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媛
摘要:民族聲樂具有豐富的情感和精神,能夠指導學生的發展,“課程思政”可以實現專業教學與德育教學的高度融合。民族聲樂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之外,在思想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方面亦有其獨特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中,高校應充分尊重民族聲樂的教育價值,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思想政治 ?課程思政 ?民族聲樂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2-0036-0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了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方向,即整個教育過程是通過“對人進行什么樣的教育”和“德育”來進行的,因此,德育與民族聲樂教學的有機結合應該受到高校的重視。此外,民族聲樂是高校一門重要的音樂課程,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有必要將民族聲樂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一、“課程思政”概念及內涵
課程思政是以全員建設、全過程的形式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這種教學模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結構,具有協同效應。德育是教育的基本目標,“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在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將知識技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
二、民族聲樂教育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意義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學的范圍,同時音樂教育也是促進學生德育和美與發展的關鍵,民族聲樂作為高效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音樂能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引入思想政治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將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民族聲樂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之中,在培養學生音樂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人格的發展,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一)民族聲樂的內涵分析
要正確把握民族聲樂的深層內涵,首先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民族聲樂的意義。聲樂,簡而言之,是一種用人們的聲音唱歌的音樂形式,這個詞來源于歐洲聲樂詞匯。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聲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聲樂不應局限于歌唱,它是一種完成民族聲樂的能力和手段。民族聲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的文化和藝術,是反映民族特色的一種手段,它不同于民歌、戲曲,在繼承和融合的基礎上,科學有效地整合了傳統演唱藝術的精髓和特點。因此,民族聲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符合音樂教學的模式,此外,我國的傳統民歌,甚至古代戲曲都可以成為民族聲樂教育的一部分。
(二)民族聲樂的價值意義
民族文化是人的靈魂和基礎,沒有好的民族文化,就沒有好的民族風格,沒有民族文化的支持,就沒有民族凝聚力,民族聲樂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對外開放的體現。
三、民族聲樂教學滲透“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所處的環境逐漸發生了變化,而大學生走在時代的前沿,他們的三觀還沒有形成,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最后一站,要努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有很多民族聲樂,民族聲樂是我國各族文化的體現,將課程思政的理念注入民族聲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有更好的認識,吸收民族文化中好的思想品德,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除此之外,民族聲樂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發展而來的,它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代表人民認真負責、無私奉獻、努力奮斗的精神,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學生的發展,將課程思政與民族聲樂教學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再未來工作和生活中秉持著這些精神,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同時能夠讓學生鑒定理想信念,培養更多的優秀音樂人才。有效促進我國在音樂領域的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民族聲樂本身具有時代的特征,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有效整合課程思政教育,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在學習西方聲樂歌唱技巧的同時,更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要求。
課程的發展與課程的創新密切相關,當前教師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和新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僅進行聲樂演唱專業技能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民族聲樂課程思政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優秀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民族聲樂“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定位
民族聲樂專業課程通常包括專業技能訓練、相關基礎理論、中西方音樂史等,民族聲樂課程的目的是在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民族聲樂中的優秀的民間藝術和民族戲曲作品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道德內涵,能夠充分實現聲樂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并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起到積極作用。在“課程思政”的基礎上,民族聲樂教學強調學生必須以文化藝術的形式進行探索式學習,以民族聲樂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內涵為文化背景,在各種聲樂活動中理解促進民族聲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提高民族聲樂教學的定位,讓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加強民族意識、愛國意識。
五、民族聲樂“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構筑要點
