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儷
摘要: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施五育并舉一直是一線教師教學中的思考,將一個全面發展的理念與一門學科融合不容易,實際上是多種科目的融合,需要音樂教師嘗試找尋音樂教學與五育結合點,然后在課中充分實施。借此本文從德、智、體、美、勞五方面闡述,旨在通過此為社會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五育并舉;初中音樂;全面發展
前言: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將對學生的應試教育轉化為素質教育,即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智育水平教育、美育熏陶、體育鍛煉和勞動教育,此就是五育并舉。初中音樂教育依附五育并舉,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充分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音樂課堂創建以樹德立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初中音樂課堂中要突出德育實效,創建中學生社會實踐大講堂,發揮中華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等重要資源的育人作用,為全面發展初中生素質教育提供有效措施。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可滲透愛國教育。在教學方式的創新上,為了更好將德育滲透到音樂課堂中,教師結合學生認知與學習能力,創新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開展趣味性交流,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愉快的環境中努力學習。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過度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并將更多時間放在學生基礎知識的傳輸上,初中音樂課程也不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歌曲歌唱能力的同時,忽視了對其知識的擴展與延伸,讓音樂教學活動失去價值。基于此教師在滲透德育的時候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1]。
例如《故鄉的親人》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音樂的時候,使用主體參與法,讓學生自主思考音樂特點與設計的主題,然后借助多媒體播放夢想短片,激發學生好奇心。在曲目技能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我的家鄉”主題音樂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得啟發,創新音樂,并在課堂中表演,與其他學生分享。
二、借助多元智能理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增強學生智力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培養學生“智力”,促使其思維的發展。音樂可令學生心情愉悅,情緒穩定,在此初中音樂課堂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教學,可實現學生“智”的提升。可在教學理念上融合多元化智能理論,以此為學生創建良好學習環境,實現師生與生生間的互動,增進交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更加愿意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在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培養,通過多元智能理論開展“智”的教學。
例如進行少數民族音樂內容的講解時,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視頻,以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與音樂旋律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鼓勵學生通過模仿進行創新,以切實感受與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教師還可借助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初中生在交流中增強團隊意識。然后提供5-10分鐘讓學生表演,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想象創新,激發學生潛能。所以教師要從學生個性出發,制定真正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多方面智力。
三、發揮舞蹈元素作用,豐富肢“體”語言
節奏在人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生活中的電話鈴聲、交通中的火車鳴笛聲等各種聲音都是一種節奏。節奏作為音樂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師在音樂課堂中要以節奏為基石,借助其他樂器與肢體語言,讓學生直觀理解并實踐。如課前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導入節奏,通過舞蹈動作或者舞蹈步伐呈現教學重難點,由學生在模仿下進行練習,讓學生在完全掌握后再繼續學習與欣賞曲目[2]。
以八年級《拉起手》教學為例,此曲目的重難點為切分,教師可依據此節奏型,設計兩種節奏性的舞蹈步伐,如拍手跳步與秧歌步。將這兩種帶有節奏型的舞蹈步伐,在新課開始的時候導入,必要時經過示范、講解、舉例與模仿練習等步驟,循序漸進帶領學生練習,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學生自己練習,會加快學生對節奏與動作的了解,然后在進行實踐,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加強的力體育鍛煉。另外從學生學習興趣出發,利用舞蹈運動的形式教學讓學生感到新奇,進而能夠主動參與其中。
四、擴展音樂教學,循序漸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意見》提出要加強學生審美熏陶,音樂作為開展美育的主要部分,自身就包含很強的美育功能,同時對提高初中生審美情趣起重要作用。具體實踐上,教師作為美育主要傳輸者,需要知道如何培養學生美的情趣,引導其在音樂中感受美、認識美,在美的享受下增強審美能力[3]。此要求教師多關注當今社會音樂發展趨勢,帶領學生走進經典,提升應變能力,同時重點關注課堂中產生的問題,及時反思反饋,調整教學手段,提升音樂學習效率。結合當下青少年受網絡中多元文化影響的問題,需要教師先加強自身審美素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
例如帶領學生進行《讀唐詩》歌唱的時候,結合歌詞內容喚醒學生的記憶,以問題助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古詩畫卷,感受古詩含義,進行審美熏陶。
五、借助音樂曲目引導學生體驗“勞”的樂趣
《意見》提出要加強對初中生的勞動教育,發揮其綜合育人功能。新時期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擁有基本勞動素質,弘揚勞動精神,開展辛勤勞動。作者認為初中音樂與勞動教育結合主要體現在勞動歌曲的教學上,讓學生通過此理解勞動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勞動的快樂,從心底愛上勞動。
具體操作上,教師可選擇具有勞動代表性的歌曲實施教學,如對“愛勞動”實施整體設計,建設一條情感主線專門講解“勞”的含義[4]。第一,可借助京劇唱段《窮人的孩子好當家》回顧復習,讓學生經過對小學音樂的回憶,深化感知生活中很多事物來之不易,理解勞動的意義,進而學會珍惜,知道努力。讓學生在感受勤快與懶惰的區別時,學習音色與速度變化,以此更加深刻的領悟歌曲寓意。
結論:
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基于此的音樂課堂教學要貫徹《意見》中的新的教育方針,令音樂教育與五育并舉結合,將全面發展思想貫徹于學生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其對音樂的感知,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琰敏.初中音樂薄弱生轉化提升策略探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1,23(0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