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盼盼
摘要: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熱潮使近代中國開始出現一些積極的和富有成效的藝術管理活動,劉海粟作為這一時期的藝術活動家,在辦學與治學過程中伴隨著管理思想的成熟。19世紀后期整體社會環境的轉型孕育近代美術教育的萌芽,這成為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思想的時代土壤。其所倡導的“科學”管理理念及學校教育與社會美育相結合的管理思想反過來又助推近代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轉型,從深化美術教育思想和促進藝術交流與傳播兩個層面對近代中國美術教育產生影響。
關鍵詞:劉海粟 ?藝術教育管理思想 ?中西融合 ?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1-0030-05
劉海粟是我國著名的畫家、藝術教育家,兼具藝術教育事業開拓者和藝術活動家多重身份,他的藝術教育管理思想成型于20世紀初期至20世紀中期之間,與其教育思想、美術思想共同構成其整體生平思想活動的重要分支,伴隨著近代中國美育的發展逐漸趨向成熟。在留學歐洲、游歷海外過程中劉海粟吸收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藝術管理模式,形成了倡導中西融匯的藝術教育管理思想,將西方教育體制、管理方法和中國傳統教育理念融于美術教學實踐之中,積極嘗試探索文化藝術發展新局面。
一、近代中國美育發展中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
近代中國內外交困,社會性質的變化引發當時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社會體系的全面激蕩與瓦解。在洋務運動、維新運動以及新文化運動等幾次社會革命的進行下,一批新式學堂相繼建立并由此拉開教育改革的序幕。劉海粟生于新式藝術教育萌芽時期,經歷著社會變遷與近代美育意識的發展,他的藝術教育管理思想的生成離不開其所生活的社會屬性、文化環境,更同藝術活動自有的規律特性緊密相連。
(一)藝術教育形態轉型孕育近代美術教育的萌芽
藝術教育的存在產生藝術教育管理的最初形態。我國的藝術教育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期,精神上的較大解放使得“學在官府”的局面發生改變,私人辦學開始興起,推動著文化藝術活動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和開展,帶來教師職業的專門化。在宗族意識的基礎上,我國傳統藝術教育形態最早以血緣為連接,“師徒相授”“父子相傳”成為典型模式,口口相傳、經驗傳授則為主要的教育方式。
伴隨著列強的侵入與戰爭,近代中國原有的封建社會結構逐漸解體,社會層面的變化推動思想意識和教育體系發生著質的改變。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明確規定小中學堂及高等學堂要增添圖畫課、配備圖畫教科的書籍,意味著藝術教育形態開始由傳統的“師徒傳授式”轉變為“新式學堂”,并將“圖畫手工”課納入其中。這一政策雖未實行成功,但其中關于藝術教育方面的政策為我國現代學校藝術教育奠定了基礎。隨后,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將圖畫、手工、體操、圖稿繪畫等課程添加進學堂教學中,認為圖畫能夠“養成其見物留心,記其實象之性情”,能夠“令其心思習于精細,助其愉悅”,成為近代第一個正式施行的學制,標志著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興起,確立了藝術教育形態由“師徒制”向學堂授課制的轉變。
劉海粟1896年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幼年啟蒙與成長正值新舊教育更迭的階段,先后在家塾和新式學堂受教。1903年在家塾開始學習繪畫,開啟了他藝術啟蒙之路。之后在1905年進入繩正學院學習,開始真正接觸到諸多西式課程,同時也包括經學、史學和圖畫等內容,新的教育形態給予劉海粟知識給養同時真正打開了其邁向文化藝術的大門。
(二)民國美感教育方針為劉海粟藝術教育實踐帶來契機
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籌備新政府的教育改革和制度建設。有關新的教育改革方針,蔡元培在1912年《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的演講中提出“美育”的理念,強調美術與道德和科學之間的關聯,由此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奠定了民國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牢固地位。1912年至1913年頒布的系列政令和法令中,正式把圖畫、手工、唱歌等課程排入各級各類學校課程,同時允許私人辦學,而后在陸續頒布的《大學令》《私立大學規程》等系列政策法規中明確私立學校擁有等同于國立、公立學校的地位,并且規定國家可以通過獎勵或資助的方式幫助私立學校發展,掀起了興建私立藝術學校的熱潮。同年11月初,劉海粟、烏始光、張聿光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圖畫美術院,開創我國私立美術學校的先河,也由此開啟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實踐。
