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姍
摘要:文化自信是大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對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越來越重要。大學生群體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更顯時代價值。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應當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年學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認同,依托媒體傳統功能,建設高校文化課程教育體系,進而提升個體認知能力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培養新文化的傳承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 文化自信 價值意義 培養路徑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久彌新的靈魂支柱。[ 1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生力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預備隊,是實現國家繁榮發展的堅實后盾。高校作為教書育人主要陣地,要注重學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以及文化認同,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當下西方文化沖擊,青年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文化選擇意識,提升個體認知和整體素質。因此,本文從“文化自信”基本內容進行概述,揭示培養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價值意義,探討在新時代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路徑。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概述
文化自信對于國家、民族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文化是一個國家基礎、深厚、長久的發展動力,指引著國家發展的方向,是中國精神之“鈣”。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一個泱泱大國屹立不倒,是因為其強大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是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跟進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新中形成的。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凝聚民族精氣神、呈現社會精神風貌、促進國家經濟社會進步。[ 2 ]
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指學生群體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繼承、發展的認識,對于黨發展歷史的理解。大學生作為我國人口中最具有生機與活力的一個群體,緊密聯系著學校與社會,是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材,影響著未來國家的發展走向。
二、培養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價值意義
1.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朝代的更改、時代的更迭都會伴隨著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社會穩定,那么它的文化水平必然也會與之共同繁榮。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從古代奴隸社會到現代社會主義社會,華夏子孫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綿延不絕、困難重重的前進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核心在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千百年來融合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晶,在數百年浴血奮戰、持續斗爭中歷久彌新,持續發展。近現代以來,外來文化植入使我們意識到只有國家強大,我們才能擁有美好生活。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當代大學生更要堅定文化自信,投身社會主義實踐,在真理中接受實踐的檢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奮斗。
2.有助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深厚、博大、多元、多樣,支撐著我們的中華民族不斷前行,不斷發展。中華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下世界各國的文化都在相互影響,我們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久久流傳的傳統文化,但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知識掌握較少,不能充分感受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中華民族文化,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唐宋元明清的繼承發展;再到近現代革命文化、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堅定本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當下高校教育中滲透文化教育內容,將中華文化發揚出去,讓所有中華兒女及海外人士都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3.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培養高層次的人才是一個民族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當代大學生面對的誘惑很多,心理及思想都沒有完全成熟。外界的干擾因素易對他們產生影響,容易將不好的文化學習傳播,從而誤入歧途。網絡媒體多元文化沖擊下,文化自信尤為重要。如果學生盲目接收外來文化,喪失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會對大學生自身的成才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文化自信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充分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兼愛等觀點,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個人修養,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路徑
1.依托媒體文化傳播功能,激發傳統文化認同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多樣、多元的網絡媒體平臺不斷涌現,打破以往信息的傳播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方式,這就為拓展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奠定了基礎。作為傳播信息、交流溝通的最佳手段,利用互聯網這一媒介,用大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首先,明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運用媒體平臺,通過網絡的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當代大學生充分汲取營養成分,提高自身素養,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當下有不少以中國傳統為主題的優秀電影、電視、紀錄片等,以這些優秀的音視頻進行文化傳播,提升文化認同。其次,利用媒體媒介,營造健康網絡氛圍。在當下,多種網絡媒體的充斥,學生缺乏一定的評判、辨別的能力。因此,高校要以網絡媒體為媒介,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建立高校文化微信公眾號,整合自身已有的媒體資源,拓展當下學生使用較多的媒體平臺,加強運營或者改組重建。對于當下熱點話題,尤其是與“文化”相關的內容,通過圖文、小視頻等形式推送文化、黨史等相關文章,及時對于學生的評論和留言進行整理和回評,實現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比如,青年大學習的學習,通過每周了解一個中國革命建設、中國文化的具體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最后,傳統文化可以武裝、堅定大學生對于文化的認同,從而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升華”。依托網絡,與時俱進,創新傳統文化表達形式,融入動畫、特效等,緊跟時代潮流,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更多能量。
2.深化高校文化育人責任,完善文化課程教育體系
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沒有形成強烈的認同感,無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等,都將對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產生負面影響。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要盡量避免這一影響的擴大。因此,如何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助力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各大高校需要重視并且盡快去解決的問題。首先高校要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體系,做到以“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為核心的育人體系。高校領導層要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充分調動各個部門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使學生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都能體會到教師的文化素養,逐步堅定文化自信;其次,要使文化理論入課堂。文化理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的文化觀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理論。在學校中,可以通過舉辦弘揚馬克思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的各種學術比賽,使學生無形之中堅定文化自信。同時,高校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互補短板,通過講座、論壇等學術方式,將線上線下相結合,從而激發更多學生的參與感,體會中國文化的魅力,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 4 ]最后,高校需要不斷強化思政教師的隊伍。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教師需在學識和信仰上給學生做堅定文化自信的表率,練就過硬的政治本領。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開放的、科學的理論,因此教師要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要從自我出發,轉變自身守舊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熟悉“四史”等學習,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3.提升個體認知能力,客觀平等對待外來文化
各國文化交流碰撞,不少西方文化在國內盛行,使得不少大學生存在盲目崇拜現象,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面對西方多元文化的植入和沖擊,當代大學生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要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善惡分明、明辨是非,要以正確態度來分析外來文化與中華本土文化的聯系與區別,提升個體認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出發點,樹立正確的文化選擇意識,在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秉持文化安全意識,明確文化對于自身發展重要性的體現,為發展我國文化自信奠定堅實的基礎。[ 5 ]由此,全面提升大學生個體的文化自信、文化選擇意識,客觀平等對待不同的文化。所謂客觀平等的態度就是不盲從、不一刀切。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否認中華傳統文化,會導致形成文化盲從現象,本土文化被迫喪失,不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全面肯定中華文化,否認西方外來文化會導致盲目自大、喪失創新的可能。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不斷融合發展,所以只有客觀平等地對待外來文化,才能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自主的發展方向。
結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新時代大學生要深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決不能局限于死讀書,而是要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知是行的開始,需自覺扎實學習馬克思主義、中華文化、“四史”的理論知識。同時,新時代大學生需要深知行是知的結果,在逐步堅定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把所學付諸行動,爭做理想信念堅定、有時代所需之技能且勇于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 考 文 獻】
[1]榮開明.論文化自信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7(2):21-26.
[2]安文忠,李雪梅,王倞.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探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43(03):101-104.
[3]于杰,王云龍.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9,33(06):58-61.
[4]李可欣.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對策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12):85-86.
[5]徐晶,慕安月.淺談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09):296-297.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