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課程模塊化是學科課程開發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建構課程模塊對于提高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將一個個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活動內容、相關資源,通過重組、統籌、融合等方法,形成目標明確、內容具體、結構合理的課程活動模塊,提升課程教學功能,更好服務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課程育人; 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模塊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1A-0039-05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1995年,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根據校情和學校所處地區自然環境、文化資源等綜合情況,啟動了開發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和研究,建設了“少年軍校”“少年農學院”“少年書畫院”三大課程基地,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三大特色課程雖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但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面較廣、跳躍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教學的問題,影響了活動效果。為此,學校借用程序設計中功能“模塊”建構的思維和方法,對三大課程進行了模塊化設計與建構,優化課程結構要素,提振課程育人功能。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化建設的內涵與價值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化建設的內涵解讀
模塊是現代計算機領域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在計算機軟件中獨立執行某種功能的程序單元。一個大型軟件可以分解為多個模塊。模塊這一概念用于課程,則特指一個學科課程知識體系中的若干有內在聯系的知識小單元。
課程模塊化是指把某個學科課程知識系統劃分成若干模塊,每個模塊按一定的主題內容,采用某種方法將其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具有內部邏輯關系、目標指向明確的結構組織,以實現整個系統所要求的功能。我校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模塊即將校本三大特色課程中一些復雜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活動,并根據教學實際將這些內容通過重組、統籌、融合,形成課程化組塊,從而促進課程的實施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建構的實踐價值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性強,課程模塊化有利于改變傳統課程教學模式,解決學生知、行脫節的問題,增加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實用性和有效性,促進教師知能的補償、心智的優化,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需動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化建設中,學校將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變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天然資源庫”,發揮“農、科、教”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學、用、創”相銜接的資源優勢,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和真實情境出發,發現問題并選取探究課題,從而盤活了區域資源,豐富了課程內容。
模塊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構,注重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突出問題導向,注重引導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綜合性實踐探索活動。模塊化專題合作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學生之間互教互學、交流經驗與認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促進學習者不斷建構自我,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真正的改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模塊化建設優化了原有課程結構、課程體系,凸顯了模塊化的教學特色。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建構的基本方法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模塊:
(一)認知類模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涉及知識領域廣泛,為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系統化、有條理地學習知識,掌握必備基礎信息,我們從“知曉”維度對實踐課程信息內容進行系統處理,以建構由點到面、串珠成脈的課程知識模塊結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意義建構。如在少年軍校課程中,建構了“軍旗”“軍徽”“軍種”“軍紀”“武器”“建軍節”“軍體操”等常識模塊,一個模塊集中一個知識點,構成一個專題脈絡,形成國防知識系統。學生通過模塊化的學習,了解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發展的歷史,增強了愛軍、愛國的情感,提升了學生開展少年軍校實踐活動的主體自覺。
