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基于總體布局轉化的動因,重新梳理總體布局轉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意蘊,自覺地汲取中華民族自身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思辨傳統。在把握人與環境和諧關系的同時,將其作為促進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以求總體布局轉變的價值訴求更為清晰。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社會主義建設,推動建構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
關鍵詞:“五位一體” 轉化 生態文明建設 人與環境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239-02
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算得上是近百年來全世界范圍內最大的一次生態危機,我國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在實踐層面上應對此次生態危機,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就。深入探討總體布局轉化的理論底蘊,把握這一理論生成的實踐依據,無疑是我們踐行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引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前發展,致力于構建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的制勝法寶。
一、轉化的動因:唯物史觀的理論導向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回顧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化路徑,首要的是在滿足中國具體現實需要的內在邏輯中對其加以審視。即科學地回答唯物史觀為何是總體布局轉化的動因,何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總體布局的理論導向。
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首要前提就是人,要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布局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滿足中國人民的吃、喝、住、穿。解決中國人民最基本生活資料的生產。“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2],唯物史觀中“能夠生活”的價值判斷奠定了其發展的基本走向。回顧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化路徑,可以發現“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3],根據馬克思對第二個事實闡釋內容,他將第二個事實歸結到第一個歷史活動中。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情境狀況,僅從單一的角度出發來看待這種新的需要,其生產本身具有潛在性,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之中隱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種“新的需要”,可以發現所謂“新的需要”并非具有隨意性地以人自然的生命本能為基礎,而是從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出來的。表明人通過其能動性可以打破自然的“枷鎖”限制,并通過實踐創造出自然本身所不存在的需要。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將原本以滿足“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社會的發展要旨,轉而指向了“美好生活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從總體布局的形成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化,這是一種從“能夠生活”到“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更充分說明總體布局的轉化不是外在的理論閹割,而是基于社會存在本身的歷史建構。無論是滿足廣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還是滿足其高端品質生活的需要,都必須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為前提條件,充分體現了總體布局轉變問題上的唯物論。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中國生產力進步必然。回望馬克思唯物史觀“像一根紅線貫穿著黨的一切文獻”[4],總體布局主題轉化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不同的時代歷史背景和物質基礎運動發展的結果。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轉變路徑不斷豐富發展了我黨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涵。為了讓廣大的人民群眾擁有更公平的經濟生活、更和諧的社會生活、更優秀的文化生活、更美麗的生態生活,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生態文明”這一重要概念,總體布局的轉變正是在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中國人民正在開創了屬于自己的歷史。我黨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視為滿足人民新的需要的主要障礙,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化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導向,遵循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融入了中國具體實踐的血脈精髓。
二、轉化的依據: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意蘊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并沒有專門論述生態學的直接性著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缺少生態哲學意蘊。我們作為人本身所面對的生存環境,不僅僅指向自然環境還包括了社會環境。
首先,面對自然環境,人類為了滿足“第一個需要本身”而從事“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的勞動。但是,人只有和自然界相結合,才可能產生使用價值,進而滿足人“能夠生活”的前提需要。概言之,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同時也是一切財富創造的必要因素。在人面對生存環境中的自然環境時,只有保護自然,愛護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其次,面對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處理人與人關系時就滲透了一切人類的改造自然的活動。人能動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也就是說,惟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協作實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兩種關系相互牽制。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響。人的現實性實踐活動連結著這兩重關系,也就是說這種聯結中介決定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這就要求我們要遵循環境的客觀規律,在此基礎上改造自然。無論是“自然化人”還是“人化自然”,都科學闡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社會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是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理念的基礎理論保障,指導我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不二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中,把自然資源與物質經濟的關系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做比喻,更加形象化地幫助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保護了生產力,這是一種相互促進的優化形式,改善生態環境才能真正促進發展生產力,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社會主義建設,推動建構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
深厚的生態哲學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浩如煙海歷經千年而不衰。它區別于西方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的對立思維模式與善于批判的思維模式。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就具備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思辨傳統,先前西漢文化孕育的哲學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基本品格和價值尺度。其中,“天人合一”的信仰體系和道德境界就是其中最重要和最顯著的特點。生態倫理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命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信仰體系。道家的天人一體,遵循自然的哲學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文化精髓,更是道家和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基礎。老子和莊子提出的天人合一,蘊含了豐富的現代生態文化理念。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投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堅定決心與信心,以自己的行動向人民群眾莊嚴的承諾:“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5],這在充分體現我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致思軌跡。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基于總體布局轉化的動因,表明了我黨從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出發,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為依據,汲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生態意蘊,繼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思辨傳統。在現實物質發展條件與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天平之上,我黨急需找到平衡兩種關系的砝碼,不僅要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建設,還要敦促人民樹立生態環保意識,重視人民群眾對美好品質生活的審美體驗,力求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生。
三、轉化的價值訴求:實現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化,實際上是對人類工業文明產生的生態問題的反思,也就某種程度上生成了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理念,最終致力于構建一種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本身和諧共生的新的文明形態。換言之,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就是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生態文明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中,還是在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對未來共產主義向往中,都體現了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
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訴求就是人類解放,生態文明本身就是人類解放的題中應有之義。唯物史觀不是孤立地談論生態問題,而是在人類的社會中去解決生態危機。馬克思唯物史觀最基本的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問題就是體現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在其發展的辯證運動中,隨著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必然發生變革,到那時人與人之間就沒有金錢關系制約,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全面的解放。人與自然就會和解,人與社會的對立也會消失,人與環境和諧共生,人類也將進入生態文明的時代。
馬克思通過對共產主義的理論界定闡述了他對和諧社會應有秩序狀態的認識,換句話說,構建了一種和諧社會的秩序模型。馬克思所描述的共產主義,著眼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這也是其所欲達成的人類社會的終極目的。不難看出,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理論之下,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每個人與一切人之前都處于一種和諧關系。因此,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就能夠塑造出具備生態文明需要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生態人”,把人從自然界中解放出來,并賦予人能夠熟練運用自然規律的本領,人隨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人類社會的和諧狀態是超越階級局限的產物,這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希望看見的存在方式。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未來,一個人的力量都不能夠抵擋住外來的侵襲,也無法獨自面對紛繁蕪雜的外部世界。馬克思認為,只能通過“共同活動方式”來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個人,因為個人基本是無法被其他人的積極作用所影響的。通過“共同活動方式”,人與人在彼此關聯、彼此熏染中形成了推動社會前進發展的力量。正因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逐步和諧,最終為社會主義生態環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真正的共同體”思想昭示了唯物史觀的實踐旨歸。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實踐的目的就是去解決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沖突。現如今,實現人與環境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統一,我們可以向“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尋求幫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解,科學地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里“為了誰”“造福誰”的問題。共產主義社會中私有制和“異化”的消亡,促成了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中國共產黨飽含真摯的許諾,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態環境需要,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是造福人民的必由之路。我黨把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以人的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社會養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把握人與環境和諧關系的同時,將其作為促進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以求總體布局轉變的價值訴求更為清晰。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社會主義建設,推動建構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
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化,也就體現了實現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已經能夠滿足廣大人民“能夠生活”的基本生存底線。現如今,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化,表明我黨為了人民“美好社會”的發展前景做出努力。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人的生存、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的解放作為實踐旨歸,“美好生活”中的“生態文明需要”不僅僅是我們追求的預期目標,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訴求。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53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5] 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作者簡介:馬毓壑(1993—),女,漢族,黑龍江建三江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