(一)提高聲樂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修養,發揮聲樂教師引領作用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加強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意識形態學習;二是自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三是充分吸收民族聲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積極開展民族聲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實現必須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把握民族聲樂“課程思政”教學切入點,優選教學內容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地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演唱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各個時期都創作出很多極具思政教育意義的經典歌曲和歌劇,這些作品無不體現著民族情懷、國家的精神。重視審美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的重要性,延續民族聲樂文化中的審美價值,探索聲樂藝術與聲樂美學、聲樂思想的傳播與發展。因此,民族聲樂課程思政強調民族聲樂的審美價值,強調對經濟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以更強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三)采取民族聲樂“課程思政”多元立體靈活的教學方法、手段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民族聲樂課堂,如小課、小組課、合唱、獨唱、重唱等,以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探索民族聲樂審美價值,更好地發展中國傳統聲樂。例如合唱中不僅融合了中國民歌,還將舞蹈動作、民族服裝、表演道具、樂器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民歌舞蹈的形式,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獨唱、重唱、合唱的表演實踐中突出了民族特色,生動、完美地詮釋了民族聲樂的藝術形象。
六、民族聲樂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
民族聲樂教學雖然是一門歌唱課程,但其技術和科學的理念是非常嚴謹的,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課程,當前民族聲樂課程思政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民族聲樂課程理念與思想政治教學過程結合問題
如何解決民族聲樂課堂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程之間的問題,傳統的民族聲樂教學停留在聲樂的技術層面,如何將民族聲樂課程理念與思想政治教學過程相結合已成為了關鍵問題。有些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會影響專業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學理念的實施會對專業教學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降低專業教學的效率,從而抵制這一理念。藝術是為大眾和人民服務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道德和美德應該傳遞給學生,兩者要充分結合,達到完美的統一,音樂教師應在民族聲樂課上改革和更新舊觀念,積極提高民族聲樂課的思想水平。
(二)理性與感性的問題
歌唱作為一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形式語言,但在表現的形式上卻具有強烈的敏感性。歌手不僅要通過演唱技巧來表達作品中所需表達的情感,還要與觀眾產生共鳴。這不僅是教師面臨的一個技術性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從心理學、教育學甚至語言學等不同維度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多學科相結合的問題,結合多學科的知識和思維,將理論的語言轉化為思考和理解的感知,將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融入民族聲樂教學活動中,將理性思維轉化為可感知的知識,并通過歌唱表達出來。
(三)知行合一
理論來源于思想和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的精神轉化,形成一種可以用于交流的語言。它在人類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了相對恒定的共識,也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保證,它凝聚了當代民族道德觀念和以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為代表的道德共識。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知”,歌唱藝術作為“行”,通過聲樂課體現思想道德修養,從課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唱”與“德”的培養與傳播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實現了知識與實踐的統一。
七、課程思政滲透下的民族聲樂教學改革對策
(一)利用新型教育教學方式,推動民族聲樂教學
本文從當前的民族聲樂課程入手,進一步探索民族聲樂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將思想政治理論、民族聲樂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完善民族聲樂教育體系。在思想政治課背景下,民族聲樂應注重內容、形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原有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納入民族聲樂教學,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多加入實踐性環節,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既融合民族聲樂的特點,又包含思想政治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特點,鼓勵學生對不同的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在自由創造的同時,學生也對歌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愛國主義,創造了民族聲樂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效果。
(二)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推動民族聲樂教學
民族聲樂不是一門簡單的課程,教師應積極開發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合作能力,豐富民族聲樂教學的內容。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教師應通過民族聲樂教學,提高學生對歌曲起源的認識,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學習《望故鄉》時,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自己家鄉的相關風景,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故鄉。通過前期的鋪墊,學生會將自己代入到故鄉的情景之中,感受故鄉的魅力,這時聲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學習這首歌。與此同時可以將思鄉的情感,以及對家鄉美好的祝福,注入到課程之中,結合相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升華民族聲樂的主題。例如,聲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唱歌,同時進行評價,一旦學生對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專業教師可以請一位思想政治教師來給學生講創作歌曲的故事。學生在了解創意背景的同時,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思想政治內容。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了解學生對歌曲內容的看法。一些學生指出,這首歌涵蓋了北京的生活方式,還有學生表示這首歌反映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對民族聲樂的學習水平,這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歌。
