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陽
【摘要】生活在農村環境中的大部分學生,因缺乏家長的適時關心,在學校追逐打鬧情況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整頓農村小學的課間紀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勢在必行。本文結合農村小學低中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對他們的課間活動中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目標進行研究分析,為學生日后的道德品質和綜合技能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中年段;課間活動;行為習慣
一、農村小學低中年段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農村環境下成長的學生,缺乏家長的適時督促,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自主性難以滿足小學階段的學習要求。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這導致農村學校課間活動種類匱乏。在課間活動過程中,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身的個性化發展也會受阻。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環境讓學生成長條件有了質的飛躍,但部分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還是不高,難以對學生進行高層次的培養。在此前提下,小學低中段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成長也會受阻。教師以此設計出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也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無法發揮出真正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當前的農村環境有著較大的變化,學生的課間活動行為也在不斷豐富,如果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個人品質、學習成績及自身的成長基礎都有著消極影響。
二、農村小學低中段學生課間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一)教師言傳身教,發揮表率作用
教師對農村小學低中年段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榜樣作用。所以,在教師規范學生課間活動行為的過程中,需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只有進行言傳身教,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思維品質得到全方面提升。當下,不少中低年段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受到家長的溺愛,家長對學生的教育缺乏正確方法。所以,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課間活動中增強自身的獨立性,在課間活動中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團體內部,免除由于父母過分溺愛為學生帶來抗挫折能力低、依賴心理嚴重的問題。
例如,針對有著較強可塑性的低中年段學生,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向師性特點,以身作則,發揮“安全小衛士”的監管與榜樣示范力量,在課間約束學生的行為,維持基本紀律。在課余的集體游戲活動中,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詳細的游戲規則,規范學生行為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規則意識。教師在其中也要積極遵守游戲規則,和學生進行密切交流活動的過程中要保持積極的集體意識,即使游戲輸了也要遵守規定接受懲罰,為學生做好表率,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效仿。
教師積極參與到課間活動中,對農村小學低中年段學生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在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具備正確的思想意識,以身作則,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二)營造育人環境,適應創新環境
樹立適合學生成長的育人環境,需要教師積極應用立德樹人理念,在常規教育中融合更多的道德素養內容。常規教育對于農村環境下成長的小學低中年段學生有著重要意義,教師需要從物質精神及制度層面,對現有的課間活動進行全面分析。各類規章制度都要以服務學生、約束學生行為為標準。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實現家校合作,只有重視家庭教育才能讓學生從內而外地進行改變,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部組織“家長大講堂”活動,通過科學理論對家長進行知識傳遞,引導家長應用正確的思想對學生進行教育。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雙管齊下才能保證學生在課間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開展“家長大講堂”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對課間具體的管理制度進行落實。通過與家長的共同配合,讓學生更具謹慎心理,在校課間活動中更好地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制度管理效果。如,課間嚴格遵守不打鬧、不追逐推搡,打群架等主要規定。
在常規性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精力旺盛的特點及在課間喜歡追逐打鬧的習慣,為學生講解示范及應用榜樣作用激勵學生認真遵守課間活動規則,根據學生自籌或新添置的體育設施進行正當的游戲活動。這樣的常規性教學及日常督促,才能讓學生更快適應農村新環境。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常規行為規范學生的課間活動,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出現“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教師還需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課間活動中,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邀請家長共同配合,制止任何有損校園風氣及學生身體安全的事故發生。
教師在開展常規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以農村小學低中年段學生適應創新環境為主要目標,在創新各類課間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及思維品質為長遠目標,這樣才能規整學生的課間行為習慣,讓農村小學階段的教育更加全面。
(三)重視家庭教育,延伸教育意義
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教育人,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教師需要和家長共同配合,為學生做好榜樣,并且在家庭環境中維系溫馨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有助于穩定其情緒,在課間活動中有更加文明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農村環境中正確利用地理優勢和自然優勢進行課間活動訓練是教師的主要教學策略之一。應用拓展式教學活動能讓家庭教育意義得以在校園中突顯,讓農村小學低中年段學生通過課間活動實現個性化成長目標。
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參觀學校,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并且通過家長會或者大講堂的方式讓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理念,在家庭環境中首先約束自身,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其次就是對學生進行正確教育,教育其在課間活動中有更加文明的表現。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和家長共同配合在單一化農村課間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改革,通過對低中年段學生興趣愛好的了解,設計出更加豐富的活動。科學的課間活動包括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足球項目活動,或者一些學生喜歡的游戲器具的正確使用,類似于七巧板、象棋、圍棋等。這樣的活動項目既可以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又能讓學生在當前的學習階段實現思維的靈活運用。
課間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項綜合性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和家長共同配合,及時溝通,對農村小學低中年段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學習習慣進行充分了解。在此前提下,組織豐富的課前活動,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娛樂性項目的選擇,在課間活動中有更加活躍的表現,以此實現農村環境下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綜合養成目標,為學生日后的道德品質和綜合技能發展奠定基礎。
三、結語
農村地區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教師需要保持和家長的常態化溝通,針對學生在課間的行為表現進行細致分析,運用科學化策略,幫助學生實現個性成長。科學有序的課間活動,除了源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家長在其中也有著重要的配合作用。所以,教師需要積極和家長配合,在對學生安全盡責的基礎上,擴大學生課間活動范圍,和家長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農玉玲.淺議鄉村學校低年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10):234.
[2]鐘玉娟.淺談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J].好家長,2019, (16):61-62.
[3]陳小玲.淺談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讀天下(綜合),2019 (33):1.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