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俊橋


【摘要】結合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作業布置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檢驗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提高作業的效果。結合當前“雙減”政策,分析作業狀況,認清作業本質,規范作業布置,創新作業形式,促進作業實踐,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作業布置;現狀;內容與形式創新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著眼于促進教育重大轉型,“減負”也是“增效”?!半p減”減去無效低能的題海訓練、低效加量的課堂教學,聚焦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與身心健康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和補充,作業是學生“鞏固理解、掌握運用”課堂所學知識的必要方式,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
一、作業布置的現狀
1.機械抄寫
新課之后,有的語文教師把“重復抄寫”作為學生鞏固學習的唯一法寶。比如,抄寫生字、抄寫詞語、抄寫句子——這樣的抄寫往往是一行或者幾遍,甚至訂正錯誤也用抄十遍或者幾十遍來代替。這樣的作業含金量極低,不僅浪費了時間,還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作業和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2.作業枯燥、乏味
布置作業時,有的教師只盯著課內、課本上的知識,內容拘泥于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運用,形式局限于做習題,通過抄寫的書面練習來達到目的,作業枯燥、乏味。這種作業便于教師家長了解學生完成作業情況,也易于家長配合教師教學,但對學生的發展不利。
3.布置作業“一刀切”
布置作業時,有的教師“大筆一揮”,忽視學生個體差異。那些統一、單調的作業,不利于學生的個性成長,消弱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不能發揮個人的潛能。作業中利于學生發展的成分很少,學生所做的無用功相對較多。
二、認清作業本質
我們知道,作業是為完成學習方面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從韓愈的“業精于勤”到孔子的“學而時習之”,我們明白,學習不但耗費腦力,更消耗體力。作為課程的復習檢查環節,教師布置作業旨在檢查教學效果,學生完成作業是為了鞏固課堂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點或技能,解決問題。
三、規范作業布置
1.布置分層作業
教師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應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的作業,努力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統一題目類型的作業,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能通過作業得到有效發展。因此,作業布置應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結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使學生在合適的作業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合理安排完成作業時間
教師要明確作業總量。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布置數量合適、難度相當的作業,既可以保證學生有合理的休息時間,也能高效地提升教學質量。以下為“雙減”政策之前,筆者所做的兩個調查(抽樣100人):
從兩表可知,現實與“雙減”目標相去甚遠。
3.加強作業評價
教師要加強作業的指導。教師除了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還要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工作。既要關注教學過程和學生作業,也應重視作業的及時批改、講評,及時反饋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補救措施。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或可喜的進步,及時進行歸類分析、指導,既重視共性問題,也關注個性的問題,在答疑輔導的同時,充分肯定學生的獨到見解,從而促進學生進步。
四、探索綜合性的作業方式
結合“雙減”政策和統編版教材,作業設計不但要體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維要求,還要“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要有“合作探究”和“個性特長”的訓練,要圍繞“基礎性”“選擇性”“時代性”開展,滿足學生發展。
教師要在關注“知識再現”“記憶概念”“解答問題”“重復技能”等方面保留適量的傳統作業,更要積極地創新作業設計,開展“探究性、開放性、體驗性”作業的探索,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
語文教學實際中作業以時間劃分:“一天”“一周”“一月”“學期”等;以功能劃分:“預習”“課堂”“復習”“檢測”等;以內容劃分:“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活動”等。下表是筆者近年來對比較具有創新性和綜合性的作業方式的探索:
總之,處于教育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雙減”政策的落實工作,重視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實踐。布置作業,教師既要從“有效落實課堂教學”“適合學科特點”和“貼近學生實際”三個方面加以落實,也要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作為落腳點,要關注學生的心智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倡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努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謝象賢.語文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林敏.“雙減”后的課堂與作業質量怎么改變[DB/OL].https://www.sohu.com/a/495177154_385655,2021-10-15.
[4]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