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云 廖向榮
摘要:小學是孩子成長重要的階段,也是奠定良好學習基礎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科學性以及多樣性的課堂學習習慣,能夠促使小學生在課堂上具有積極學習態度,由被動學習變成熱愛學習與主動學習,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應對培養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加以分析,進一步探討不良課堂習慣,尋找出值得培養的良好課堂學習習慣,最后探究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學習習慣;培養策略;小學生
引言:如果能夠將積極學習態度、科學學習方法養成習慣,不但可以將學習質量提升上去,還能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習慣是種行為的自動化,無需特殊的意識以及別人的監控,就能夠按照規則行動。小學時期是養成良好習慣至關重要的階段,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將其學習效率有效提升,進而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一、培養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在小學教育之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而為學生今后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學習習慣含有課堂發言、聽講以及做作業等方面,如果學生具備良好學習習慣,不但能夠將學習成效有效提高,還能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得到知識的關鍵環節,課堂學習習慣會對學生學習效果與效率產生直接影響,因而教師應注重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
二、小學生主要的不良課堂習慣
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天生貪玩好動,因而在課堂上部分小學生會有較多不良習慣。首先,部分小學生存在不遵循課堂紀律,拒絕和他人交流合作。其次,部分小學生會存在搞小動作以及閑聊的情況。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知識點上,總是和其他人講話,玩一些和教學無關的物品。也會存在玩玩具、吃零食、看其他課堂無關書籍等情況。再次,對于課堂作業也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課堂作業應付、馬虎以及拖拉等。再次,在課堂上不善于發言。不回答教師問題,也不會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不愿意將自身觀點表明出來,進而會對學習效果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產生嚴重的影響。最后,部分小學生也會存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開小差,難以集中精神。對教學內容缺少學習興趣,容易被與學習無關的事物吸引[1]。
三、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有許多,教師應結合小學生思維、心理以及生理發展特點,探究并選擇出適宜的良好學習習慣加以培養。其一,提問習慣。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提問習慣有著重要的價值,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激發自主學習能力與意識。其二,觀察習慣。創造的基礎就是觀察,小學生能夠通過觀察了解世界,獲得知識。因而培養小學生觀察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還可以為小學生知識積累奠定良好基礎。其三,自主思考習慣。創造力與創新性能夠促使社會進步,然而其離不開自主思考,培養小學生自主思考習慣,能夠有效開發小學生智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利于今后工作學習的創新。其四,多角度全面思考習慣,應培養學生不滿足以及局限于一個答案,應學會全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進而將問題所有的潛在解決方法挖掘出來。當找到一個答案后,還應有去尋找更多答案的習慣,進而探究出更完善與成熟的答案。其五,聯想與想象習慣,小學生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因而應引導其培養良好習慣,提升創造能力,培養該習慣也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其六,發表見解習慣。教師應注重該習慣的培養,進而將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上去,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及時揚長避短[2]。其七,實踐習慣,實踐能夠鞏固知識,還能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四、培養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現狀
在實際培養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挑戰與壓力,如未能注重學習習慣培養、未使用科學合理的措施。
(一)未能注重學習習慣培養
深受填鴨式教學的影響,部分教師未能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仍主要以知識傳授為主,進而會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產生嚴重影響。小學教師應正確認識學習習慣的價值,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最佳的階段,教師應合理運用課堂教學加強學習習慣培養。
(二)未使用科學合理的策略
部分教師雖然能夠正確認識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但在課堂教學中,未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及尊重個體差異性,盲目的運用不恰當的方法,不但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還會導致學生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學習效率與效果的提升[3]。
五、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教師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尋找出科學合理的策略加強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
(一)注重學習活動
價值最直接的體現為被需要,而教育價值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個人與社會發展需求滿足。小學生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是因為其對世界存在好奇。因而教師應注重學生活動需求,進而為培養學生良好課堂學習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人們運用社會活動促使自身需求得以滿足,并在活動之中能夠源源不斷產生新需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與學習活動息息相關,因而教師應注重課堂學習活動[4]。首先,教師應加強與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尊重個體差異性。其次,需在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創設出更豐富有趣的活動促進學生更快以及更好的發展。再次,教師需確保學生主體地位與合法權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是件自己的事情。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價值,教師應將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課堂歸還給學生。教師對待每個學生應一視同仁,秉持尊重理解的態度。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不僅需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培養學生敢想敢說的勇氣以及能言善辯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輕松和諧學習氛圍的營造,教師可以積極創設情境教學,將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展示相關知識點的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促使知識點更加簡潔生動,給學生帶來感官刺激,進而加深學生的吸收與理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傳授學習方法
