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云 林潤祥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產物。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許多豐富且有意義的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承接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習俗文化。語文知識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前提,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都需要語言文化將其表現出來。與此同時,語文學習是人們獲取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而傳統文化則是維系各民族之間的感情紐帶,也是維護社會安定、祖國統一的關鍵因素。小學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啟蒙階段,教師應更重視中華傳統節日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節日;學習實踐
學習語文知識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增長見識、拓寬見聞的具體實踐途徑。因此,在小學階段就重視中華民族節日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利用,既有助于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傳統文化認知的思想框架。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導致了許多不良節日文化的盛行。其不僅給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阻礙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目前,相關部門明確要求學校、教師要在學生的各個學習階段的教學中加大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與重視力度。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更要及時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積極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感悟民族傳統知識,以及理性地接受外國文化。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棟梁,在小學階段就充分弘揚民族精神,也為培養小學生的民族凝聚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傳統節日是對傳統文化特征的個性表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節日可以全面豐富學生的認知。在進行相關語文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向學生解釋各種傳統節日的習俗、意義,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多數傳統節日文化與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所以,教師在向學生介紹傳統節日時,也要向學生講解民族精神、人物的高尚情操,進而實現對學生的德育。
二、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措施
(一)創新教學手段,整合教學資源
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學習傳統節日知識的途徑也逐漸增加。網絡、新聞媒體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的出現,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學時要提前進行知識的整合工作,利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向學生進行普及與指導。
例如,在進行《端午粽》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在教學之初就給學生講述了屈原的故事,并且通過多媒體動畫的形式為學生還原了屈原跳汨羅江的場景。當學生對端午節的由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包粽子比賽,通過讓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節日的印象。之后,筆者又以短視頻的方式給學生播放劃龍舟比賽的精彩場景,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在教學時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更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視聽感受,進而有效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全面應用,既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又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開展開放課堂,創設節日情境
在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大都是以提問的形式進行相關語文知識的教學。但在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的融合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開放課堂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在教學時依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相關的節日情境,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例如,在進行《背景的春節》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在教學中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春節的認識只停留在壓歲錢、吃年夜飯、看春晚的層面上。所以,在進行這篇文章的實際教學之前,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充滿節日氣氛的教學情境。在教學時,筆者帶領著學生制作窗花、制作燈籠玩具,帶領著學生一同觀看年獸動畫,觀看之余一起制作年獸圖形等活動,以此來全面加深學生對春節的印象,加強春節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讓學生明確春節不僅只是熱鬧、歡愉的節日,也包含著家人之間深深的愛,是團圓、祝福的節日。通過開設開放課堂,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也從另一層面上強化了學生的民族意識。
(三)利用學習小組,實現共同進步
隨著多樣化教學形式的出現,小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越來越凸顯出了自身的重要作用。小組學習也是一種真正實現“集思廣益”的學習形式。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頻率,穩步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小組學習的教學方式,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
例如,在進行《牛郎織女》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就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筆者將班上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之間相互分享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并且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情景劇的表演活動,指定學生扮演牛郎、織女、旁白等角色,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在每個小組表演結束之后,組織學生進行最喜愛節目的投票,看一看哪一個小組了解的知識最多,扮演的牛郎、織女最像。最后,筆者也組織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學習之后的體會分享,培養學生寫觀后感的習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發揮了以課堂、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更多不一樣的認識,在小組學習中查漏補缺、共同進步。
(四)抓住傳統節日,滲透語文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踐活動一直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方式。同時,其也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意義,成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方式,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使教學活動更為豐富。例如,在重陽節來臨之際,學校就可以通過開展“重陽節講座活動”讓學生了解更多與重陽節有關的知識,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不僅幫助學生拓展了實踐方式,也使學生更樂地于投入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探究過程中去。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滲透,又使學生更為充分地了解節日的內涵,以此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上千年積累下來的寶藏,積極弘揚民族文化是中華兒女的重要責任。學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未來。因此,在小學語文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對民族文化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2020年度教育管理研究課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滲透研究”(課題編號:JYGLG009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胤敏.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小學低年段語文課堂的融合途徑[A].廣東教育學會.2021年度學術討論會暨第十七屆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論壇論文選.[C]廣東教育學會,2021:1660-1664.
[2]劉春會.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9).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