(三)改善民族聲樂課程考核方式
在傳統的民族聲樂考核中,學校通常只進行每月一次或一學期一次的考核,最終的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考核結果。創新思維使教師要制定多種形式的考核,如對學生進行隨機測試,觀察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是否有提高;教師可以以“紅歌”為主題,分析歌曲的背景,仔細分析歌曲的每一句,用不同的方式來教授不同的歌曲,在研究民族聲樂內容時,應注意思想政治內容的滲透,以實現學科的融合。
(四)教師以自身形象影響學生思想成長
1.校園歌手大賽的舞臺互動中樹立教師形象
每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教師都會幫助學生選曲,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具有民族團結、愛國教育內容的紅色聲樂作品,現代音樂作品中,紅色經典歌曲清晰地描述了中國人民為保衛國家、抵御列強和中華民族的崛起所作出的偉大貢獻。這些歌曲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力量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不斷前進。校園紅色經典歌曲演唱是對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契機,通過唱紅色經典歌曲,學生可以學習、理解并逐漸熱愛中華民族的音樂,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亦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聲音特點,引導學生將參賽的通俗歌曲作品進行合理的二次創作或改編,適當加入表達愛國主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民族聲樂元素,讓學生在比賽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作為一名專業的評委,老師在比賽評價環節,適當地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容來對參賽學生給予建議,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增加對教師的認可和欽佩,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標桿,鼓勵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2.教師用演唱感染學生的民族情懷
在紀念五四運動的校園紅歌活動上,教師可以演唱紅色經典民族聲樂作品。向學生傳遞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用歌曲呈現舞臺的美麗畫面,用真實的表演感染同學們。民族聲樂反映了國家的民族精神,教師通過自身的表現,可以讓學生們產生情感認同,實現藝術的教育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育過程中滲透思想政治因素,培養學生的民族感情。當學生聽到紅色經典歌曲的時候,他們會回憶起這段革命的歷史,從內心感受共產黨好,從黨內加強同學們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理想和信念。通過唱這些紅歌,可以提醒學生維護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繁榮,不要忘記國家發展的使命,鼓勵學生成為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
八、民族聲樂思政教育實踐活動
如何構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資源開發的互動平臺,將民族聲樂教學與民族文化有效結合,實現民族聲樂資源的傳承與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雙贏互動?這要求民族聲樂教師要密切留意高校音樂人才培養規范,創建教學實踐平臺,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創造保護、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和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首先,將民族聲樂課程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構建民族聲樂教育的互動平臺和鍛煉平臺。在實際教學中,高校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實踐教學奠定基礎,提高教育的實際水平。
其次,將民族聲樂的元素融入到學生合唱中,開展全面的社會活動,從專業合唱教學到競技表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藝活動,探索高校音樂教育的特點,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引進民歌、地方戲劇等資源,提高專業合唱教學水平,對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起到積極的作用,拓寬教師和學生的視野。
最后,將“紅歌宣唱”的實踐引入學科學習體系,使之成為正常的“課程思政”教學,既延續了對紅歌的傳承與保護,又使紅歌由被動傳承向主動傳承轉變。通過互動式教學與實踐,激發學生的傳承興趣,探索民族音樂與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高校應以校日晚會、國慶節紀念活動為基礎,逐步向不同歷史時期和地理區域的學生呈現紅歌,讓學生了解紅歌的表現形式、藝術語言、存在模式、不同時期紅歌的文化關聯性與歷史語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要了解、學習、繼承紅歌,并逐漸在心中形成自覺的應用和內化,從而凈化自己的思想。
九、結語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民族聲樂課程中,不僅僅是唱紅歌,而是教師將音樂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同時有效提高學生對對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民民族聲樂教學只是的吸收。再民族聲樂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民族聲樂教學更好的結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楊瑞,孟然.“課程思政”視域下民族聲樂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03):47-50.
[2]鄧永紅.課程思政滲透下的民族聲樂教學改革策略[J].藝海,2021(04):86-87.
[3]楊靜.“課程思政”滲透下的民族聲樂教學改革[J].黃河之聲,2020(06):92.
[4]辛雅靖.“課程思政”滲透下的民族聲樂教學改革[J].速讀(中旬),2020(02):138-139.
[5]苗丁元.“課程思政”滲透下的民族聲樂教學創新[J].新一代,2021(09):279.
[6]王文匯.新時代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思政課程”[J].北方音樂,2020(10):110-112.
[7]王穎.思政教育視角下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的美育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19):79-82.
[8]姚仕秀.論高校聲樂教學中課程思政的重要性[J].文淵(高中版),2021(04):115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