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銀
摘要: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原動力,是維持與提高人積極性的重要法寶。音樂是一門藝術,是藝術家傾盡自己情感與才華的作品,在音樂的欣賞中,我們要利用能力撥開音樂抽象的云霧,透過本質鑒賞音樂家所帶來的想法,以此升華自己的品質。然而,針對當前的音樂教學實際來說,傳統且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會造成學生音樂學習積極性的下降、興趣度不高,音樂教學質量低等問題。所以,如何讓小學音樂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培養小學生音樂興趣是必要且關鍵的。
關鍵詞:小學音樂;趣味教學;興趣提升
引言:
當下音樂教學要求教師進行各類創造性音樂教學活動,形成個性化教學,在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快樂的去學習,小學生個性鮮明,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忽視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及愛好進行知識的灌輸是不妥當的,很有可能使小學生對此門課程產生厭煩的情緒及表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音樂趣味教學迎來一個新的發展和契機。小學音樂教學需從培養興趣入手更加注重音樂實踐。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是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形式變化多樣的教學中自主汲取知識。
一、創設藝術情境,激發音樂興趣
情境是種具象化的景象或境地,將人們的內心引入到真實環境中,將引發人們的情感,實現情與境的統一。情境教學以浸入式的學習體驗,將學生引入到知識中,讓學生接受與感知知識內涵,實現學生內心世界的滿足。當前課堂中,情境教學是一種最常見的教育方式,深受教師與學生的喜愛。在情境教學中,能提升學生個人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自身的成長。教師進行情境創設,迎合學生的喜好,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比如動畫歌曲、生活實際,小學生是正在認識與了解世界的階段,通過這些內容的融合就能讓學生更加樂于參與進教學中,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能力。
例如,學習《大雁湖》為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以多媒體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觀看《大雁湖》的影視資源,在視頻的放映中,將放松學生的心情,學生的心思會自覺進入到音樂世界中,在不斷的欣賞中獲得更高的音樂技能,也為音樂興趣的培養與提升提供良好的因素。
二、設計游戲體驗,增加趣味互動
游戲具有娛樂性、可操作性,適合各階段學生的認知心理。游戲是與眾不同的,它區別于其他內容,游戲能刺激我們的大腦,利用具有觀賞性、直觀性、引導性的方式,使得我們想要去完成游戲內容,并在成功體驗下,獲得一種有效的動機,驅使著我們繼續在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音樂游戲是音樂趣味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在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和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理的基礎上進行的。音樂游戲是被音樂指引進行的,這一點與其他游戲不太相同,學生的情緒被音樂所感染和鼓勵,做出符合音樂旋律和節奏的表情以及肢體動作。所以,教師可設計音樂游戲體驗,讓學生獲得學習上的動機,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音樂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音樂內容創設動作,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想象,根據歌曲的律動、節奏等內容來施展身體,在運動的時候就需要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結合音樂節奏和音樂情感運動身體。身體律動可以是原地動作也可以是空間動作,通過不同動作來表示自己對于這首歌曲的理解。當然,教師靈活運用鋼琴彈奏來強調歌曲中的節奏變化和強弱變化,讓學生能夠運用動作來表達這種變化。對其中的休止符,學生可以通過靜止來表示音樂的停頓,對于其中的跨小節長音學生可以通過手或者腳的水平運動來表示音樂的延伸。
三、設計音樂故事,開展趣味教學
故事的引入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間的愉悅狀態轉移到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由于小學生愛聽故事,尤其是具有趣味性、具有懸疑故事,可以讓學生在自己思維中,出現幾個“為什么”,提高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應結合音樂故事為學生設計導入,以此增強學生的思考性。
例如,在欣賞《癩蛤蟆和小青蛙》的時候,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教學,從資源眾多的互聯網中,找一些與本首歌相關內容。與此同時,教師把這些內容進行整合,并設計一些問題,嘗試讓學生思考。接著,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進行音樂故事的導入,利用故事的趣味性,引起學生深入音樂知識探究的動力。最后,教師再開展本節課的教學。通過設計音樂故事,以故事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音樂教育。
總而言之,藝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種類繁多,但是都離不開感知、理解與體驗。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音樂興趣的培養,能夠讓學生直面音樂作品,給學生真實體驗感,讓學生在鑒賞、傳唱以及練習中,提升想象意識,從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不斷創作出音樂作品,提升綜合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控多元教學,根據學生特點和課堂實際,嘗試多種方式,構建有效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張秀梅.淺議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趣味課堂[J].科普童話,2020(19).
[2]包瑩瑩.小學音樂教學趣味性教學策略[J].教育(周刊),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