在當時私立專門學校受各種政策規定限制較少,教育體系往往更加靈活,在引進西方美術教育模式、設置招生條件時也往往比國立高校更少受限。在這一背景下,劉海粟在美育管理上吸納海外先進教育體制和管理方略,在“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宗旨①的指導下不斷修正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在這期間進行的藝術教育實踐探索成為其實施對文化藝術教育領域創新與改革的經驗積淀。可以說民國新政教育方針為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孕育的土壤。
(三)中西文化的陶染助推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思想形成
劉海粟較早接受西方文化啟蒙,他的知識結構中既有傳統文化中經世之學的給養,也有較為開明的自由民主思想的成分。據《劉海粟年譜》記載,劉海粟6歲時進家塾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后開始讀《論語》。受晚清政府教育改革影響,新式教育中學堂基礎教科書仍以傳統國學如四書五經等為主,劉海粟10歲后在繩正書院也就是當時的新式學堂接受教育期間,接觸到大量的國學書籍和策論學習。在這期間他得到獨立思考、不懼權威的引導,對他一生的思維方式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使他較為容易接受文以載道的理念,強調文化藝術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此時的學堂授課也涉及西學諸多課程的學習,對他后來勇于反抗傳統,接受自由民主,探求中西結合等埋下思想伏筆。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諸多留學歐日的藝術學子歸國從事新式教育和西方藝術的傳播,藝術領域出現了“藝術革命”的社會呼聲,表現在藝術教育理念層面則是革新思想和守舊觀念的沖突。在中學與西學的給養下,劉海粟吸收中外藝術思想的精髓,本著“我們要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蘊奧”②,在藝術教育管理中效行具有革新精神的中西融合教育理念。上海美專成立后,為推動美術教育改革與發展,在1919年至1935年間劉海粟多次到日本、歐美等進行游學與考察,在此他開始大量接觸介紹西方畫論以及哲學、美學的知識和書籍,并對西方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名人紀念館等的運營與管理產生興趣。由于當時富有對研究藝術史的熱情,他在游覽歐洲各國期間對文化遺產、建筑遺跡的保護感悟頗深,西方一系列實施文物古跡保護的舉措影響著他對日后民族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的倡導和參與。這些經歷推動著劉海粟“中西融合”藝術教育理念的深化,其在回國后積極投身于美術教育改革,實現美術教育視野由學校向整體社會的轉變。
二、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縱觀20世紀初期的社會文化思想背景,西學對社會的影響是全面且具有顛覆意義的,在西方藝術思潮、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劉海粟先后經歷著向借鑒日本轉為向歐學習,完成藝術教育管理思想由引進西方文藝教育理念向輸出中國傳統文化轉變,實現科學教育管理理念和民主化管理思想在藝術教育中的基本成熟化運作。
(一)“科學”管理思想
作為近代中國藝術教育的先行者,劉海粟積極倡導“科學主義”,認為社會發展需要科學精神予以支撐,教育進步亦需要先進的藝術教育方法,身體力行將西方以“科學”為核心的藝術教育方法引進到中國,為現代學校教育提供了鮮明的個案與典范。1919年10月,劉海粟赴日考察期間,深感于日本現代化發展,在接觸到攝影、電影等新興藝術門類在日本的飛速發展,以及日本美術市場的國際化走向之后,他開始意識到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于文化藝術。受到日本藝術教育追求獨立精神、倡導自由創造的思想影響,將東京美術學校的辦學思路引進回國,秉持新穎、自由和個性的理念對其所執掌的上海圖畫美術學校③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分別對課程設置、招考模式、教學方式等進行調整,并實行工作室制。以尊重藝術規律、遵從藝術教育規律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管理理念,開始在劉海粟借鑒與探索改變藝術教育現狀的途徑中萌芽。在藝術改革上他倡導中西并行,將西方教育模式與國內藝術發展現狀相結合,強調既要追隨西方藝術的發展步伐借鑒其有益因素,又要秉持傳統藝術的特有風格;在教學實踐上他強調以科學理念革新中國繪畫的見解,將寫生、寫實等課程納入到教學中,并設美學、解剖學、透視學等課程;在學校經營和管理組織架構方面,他吸收借鑒國外私立學校經營模式,形成由校外人士組成的最高決策機構來對高校進行管理的教育體制,為以上海美專為代表的私立藝術院校的良好運轉提供了條件。上海美專是劉海粟“科學”管理思想實施的主要陣營,在他的引領和推動下,上海美專的培養模式逐漸向西方美術學院教育轉變,為民國時期高等藝術院校發展和美術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起到一定引領作用。
