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儀
摘要: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我國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了重視。因此,教師應能夠積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我國學生更好的發展。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其抽象性、邏輯性的特點,作為小學階段主要科目之一,通過信息化手段,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強化其核心素養。本文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逐步實現課堂信息化作為論述方向,提出以下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信息化
引言:
小學啟蒙階段,學生的認知與價值觀念還未發展完全。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教育引導,這一階段的教育能夠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路徑。教師應切實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運用現代化的手段開展教學,將抽象不易理解的教學知識通過生動直觀的信息技術得以展現,引導學生專注于課堂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
1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啟蒙階段,學生初次接觸系統化的知識內容,對學習還未產生清晰的認知,其自我約束性也還未成熟。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教師應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中積極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并通過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若教學依舊受傳統教學思想觀念影響,而具備單一枯燥的特點,便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制信息化教學時,通過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引導學生能夠積極轉化學習觀念,系統地學習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例如,在教學《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教師應能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情景視頻:在地鐵站內,大家都遵守秩序在黃線外排隊等候,而在車廂內,居然有一位乘客當眾吸煙;在圖書館內,學生都在集中注意力學習,突然有幾名青年在場所中嬉戲打鬧。通過情景的創設,在引導下,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將自身代入到知識內容當中,啟發學生為其他人著想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理解到公共場所要嚴格約束自己,和諧生活人人有責的重要思想。
2組織開展實踐,加強實踐教學質量
教師應積極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方案,從有效溝通入手,充分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以生為本,促進其個性發展,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德育觀念。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與習慣的培養,真正落實“全面、全員、全程、重點”的核心德育教學觀念,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開展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課堂時,教師應通過信息化技術整合,為學生構建趣味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通過借助信息技術的便利性,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全方位提升學科素養。例如,在教學《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實踐教學內容,為學生安排實踐教學活動,通過讓學生記錄周日這天進行的事件進行統計,要求學生準確記錄每一件事。通過這樣的課下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就此引入課余生活合理分配的知識點,讓學生理解到課余時間的重要性。再通過組織課堂交流會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展開討論,自己的課余時間如何安排,理解本次教學內容的中心思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3完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在日常學生教學當中,教師應時刻注意注重學生內心想法,通過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轉換學生的課堂地位。教師應在教學當中,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樹立道德準則,以及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讓其問題經過思考發揮作用。教師應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的便利性,在提高學生課堂效率的同時,提升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講述法、討論法的方式作為輔助信息化手段的基礎,再通過對媒體技術展示模擬演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能夠通過信息技術的加持,合理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的課堂體驗。例如:在教學《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時,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課前要了解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還應觀察學生對國家的情感。教師再通過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教材內容中知識點,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演示模擬,組織辯論賽、虛擬法庭等教學情景。使學生能夠將學習情況及時反饋,更好的幫助教師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產生對國家發展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能夠尊重學生彼此,擁有包容生活萬物的健康心態,逐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緊跟時代趨勢,認真構建多樣化教學手段,全面打破傳統思想觀念的弊端,簡化教學內容,以優化教學方法為切入點,將愛國主義、思想文化、實踐應用作為初中政治課堂的教育方針,不斷提升與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華.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生態課堂的構建[J].學苑教育,2019(35).
[2]陳秀玲.核心素養到鄉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