(二)能力類模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的是“實踐”學習,其教學核心在綜合能力的培養。基于這一理解,我們以能力為本位,操作實踐為重點,對課程內容進行網格化處理,建構手腦合一的項目化模塊。如少年農學院課程以“農耕勤童行”為主題,以“農耕文化主題學習”為主線,設置了蔬菜種植模塊、花木種養模塊、動物飼養模塊。書畫院課程以“藝美賞童行”為主題,建有“正楷、隸書、篆體”書法模塊,“國畫、油畫、素描”繪畫模塊,“紫砂壺、惠山泥人、窗花剪紙”等工藝模塊。一個模塊一個項目,一個項目一項技能。學生通過實務操作,習得技能,在不同模塊的實踐活動中增長才干,培養了勞動、創造精神,提高了藝術審美情趣,體會了多彩的生活和生命意義。
(三)探究類模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功能不只是培養學生的“知、會、能”,更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高階思維品質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這是學生未來融入時代、社會寶貴又必備的核心素養。立足學生長遠發展目標,在實踐課程模塊建構中,學校凸顯探究學習目標導向,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激發學生創意潛質,優化學生的思維結構。如在少年農學院課程的蔬菜種植模塊中,特設“青菜生長要素觀察”專題,讓學生記錄給青菜播種、澆水、施肥的過程,研究青菜播種的合適時間、澆水施肥的數量、青菜長勢與陽光、土壤的關系,比較室外與大棚種植生長條件的異同,并鼓勵學生在遇到種植問題時,查找原因并對癥下藥解決問題。此類課程模塊的設計,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學生把探究學習的方法運用于各類學科課程學習之中,形成了獨立思考、善于探究的良好學習品質。
上述三類課程模塊的建構方法均是立足校情、學情而為之,基本思路是以“學為中心”,將“立德”融于模塊之中,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的全過程。
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化教學的路徑
(一)以問題探索為模塊化教學的起點
模塊化綜合實踐活動以問題情境為設計線索,以學生感興趣的自然、社會、生活、事件等實際問題,生成專題學習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指導作用,聯系真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和引導學生展開聯想、積極思維、提出問題,推動探索活動的不斷深入。例如,學校語文教師發現小區樓道里好多春聯的上下聯貼反了,他以這一現象為契機設計了“識春聯”主題活動。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春聯該怎么貼才正確?上聯、下聯怎樣區分?貼春聯還有哪些注意點?……針對這些問題,學生積極探究原因。通過實踐,學生不僅學會了區別上下聯的方法,了解了春聯的來歷、特點,還即興以“少年農學院”為題材創作了“雪飛花斗艷,風吹豆飄香”“蔬菜水果香四溢,語文數學樂趣多”等多幅春聯。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模塊化實踐活動組成的關鍵要素,也是設計和建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模塊的起點。
(二)以勞動實踐為模塊化教學重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為積極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大力培養新時代勞動精神指明了方向。我校地處農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農耕資源,并建有少年農學院勞動實踐基地,這為我校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勞動教育的文件精神、培養學生勞動精神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此,我校依托少年農學院基地,建構了以培養學生勞動精神和技能為重點的課程實踐模塊。教師在勞動實踐內容模塊的開發實施過程中以“農耕文化”為主題,以農事四季時令為主線,設計農作物的種植、生長、養護勞動等內容模塊。如青菜種植項目、土豆種植項目以及農學院里其他花草、作物的種植項目,形成了種植勞動模塊系列。在種植勞動實踐中,學生在農民伯伯的指導下,通過播種、培土、澆水、除草、收割等勞動,學習農作技能方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念,從中獲得了勞動的快樂體驗,感受到“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農耕文化的哲學意蘊也潛移默化滲透到學生的生命之中。
(三)以學科融合為模塊化教學特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具有跨學科、實踐性、自主性、整合性等特征,課程模塊也有相應的兼容性、輻射性、可組合性等特點。為此,在模塊化教學中,學校著力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有機統整、家校社資源的跨界統整,開辟了“同主題跨學科”跟進式、“同主題跨年級”遞進式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統整路徑。
1.“同主題跨學科”的跟進式路徑
“同主題跨學科”的跟進式路徑是指圍繞某一主題,運用關聯思維的方法,充分融合各學科的素養點,讓學生在系列化的主題活動中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如某日省農科院給我校農學院送來了兩只兔子,正在農學院上課的學生們看到后高興極了,頻頻近距離觀察它們。兔子在校園里安家的事很快就傳開了,兔子成了校園里的明星。如何發掘“兔”的育人價值,讓“兔文化”融入課程,服務師生?我們以“同主題跨學科”跟進式路徑開發了“校園明星兔”綜合實踐活動模塊。該主題與語文學科結合,發動學生講“兔的故事”、交流養兔的經驗,培養愛小動物的情感;與美術學科結合,教學生畫“心中的兔寶寶”,繪兔子活動的美麗環境;科學教師引導學生多渠道閱讀有關“兔”的科學知識,撰寫“兔的小知識”說明文;等等。這樣的主題教學從“兔”中尋找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積極因素,將其統整于學科教學,以班級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長線指導為主,推動各學科組共同參與,突破了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
