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容

【摘 ?要】初中時政內容主要反映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路線和社會生活中的重熱點問題,體現當前國家、社會的價值導向,引領社會發展。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時政課教學能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是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高效途徑。
議題式教學是通過創設情境、議題探討,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展開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方式。在初中時政課的教學中采用議題式教學,通過精選時政議題,優化設計教學活動,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思考,能促進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三贏,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時政課教學行之有效的方式。
【關鍵詞】議題;時政;核心素養
一、議題式教學概念及教學要求
所謂議題式教學,實則是以探究性話題為“抓手”,以結構化學科知識為主線和支撐,以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參與實踐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以初中時政教學為例,開展議題式教學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離開了實踐,教學就是“紙上談兵”,一切都是空想。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真正突出議題的價值,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這要求廣大政治教師必須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關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素材、生活現象,落實政治理論,真正發揮政治學科的育人價值。開展議題式教學顯然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在確定和設立議題時,教師應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和社會熱點展開教學,確保學生對此感興趣,能夠在議題中獲得生活啟發,從而實現以議題促發展的教學目的。
二是議題教學的操作要始終指向核心素養。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議題式教學旨在培養學的生核心素養。在實踐教學中采用議題式教學法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塑造學生正確的主流價值觀,為社會培養真正需要的新時代新青年。
三是議題要具有可議性、綜合性、系列性、開放性、思辨性。可議性、綜合性、系列性主要針對議題本身,可議性強調議題是具有議論價值的,換言之即是:提出的議題應該是能夠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的,本身是具有探究的價值的,是值得學生深入研究的;綜合性要求教師在設置議題時結合教材內容的同時樹立“大課融合”思維,可以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同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拓展延伸課外知識、生活素材、社會熱點、新聞時事,給學生提供具有綜合性的議題,以綜合性的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增加課堂知識容量;系列性則強調議題與議題之間的關聯,一節課可以設置多個議題,但每個議題不僅要圍繞教材和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同時應關聯互相,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內容,這樣的議題式教學才能確保一節課目標明確,效率最大化。
二、議題式在初中時政課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本文以《時事(初中版)》2020-2021年度第2期第14頁《展開共同富裕新畫卷》為例,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議題式時政教學進行探索。
(一)圍繞時政 找準“議題”
本篇時事文章《展開共同富裕新畫卷》圍繞的主題是“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圍繞這個時政內容,找出本課的主題。教學中主要圍繞在“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的主題文章及相關拓展來設置議題。可以搜集整理脫貧攻堅的相關素材及本土資源等擇優使用,結合閱讀時事內容等,讓學生置身真實的情境中,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感悟,引導學生感受國家的發展及脫貧攻堅的成果,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
在找準“議題”中,首先要體現本學科“立德樹人”的鮮明特點,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由于教學內容不同,議題的主題設置也各不同,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議題設置必須凸顯思政課學科的特點,體現其獨特的價值訴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同時,議題的選擇還應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滿足他們發展的需要。
(二)優化設計 設置“議題”
確定中心議題后,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對時政內容進行恰當的處理,整合相關的知識點、教學素材、本土資源等,優化設計教學活動。
《展開共同富裕新畫卷》議題式時政課教學,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同時結合更多脫貧攻堅時政熱點內容,還可以結合本地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等來設置議題,優化設計教學活動。
例如,在本課資源整合中就涉及教材中的“百年奮斗目標”“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族精神”“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平、正義”等知識點,可以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勝利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我國脫貧攻堅的勝利對世界消除貧困促發展產生的影響”“脫貧攻堅中的榜樣人物”等時政內容,整合這些教學資源,通過議題設置優化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本課教學活動設計中,可以設置如下議題,并形成學生課堂學習的“議題任務單”,開展課堂活動展開議題探究。
議題:脫貧攻堅(學生任務單)
2020-2021年度第2期第14頁《展開共同富裕新畫卷》
通過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設置,議題的探討,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知識的鞏固、能力的培養、素養的提升。
在知識整合利用、設置議題、優化設計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注意:1.做好學情分析,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議題式時政教學,是將議題作為課程組織的線索,打破傳統的以學科課程知識為主線的知識體系。因此,在議題的設置中,必須充分考慮議題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態、學習能力和生活經驗等。2.議題設置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即使是國家生活中的熱點,也可以通過真實的學生生活和身邊的生活情境進行結構化處理,將學生的生活“議題化”,回歸生活,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3.議題的設置要能充分調動學生,使其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角。通過情境設置、議題討論,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深刻體驗、明理、辨析、感悟、升華,主動學習,將知識內化于心,達成學科核心素養。4.應充分考慮議題之間的關聯。議題的設置應該是環環相扣又環環相生的,它們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遞進式地解決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學生的認知規律、身心規律發展的需要。
(三)依托“議題” 深度學習
議題式教學法一般包括議題選取、信息搜集、問題探究、內化反思等步驟,它能夠建立起議題、情境、知識之間的聯系。時政內容主要反映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路線和社會生活中的重熱點問題。采取議題式時政教學,能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通過了解國家、社會重熱點,結合時政議題進行合作探究、深度討論,主動思考、參與課堂,在情境體驗中不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深度學習,培養思維、提高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三贏。
在《展開共同富裕新畫卷》議題式時政課教學中,,結合上述議題3:根據上面視頻頻(視頻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勝利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和時事14頁的素材,請說明中國脫貧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學生通過了解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成就”就該議題展開討論,總結觀點,在知識的整合運用中培養思維、提升能力,養成政治認同。議題4:根據視頻(視頻內容:寧德下黨鄉脫貧致富的故事)和時事素材說說,為實現下黨鄉的脫貧致富都采取了哪些舉措?通過引用寧德市下黨鄉這樣的本土素材、建構情境和延伸知識,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通過議題,學生討論、合作探究,在思維的碰撞中他們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語言表達想法,促進了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運用知識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識,拓展了學習的深度,思維的維度,學生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了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了自身的學習能力,實現了知識、能力、素養的三贏。
(四)內化于行 實踐探究
如上文所言,議題式教學需要遵循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議題教學不僅體現在課堂上的合作探究之中,也體現在課外實踐探究之中。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從課堂回歸生活,在生活這一真實情境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當然,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前,我們也應鼓勵學生先思考實踐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例如,在“脫貧攻堅”這一議題結束后,我們就給學生設定一個“我身邊的脫貧攻堅故事”議題,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課后調查,走訪當地的時代楷模,或者采訪當地為脫貧攻堅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和當地脫貧的群眾。學生提前設計好調查計劃,按照計劃展開實地調查,小組成員做好分工和調查數據記錄和資料整理,最后小組共同撰寫一份調查報告,或寫一篇身邊的脫貧攻堅故事。在這樣的實踐探究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意識,同時能讓學生真實地看待脫貧攻堅這一豐功偉績,理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一政治策略,真正樹立政治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理性精神。此外,也能以他人的故事和經歷喚起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在時政課中使用議題式教學,實施活動型課堂,通過精選議題,優化設計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主體性,能更高效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促進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三贏,是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高效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畢建華.議題式教學促進深度學習[J].思想政治教學,2018(441).
[2]畢建華.議題式教學促進深度學習[J].思想政治教學,2018(441).
[3]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本文系福建省寧德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1年度課題《初中思政課“知識、能力、素養”一體化研究》(立項編號:FJNDKY21-1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