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經過整理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編寫情況了解到,國內的小學中年級的語文教材在童話編選的數量上是低于低年級語文教材的,這樣的編排導致缺失了科學的童話選編,童話的說理性與人文性不均衡,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選編需要考慮小學生的心理與身心發展情況,提出合理的童話選編建議,保證教材整體編排的合理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材選編
前言
本身童話的性質就與幼兒的天性有著很大的關聯,尤其是處于新課改環境下,相關教育者把童話當做一個重點文體融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中,不論是人教版或是其他的版本在小學教材中,童話這個課程資源的選編占比在不斷上升,可以說童話已經轉變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課程資源。通過閱讀童話、語言故事等,抒發對美好事物的憧憬、關心并熱愛生命,對感興趣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進行互動,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進而發揮其心靈的價值,收獲肯定。
一、小學語文教材中年級童話選編情況
經過統計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童話課文看到,一二年級的教材中編排的童話數量為37篇,占據整體文章的30%;而三四年級教材中選編的童話數量是10篇,占據整體文章的11%;五六年級選編的童話數量就一篇,占據整體文章的1%。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選編情況的了解,童話在整體的課文中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可以說童話還是比較關鍵的,不過以整體的教材來看,童話的選編主要集中字低年級,尤其是隨著小學生年級不斷上升,童話的占比在不斷下降,低年級到中年級的童話數量占比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升到了高年級,語文教材中僅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入選。
二、小學生的發展特征對童話需求
1.學生認知發展特征
著名的心理兒童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把兒童的心理發展 劃分為了四部分,8-11歲的兒童在小學中年級處于運算的環節,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在認知上,逐步依靠成形的抽象概念,繼而實施邏輯推理,其思維是,較為多樣的、可逆的,可以進行具體的邏輯推理與自我中心化,不僅僅是簡單具體的形象思維,形成了道德認知。小學生在這個時候的表達與理解能力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而童話需要依仗幻想,使用夸張、擬人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奇幻的世界,這對學生的想象力很有幫助,由于童話的影響,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體驗,加強認知發展水平。
2.人格發展角度
國外精神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兒童的人格是一個需要時間發展形成的過程,要經歷八個階段。小學生在人格發展的第四個階段中對打的危機來自于勤奮與自卑感的沖突,這個時候假如幼兒可以順利完成預期的任務,就可以收獲肯定與稱贊,這是提高學生自信與勤奮的來源,便于學生養成開朗的性格,能積極面對生活,可以說這個時期對小學生的人格發展是很關鍵的;當然現實生活也是起起伏伏,小學生對生活中很多事物存在疑惑,這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少、語言淺薄,但也是培養其真善美的時候,可以為小學生指引前進的方向。
三、小學童話教材選編的對策建議
1.注重趣味性和幻想性
童話不要與文學報告相爭,想要讓童話取代文學報告也是也不可能的在,這就體現了國家農業建設并不是童話的任務,良好的童話是保證科學實施與文學藝術的統一。科學童話的構成是現實因素與科學發展,想要正確處理童話的幻想與現實的關系,像張之路的《非法智慧》,可以把科學技術與數學評價標準表述的生動、具體,更好地呈現這兩者的關系;還有蘇聯作家維·比安基的作品《蒼蠅要尾巴》,就使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蒼蠅要尾巴的故事,進而把不同動物尾巴的相關內容進行拓展。從這就體現童話選表選編要注重科學性與文學藝術性的結合,還要保證童話選編的趣味性與幻想性,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小學生吸收科學的認知,便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科學精神的重要部分。
2.關注兒童自我成長
文學童話不僅僅要突出哲理價值,更要體現其中的人文性的魅力,小學生所喜歡的優秀的文學童話需要就別哲理與人文性。小學生在這個階段需要重視自我能力的拓展,關注社會與生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童話需要考慮童話內容的人文性,保證童話中具有指向性的人生;尤其是面對小學生的成長過程有著太多的煩惱與困惑,富有哲理性與人文性的童話一點也不必現實主義小說賦予的教育意義、啟發淺薄。可以直接把人們在社會與生活中的情感、處事方式以及精神等已特定的方式表達給小學生了解,像《隨風而來的瑪麗波平斯阿姨》、《女巫》、《夏洛的網》等都是比較優秀的文學童話,其中《夏洛的網》就是闡述了好心的蜘蛛落霞的存在,進而看到小豬威爾伯就是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才進行了自救,可以說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直視死亡、災難的來臨,堅持自己并撫慰受傷的心靈堅強的活下去,在面對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困難時,積極應對,不斷優化自身的生活質量,為美好的生活奮斗,給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杰. 人教版小學語文童話作品選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9.
[2]譚克亞.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選編研究[J].新課程(中),201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