2.“同主題跨年級”的遞進式路徑
“同主題跨年級”的遞進式路徑是指采用動態發展的思維方式,通過螺旋式上升的課程設計,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序列,有層次地在不同年級間開展同一活動主題,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持續發展。
如我校充分挖掘少年農學院的資源,以“藕塘雅韻”為主題編排了系列水墨畫教學內容,包括蔬果、花卉、動物、老物件、農具、節氣等。我們依據不同學段設計了三大主題模塊,即低年級“認識了解水墨”、中年級“嘗試實踐水墨”、高年級“初步完成水墨”。同時,根據202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總要求,結合學生實際進行遞進式的內容開發。教師細化各年級、各學期的活動目標,并按“普及+提高+創作”的思路展開設計。普及層面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活動,學生以操作體驗為主;提高層面以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為主要對象,組織部分學生參加學校的書畫社團,進行書畫知識與技能的進一步提高;創作層面主要選取一部分既有興趣又有天賦的學生組成校隊進行針對性的重點輔導。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這一主題的引導下,用清澈的目光觀察生活,用純真的心靈體會藝術,用豐富的情感憧憬未來,并從中獲得靈感和樂趣。
在少年軍校課程中,以“軍品勵童行”為主題,按“班級—年級—校級”設計了各層級的能力模塊。班級層面設計了學擒敵本領、做軍事游戲、游軍事館室、吟長征詩詞、研戰爭物件等活動,年級層面開展講革命故事、唱紅色歌曲、體驗軍人生活、徒步烈士陵園、開展軍事拓展、追尋先輩精神、走近古代戰場等活動,校級層面則策劃了在校常規軍事化訓練、少年軍校展示月等綜合性活動。
課程模塊教學活動主要以“生活實踐+主題嵌入”的形式進行,以學校教師為主、外聘教師為輔,師資團隊搭配,校內與校外結合,通過學習、展示、交流、比賽等途徑分享學習體會,發展技能,拓展知識。
五、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化教學的評價機制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化教學開展過程中,需轉變傳統的“應試”評價思維,從道德、情感、態度、創新思維、問題解決等多個層面入手,建構與專題學習實踐活動相匹配的綜合評價體系。評價方案要著眼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查,有可以落實的評價細則,采取有效、適切的評價方法,力求評價的客觀真實,引導學生在評價中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
(一)確立“知、會、能”三大評價維度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模塊建構過程中,我們設計了“知、會、能”三個維度的評價目標。根據“少年軍校”“少年農學院”“少年書畫院”三大實踐課程以及模塊教學目標,展開評價。“知”主要考查學生對于軍事、農事、書畫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會”側重評估學生在各類模塊活動中所形成的個性化特長、學習方法等,“能”全面考察評價學生各類實踐課程活動中能力素質,重點評價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靈活應用以及知與行的轉化,評價著力點在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二)建構“趣、情、意”三項評價指標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雖內容不一,主題不同,目標要求也各有側重,但在活動中都需要學生投入相應的情感、體力、體能等,這其中包含個人的喜好、志趣、狀態、價值認知、德性修為等重要因素。據此,我們確立了“趣、情、意”三項評價指標。趣,主要關注學生在三大實踐課程模塊活動中相關內容的興趣反應、興奮度以及學習過程的投入狀態。情,主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情感、與同伴間的交流溝通,以及合作意愿、心理表現等。意,主要側重意志品質評價,如活動專注力,自主性、主動性和耐挫力等。
學生個性、家庭、文化背景客觀存在差異,因此在評價中我們采取有差別的評價,不以“一把尺”衡量,提高評價的導向功能。我們以“優質+特色”的模式設計了包括經典詩文誦讀、數學閱讀、口語交際、小荷花劇社、科技小制作等在內的學科拓展活動。在“一校兩院”的基礎上架構“軍品勵童行”“農耕勤童行”“藝美賞童行”等活動模塊,用多種方式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活動目標和評價。
(三)探索“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中,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生長為出發點,學校構建了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三位一體評價以縱向發展為主,橫向比較為輔;鼓勵特長為主,能力補償為重。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獲、有所得,體驗到學習活動的快樂,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在少年軍校課程活動中,學校設計了擒拿拳、武術操、軍旅紅歌等專項比賽,對學生比賽中的投入情態、動作要領、演出表現、歌詞音準等進行全程視頻攝錄,通過回放,進行過程、結果、發展三維整體評價。在進行農學、書畫綜合實踐課程模塊活動評價時,學校設計了“學生成長記錄手冊”“學生成長素質檔案袋”,通過文字、照片、作品進行全程回顧、成果展示、發展可能等整體評價。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團隊精神、人文素養、創新精神的載體、平臺,也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加油站”。學校將繼續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建設為抓手,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為鄉村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更好地發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