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華
摘要:興趣是支撐學生學習的動力,更是啟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初因。在當前的高考機制下,遵循學生的意愿,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自己偏好的學科才是正解。所以,高中化學教師就必須要把培養學生化學學習興趣這件事提上日程,而且還要在其中投注相當一部分的精力和努力,從而確保更多的學生在化學學習道路上行穩致遠。所以,下文提出了幾種在新形勢下培養學生化學學科興趣的方法,希望能夠為各位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改革工作提供一份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學生興趣;培養策略
引言:
在“一切為了高考”理念的洗腦之下,很少有教師會去關注學生是否對高中化學這門學科有興趣。他們甚至不會主動去啟發學生的興趣,而是用所謂的“唯考試論”去強行逼迫學生學習。這樣的做法在以往的教學工作當中雖然暴露出了許多弊端,但也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成績。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工作指導下,素質教育和興趣教育才是教師應當關注的重點。所以,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至關重要。
一、開展趣味實驗,以實驗過程吸引學生興趣
高中學生雖然已經接近成年,但是對于有趣的事情也一樣會愿意投入更多關注。而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高考科目的前提下,教師就應當著重展現出化學學科的魅力,通過一些有趣且吸引眼球的實驗去征服學生,讓學生愿意學習和探究化學學科當中的奧秘。當然,一些視覺效果出眾的實驗往往也伴隨著一定的危險性,比如鈉遇水后的反應等,所以這些危險但卻奪人眼球的游戲就需要通過視頻完成展現。
在帶領學生正式學習高中化學學科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述化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一些化學實驗來展現化學魅力,比如網絡上熱傳的“法老之蛇”實驗。這一實驗原本是硫氰化汞受熱分解后產生的現象,但是這種實驗會產生有毒含氰化物等有毒物質,在密閉的環境內展示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教師可以直接給學生播放專業實驗室拍攝出來的真實反應過程,也可以用蔗糖的燃燒反應來代替。教師只需將小蘇打和糖混合后放在混有汽油的沙子上然后點燃,就同樣會看到“法老之蛇”的出現。
二、知識落入生活,用生活現象揭示化學奧秘
化學學科和生活之間并不存在隔閡,化學可以解釋生活現象,生活現象也可以揭示生活道理。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借助生活和化學之間的這種聯系來引導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并且讓學生在掌握了化學原理以后想辦法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輕松的理解化學知識,并且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增添許多動力。
例如,在“化學反應與電能”這一章節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述不同類型電池的構造和原理,把電池會沒電的原因以及一些蓄電池充電的原理都一一講給學生。在學生們看來,電池與電能有關,本來應該是物理范疇的東西才對。但是,經過了教師的講解以后,學生就可以發現,電池放電的原理就是電池內部的化學物質發生反應所致。而且,教師在講述這部分知識的時候,還可以用一些有趣的生活常識來進行論證。比如在電池沒電的時候,老一輩人總喜歡用牙咬幾下電池,然后再放回去繼續使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方法都可以讓電池再堅持一段時間。其實,這樣的做法同樣有科學依據:電池內部的殘留化學物質會因為這樣的外部壓力而再度相遇并發生反應。當然,在舉例完以后,教師也要強調這樣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否則會有漏液的風險。
三、學生動手參與,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階段課本上記載的那些實驗一般并不復雜,所以絕大多數的化學實驗都可以讓學生自己上手操作。而且,也只有親自動手操作以后,學生才能感受到化學反應的變化過程,從而順利攻克那些原本抽象難理解的枯燥定律。所以,教師完全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自主探究實驗活動,通過實驗去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上手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去找出真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當然,在正式實驗之前,教師還要針對實驗器材的操作方法展開講解和培訓,避免學生錯誤操作招致危險發生。在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只留出一個變量,然后將其余條件控制為不變量,然后讓學生進行多次實驗并且記錄實驗結果。只要觀察實驗結果,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變量影響下的反應用時對比,進而鎖定那些影響反應速率較大的因素。
結語
綜上所述,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高考科目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強化。而學生對于一門學科是否感興趣無疑會影響到他們學習這門學科的積極性,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才要不遺余力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化學探究興趣。這種教育思路和教育策略上的改變確實比較困難,但是每一位高中化學教師都必須認識到: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是一次對教師隊伍的篩選淘洗,若是不能隨著形勢積極求變,那么就勢必會成為大浪過后的那極少數淘汰者。
參考文獻:
[1]俞琴科.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J].高中數理化,2015(02):56-57.
[2]張瓊瓊.基于高中化學實驗興趣社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