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軍濤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更加重視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體育教學的地位和重要性隨之凸現,體育教學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要求,傳統的灌輸式、機械性的教學方法顯然已不適合,亟待改革和優化。因此,作為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完全擺脫傳統觀念和思維的束縛,而要緊緊抓住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和要求,以體育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為切入點,探索創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推動小學體育高效率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體育;教學發展;戰略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實施,小學體育的改革與發展勢在必行,是每個體育教師必須探索和完成的重要課題。然而,目前小學體育教學仍然存在著觀念落后、方法單一、模式封閉等問題和不足,造成體育教學效果不佳,阻礙了課程改革的深入。鑒于此,本文根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從設置合理教學目標、改善教學評價機制、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三個維度,分析了新課改下小學體育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具體方法。
一、設置合理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小學體育學科教學目標的設置,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將教學階段進行劃分,并在各個教學階段內合理設定目標,能夠將整體教學目標分解為每節體育要設置什么樣的教學目標,當然要通過師生之間的實際聯系、師生之間的協作來實現,它是一種教學結果,或者一種教學狀態。這種現狀與結果對體育課堂的發展與走向具有重大影響。教學目的設置,決定教學活動的起始點、決定教學效果,是教師準備體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和靈魂。確立一種可行、合理的教學目標,并根據這些目標確定體育課程的內容,最后采用哪種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教學目標的設置也可以起到對學生的調節、引導作用,并根據課堂實際調整內容不斷進行。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配合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并在教師積極的指導下,逐漸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輕松、有趣、主動的環境中,完成合理的教學目標。
二、改善教學評價機制,提升學生學習自信
新課改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提供保障。課堂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當中的一項重要構成。教學評價是否恰當、有效,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立足學生實際,建立多元、公平、公正的體育課程評價標準,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進而優化整個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例如,在新課改背景下,筆者會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確保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形式的多樣化。首先,筆者會堅持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個評相結合,這既有助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自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之處,還有助于激勵學生超越自我、不斷進步。其次,除了紙筆測驗外,筆者還會將口頭評價、趣味性書面評價、建檔評價、體育活動課的開展等多種評價形式,全方位地考察并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運動過程及運動中所呈現出來的狀態,使評價能夠深度地去發掘學生的個性與潛能,點燃學生的運動熱情,進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踐行德育理念
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課堂節奏的作用,正確認識學生是體育教學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節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幫助學生,使學生更順利地融入知識學習中,在體育課中,教師扮演著輔助、服務的角色,體育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主人,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學生到底是被動地參與到教師的課堂中,還是主動參與自己的學習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體育學習的實際效果。體育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特點,深入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重視學生對體育課程的真知灼見,尊重其思想。
例如,四年級體育加入了許多關于跑、跳類的內容,在三節體育課后,筆者發現學生A對于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很低,總是在請假或躲在隊伍的后面,希望不被教師或者說不希望被其他同學發現。筆者了解到這一現象后,與A進行了單獨的交流,希望能夠讓她說出對體育課的看法。在感受到筆者的真誠之后,她說不管自己做什么運動,全身都會出很多汗,周圍坐著的同學也會顯得不舒服。每一次教師要求的項目中,總有不少男生對自己投來嘲笑的目光,因此漸漸地開始對體育甚至體育項目產生抵制心理,筆者了解這些情況后,第一時間安慰她,并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本著以德育人的教育精神,筆者耐心地詢問A,是否愿意在今后盡可能多地參與課堂教學,并在放學后抽出一小段時間和教師一起鍛煉身體。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A同學體會到了運動帶來的魅力,也變得樂觀開朗起來。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實施的背景下,各學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廣大的小學體育教師能夠樹立科學的觀念,以先進的教學觀念為指導,通過創新教學策略的運用,優化體育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切實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明.新課改視角下小學體育教學創新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0(12):67+70.
[2]張娜.探索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效性[J].教育現代化,2018,5(39):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