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技巧與方法,進而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可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聽其他人發言之前,對這位同學講話的內容加以猜測,進而能夠有效將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意志實現自我調控。其次,傳授學生歸納整理的方法。歸納整理是指將具體形象與事物進行概括與抽象,進而獲得綜合性認識。在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他人發表的言論,進而促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還有利于同學間合作交流。最后,教師應注重學生坐姿。聽課過程中,端正坐姿至關重要。如果學生缺少標準規范的坐姿會對注意力產生嚴重影響,因而教師應注重良好坐姿的培養。
(四)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小學生缺少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多時候會通過模仿進行得到知識與獲得體驗。因而教師應將自身的榜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因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規范自我言行舉止,對待工作也有著積極認真的態度,應盡量不遲到不早退,給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為良好習慣的養成奠定堅實基礎。
(五)積極鼓勵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賦有寬容之心,小學生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很多事情也很難做到完美,他們處于一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師嚴禁語言暴力或者是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應多運用鼓勵等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將其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例如,對于作業完成認真的學生,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展示并且對其加以表揚,進而促進學生整體作業完成水平的提升。運用這種方法,能夠促使認真完成的學生更加認真,其他同學也會向完成優秀的同學看齊。又如,對于主動提出問題的同學加以表揚,也意味著對這種行為加以肯定,進而促進學生提問[5]。
(六)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自主學生意識、能力都相對較差,因而教師應注重引導。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之中,閱讀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不但能夠將學生視野擴寬,還能將學生思考與理解能力提高,進而有利于今后學習。另外,閱讀能夠將小學生語文成績有效提升上去。語文考試不僅會考核學生課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需要對學生寫作與閱讀理解能力進行考核,閱讀是種將學生的分析文字、理解文字、感悟情感、提升寫作能力的最高效的方法之一[6]。因而教師應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可以通過引導小學生每周內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等方法,將學生閱讀面擴展開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效率。
(七)引導學生反復練習
經過反復練習能夠促使一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思想反復重復也會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相關實踐研究表明,在養成與改變習慣的時候,人們會存在明顯的不適感,然而堅持下去,就能形成一種新行為模式。心理學家也研究過,重復21天以上就能養成一種新的習慣,重復90天就能養成穩定習慣。這時間值雖然不是固定的,會根據人們實際情況而發生變化。但這一理論卻能充分說明不斷的重復與練習能夠養成良好習慣。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中,應根據相關學習任務或要求,引導學生展開充分鍛煉,運用多樣化的形式,將學生興趣充分激發出來,促使學生由衷地熱愛學習。
(八)加強課堂的檢督促
養成一種習慣離不開長時間的努力與堅持,在養成良好習慣過程中,經常會由于一時放松而影響整體成效。小學生自制力相對較差,因而教師應進行時刻監督,并及時加以糾正。例如,當上課鈴響起時,教師應檢測學生是都有完成課前的準備工作,進而引導學生課前準備習慣的養成。又如,對于寫字習慣的規范,教師應對小學生錯誤握筆知識與坐姿加以提醒,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與坐姿,確保具有良好的學習狀態[7]。
(九)培養認真傾聽習慣
小學生在課堂上做和教學無關的事情,不但會對自身學習產生影響,還會對其他同學學習造成影響。因而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首先,教師可以在競爭之中促進學生的認真傾聽的習慣養成。由于小學生的特點導致他們都愿意在教師與同學面前進行展示自己,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安排“小助教”,由學生們自行競爭擔任,并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更換,提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小助教”給學生講解簡單知識,教師進行糾錯與鼓勵。進而通過激發學生勝負欲,促使學生更認真傾聽。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加強學生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帶著一個目的,共同談論,最后一起解決問題。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良好課堂學習習慣不但能夠將課堂教學實效有效提升上去,還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而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僅具有長期性還具備艱巨性,因而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革新自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與水平,探究出恰當的措施促進小學生良好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應注重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傳授學習方法,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反復練習,加強課堂的檢督促以及培養其認真傾聽習慣。進而加強小學生良好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秀偉.小學生良好習慣與課堂學習的銜接策略[J].中華辭賦,2019(08):184-185.
[2]王桂嶺.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優良的課堂學習習慣[J].教育現代化,2018,5(20):330-331.
[3]李忠麗.小學生良好習慣與課堂學習的銜接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1):189.
[4]石玲.培養小學生課堂學習良好習慣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7(21):38.
[5]李婭,賈成剛.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習慣培養經驗點滴談[J].中國校外教育,2020(20):112-113.
[6]張碧霞.小學生習慣培養的重要性與策略探討[J].學周刊,2020(13):69-70.
[7]李平元.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9(11):69-70.
項目基金:2020年邵陽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SYGH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