(二)學校教育與社會美育相協的管理思想
民國建立后,將美育作為國家教育方針之一的決策使藝術教育的功能發生改變,以藝術進行性情陶冶進而塑造全面完整的人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核心。“蔡元培先生把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口號與儒家學說作了綜合,使新老知識分子皆能接受。美育一說,更加引起我的共鳴”。④1912年蔡元培發表關于美育的演講,同年底上海圖畫美術院成立,其辦學伊始的三條宗旨之一:“我們要在極殘酷無情干燥枯寂的社會里,盡宣傳藝術的責任,因為我們相信藝術能夠驚覺一般人的睡夢”,⑤與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相契合,在實踐上響應了蔡元培的美育理念。他在《畫學真詮》自序中提到:“方辛亥、壬子間,余感于我國之蔑視美育,遂挾泰山蛟負之愿,不揣力薄,繆然創設圖畫美術學校”,⑥認為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喚起人心底對于美的本能。就藝術的目的而言,他多次提出藝術“并不是供少數人的嘆賞為滿足”,而是“希望這渾濁而黑暗的社會,因著美術的發達而澄清,而同化于光明之中”,⑦青島問題的失敗讓劉海粟進一步從藝術家的價值理想出發,認為救國之道在于提倡美育,呼吁通過廣泛的學校教育強化人們對藝術之中美感的領悟,期望借助藝術院校培養實施美術教育的人才,以此投身社會美育建設,引導國人形成高尚純潔的內在精神,激發民眾本性之中的真善美,從而達到服務民眾、挽救祖國的目的。
隨著“美育”被納入國家層面,藝術教育目標也從關注社會向同時關注社會與人轉變,劉海粟的藝術價值觀在這之中孕育而生。在主持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工作期間,劉海粟的社會性藝術教育思想貫穿始終,從推行多種形式的藝術展覽以實現美育“公眾化”到開辦暑期學校以培訓藝術工作者,再到文藝刊物的創辦與刊發,著力引導學校藝術教育與社會美育活動相結合。他在這一時期形成的管理經驗,如藝術民主觀念、對待藝術的態度、普及文化藝術方式等均延續至藝術教育管理活動中,為我國藝術高等學校建設和民眾文化藝術活動的普及與開展做出卓越貢獻。
三、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思想對近代中國美術教育發展轉型的影響
(一)豐富和深化近現代中國美術教育思想
自1912年上海美術圖畫院也就是后來的上海美專成立后,劉海粟便帶領上海美專的師生在探索美術教育新世界的同時積極嘗試美育實踐的方式與方法。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下,劉海粟秉持“科學”管理理念對美術教育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倡導個性解放與思想自由,給后人留下深刻的辦學經驗和美術教育思想。
在美術思想方面,劉海粟提倡藝術應當表現其人格和個性,藝術的創作要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感受。藝術創作的源泉在于生活,生發于藝術家本體對美的感受和對生活價值的理解,沒有藝術家主體創作精神,藝術則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從而也就不能發揮藝術教育的功能。由此出發,劉海粟認為藝術作品的本質是藝術家對內在精神的回應,是將人共有的精神張力進行挖掘與表現的結果。因而他主張美術教育要遵守藝術固有規律,注重對精神的關注,并將此延伸至辦學與教學實踐中,提倡解放思想、反對束縛個性。所實行的一系列敢為人先的創新舉措使得美專學術氛圍活躍熱烈,各種學術流派、藝術風格在此交互雜糅融匯。在自由與個性的引導下,劉海粟所倡導的多科性、多形式、多層次辦學理念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藝術家,有力推動了美術教育思想的發展和中國藝術高等院校的建設。
在美術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方面,劉海粟認為藝術層面的教育宗旨在于對良善人格培養。“美”在展現形式美和內容美的同時,要將社會生活中的倫理道德、良善素養融入其中,以此來達到美育陶冶人的情感、培養人為善人格的目標。在20世紀這一特殊的歷史語境中,劉海粟從時代現實出發,將“美”的意義的闡釋進一步上升到國家層面,希望以審美教育為主干的美術教育能夠承擔起育人、育德、救國的責任。回歸美育的本質,劉海粟認為藝術具有傳達生命意義的功能,藝術展現的內容是人生命共有的最自然的底色。由此,他認為經歷藝術沐浴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才能養成純潔至上的精神,從而達到提升整個國民素質的效果。
(二)促進國內外藝術活動的交流與傳播
