-128.
[3]德魯克,姜文波,譯.動蕩時代的管理(2019年新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124-185.
[4]陳嬡琳,范偉.MOOCs:大學教育的變革與回歸之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7(6):4-5.
[5]韓筠.以在線課程為重要抓手,促進一流本科專業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9(18):26-28.
[6]胡欽太.回顧與展望: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程與未來[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2):5-13.
[7]陳菲.新高教40條背景下本科民辦高校辦學內涵水平提升的研究與創新——以陽光學院為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6-49.
[8]閔琳芝,李明珠.新加坡大數據變革經驗對我國教育變革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8(7):173-178.
[9]陳鑫,呂林海.學習者視角下的混合式教學現狀分析——基于N大學的實證研究[J].教學研究,2019,42(5):8-15.
[10]吳立保.論本科教育從“教學范式”向“學習范式”的整體性變革——以知識范式轉換為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9(6):65-71.
[11]余秀蘭.應對風險社會:教育的順應與變革[J].復旦教育論壇,2010,8(4):5-9+14.
[12]趙磊磊,張蓉菲.教師信息化教學領導力:內涵、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19,7(3):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