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龍
摘要: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創新教學模式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美術教學改革中,信息技術同樣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讓美術教學課堂變得更有趣。本文主要從提升學生審美眼光,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習興趣,展現繪畫原理四個方面進行相關論述,給予廣大教師一些教學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小學美術;教學改革
引言: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多,在教育體系中,學生的審美眼光以及興趣培養也變得更為重要。小學美術教學是發展學生興趣的重要領域,是培養學生審美眼光的主要途徑。有了信息技術的加入,小學美術課堂也將綻放更奪目的光彩。
一、賞析名畫,提升審美眼光
名畫是提升學生審美眼光的重要途徑,但平時的教學中,教材上的名畫資源很少,并且偏向于圖形展示,學生對名畫的欣賞只停留在觀看層次,無法達到分析鑒賞的高度。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雖然他們不具備獨立鑒賞能力,但教師已經可以對學生傳遞鑒賞觀念,培養學生的鑒賞意識。而借助信息技術展示名畫,首先名畫資源豐富,學生經歷過大量名畫的熏陶,更容易在不同的畫風對比中感受到不同,從而對繪畫之美有更明確的認識。其次,信息技術展示名畫時,內容也更為全面,會附帶一些說明與他人的鑒賞意見,給學生提供鑒賞規范,促進學生反思審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念。比如《寫意動物》中,教材上展示了徐悲鴻的作品《奔馬》、學生通過教材只能作出“栩栩如生”的評價,而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把奔馬照片、其他名家畫的馬與徐悲鴻的作品進行對比,再從奔馬的背后故事、馬的形態、細節構圖特點等讓學生進行賞析。再讓學生借助賞析《奔馬》的思路對教材中《松鼠葡萄》《母與子》等藝術作品進行賞析。
二、特效展示,拓寬學生視野
信息技術的功能繁多,在畫面展示方面最為突出的技術就是特效展示,借助特效,可以創新繪圖環境與構圖效果。很多手繪無法完成的內容,在特效的作用下輕易就能夠做到。比起傳統美術作品中以線條和色彩為主的作品表現形式,特效功能下的作品表現中弱化了線條的作用,注重對光影與色彩的運用,讓美術作品的藝術感進一步增強,具有瑰麗、奇幻色彩,能大大拓寬學生視野。比如《微觀世界》的繪畫課堂上,借助教材只能展示微觀世界的不同形態,而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放大葉片脈絡以及加入光影特效,學生會感受到葉片脈絡就像一個森林一樣。再結合影視作品中的“精靈”與“魔法”等概念,教師就可以輕松引導學生進入對微觀世界的環境想象中,讓美術課堂變得更有趣,學生思維也能得到啟發,變得更富有創造力。
三、動畫教學,提升學習興趣
小學美術內容以靜態圖片教學為主,但時代在發展,動畫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圖片也只是動畫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為了創新美術課堂模式,讓美術課堂與時俱進,教師可以借助動畫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給學生往后學習動畫打下基礎。比如《寫意蔬果》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場景來輔助教學,首先把佩奇去摘蘋果的動畫進行展示,然后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找出該片段中有哪些蔬果,然后教師把畫面停留在有蔬果的地方,接著讓學生進行繪畫。學生可以只繪畫蘋果,可以繪畫佩奇拿著蘋果,可以繪畫蘋果在樹上···進行《喜怒哀樂》美術教學時,教師又可以借助《飛屋環游記》《僵尸新娘》等動畫內容讓學生認識期待、開心、憤怒、悲傷、驚恐等表情。動畫片中的表情往往更為夸張,人物面部特征也非常明顯,并且動畫內容也十分有趣,學生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到其中。
四、在線繪圖,體現繪畫原理
繪畫,其實就是幾何圖形與線條的組合,構圖比例是進行專業繪圖的第一步。但傳統美術教學中,學生往往完全憑感覺去繪畫,繪畫內容也主要在于模仿上。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直接通過幾何圖形的組合來完成繪畫,向學生展現線條與美術作品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利用幾何圖形劃分構圖比例,實現對抽象圖形與實際三維圖形的繪制,打破平面二維圖的模仿教學。比如《夸張的臉》這一課,本質上就是利用異常比例讓臉部變形,但學生自己繪畫時很難做到夸張與美感兼顧,而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用圓形作為頭部輪廓,用長方形作為臉部輪廓囊括眼睛下方到下巴的部分,通過長方形與圓形的放大縮小,以及拉伸等變化構成不同的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對面部與頭部輪廓線條稍加修飾即形成美觀又夸張的面部圖形。通過繪圖原理的展示,學生也能掌握借助幾何圖形進行繪圖的技巧,在繪圖上不再“赤手空拳”不知從何下手。
結語:
綜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可以豐富美術課堂內容,創新美術教學模式,還可以展示美術繪畫原理,讓小學美術教學效果更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很多,除了本文所述的方面,教師還可以對其功能進行深入探索,發掘更多能應用到美術教學中的內容。
參考文獻:
[1]范希望.高中美術動畫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J].家長,2021(29):137-138.
[2]陳鵬騰.信息技術手段輔助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