在劉海粟藝術教育管理生涯中,對他產生一定影響和幫助的當屬他的一位忘年之交——蔡元培。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發表了文章《以美育代宗教說》,以此來宣揚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劉海粟對他“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的觀點深感認同,便與蔡元培來往書信,得到了蔡元培的贊同和響應。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劉海粟先后多次赴外考察,其藝術教育管理視野也從以啟發民智為旨的學校、社會教育逐漸向實現傳統文化復興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轉變。
劉海粟在赴日考察美術教育、參觀日本“文展”“帝展”中,對其運作機制進行詳盡了解,并將其中的諸多制度如審查員制度、特選制度等引入國內,運用在藝術展覽之中。1912至1937年間,劉海粟和上海美專師生依附上海美專分別發起創辦了“振青社”“東方畫會”“天馬會”“摩社”等藝術社團,其組織章程、美術展覽均在劉海粟的參與和指導下有明確的運作機制,他們通過舉辦美術展覽、舉辦音樂會、創辦學術刊物等進行藝術教育活動,吸引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和參與。這些社團在研究美術、推廣藝術的同時踐行著社會美育的意旨,帶動著藝術教育方面更為廣泛的參與者,引起社會對藝術修養的重視,同時也給予諸多不在學校接受專業教育的人一個了解藝術、接觸藝術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承擔起了實現社會美術教育的條件。
1929年,劉海粟奉教育部的指令前往歐洲進行考察,訪歐成果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考察研究之所得,為發展中國藝術建言獻策;二是在觀展的同時舉辦了個展,促成藝術雙向交流;三是游走于歐洲藝術與學術圈之間,加深對西方藝術的進一步了解。在這期間,他發覺中國藝術在歐洲的認知中極不占優勢,他們對于東方現代藝術的了解僅限于日本,這對中國藝術發展大為不利,于是萌發在西方舉辦中國美術展的念頭。在蔡元培的幫助下,劉海粟于1933年到1935年期間再次訪察歐洲,在德國如期舉辦柏林中國現代藝術展,主要目的在于弘揚我國藝術。在歐巡回展出之際,還應邀做了多次學術演講,如在普魯士美術院、柏林大學東方語言學校等就中國畫派的變遷和中國畫的精神氣韻進行論述與講解,向國外介紹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積極推動民族文化開放與交流。二次歐游的經歷使劉海粟對自身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價值逐漸明晰,在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碰撞中踐行“走出去”的文藝觀和美育觀。
四、結語
劉海粟作為我國新式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的發軔者和實行者,在從事教育及文化藝術事業的過程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在推動我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成立上海美專之初(時稱“上海圖畫美術院”)就明確提出,藝術教育與美術活動的宗旨在于“宣傳藝術,驚覺一般人睡夢”,藝術管理的要旨在于“師歐美諸國之良規,挽吾國美術之厄運”。他的藝術教育管理思想是依據特定時期我國文化特征、國情制度等,在宏觀社會環境中予以綜合的全方位思考的成果,其以傳統文化學養為基、西方科學技藝為強的理念為支撐,形成了特有的藝術教育管理體系,體現出鮮明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對于促動近代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轉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田川流,何群著.文化管理學概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2]李安源.劉海粟與蔡元培[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3]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第3輯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4]劉海粟.劉海粟游記 歐游隨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5]朱金樓,袁志煌.劉海粟藝術文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6]袁志煌,陳祖恩.劉海粟年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劉偉冬,黃惇.藝術學研究專刊·上海美專研究專輯[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祖洪越.劉海粟美術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