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梅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開發,能夠為傳統文化在課程中滲透建立核心渠道,切實融合語文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并通過學習活動中教師的引導形成特定的民族文化理解,使其參與到未來傳統文化的弘揚實踐之中去。語文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文化傳承屬性,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切實從多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開發,使傳統文化與課程切實形成緊密的融合關系,最終切實發揮其文化屬性優勢,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融合關系
我國具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作為我國民族的瑰寶,有著從文化層面推動我國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為了面對文化入侵越發嚴重的文化現象,教師在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應切實找準切入點,將傳統文化與現階段的教育內容進行緊密地結合,由此通過將其融入課程的方式使得小學學生這一未來的文化建設群體能力真正通過課程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體系中,語文作為一門具有文化傳播屬性的課程,更是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關系。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關系,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具體的開發,制定合理的策略真正推動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滲透,以此為學生打造融合化的課程,真正為學生在課程中傳承傳統文化知識打下重要基礎。
一、挖掘語文教學內容
傳承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普及以來受到廣泛關注的教育概念,因此在各個階段的教育內容設計過程中,往往會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核心元素進行宣傳,以此為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輔助支點。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同樣應該做好教材中與傳統文化內容相關教育內容的發掘工作,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開發與利用,以優良的課堂設計方式,使學生在課程中切實深化其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從而實現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
例如在《夜宿山寺》這一首古詩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即可利用教材編排環節中設置的古詩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在課程中對這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的解析。在教師引導下的挖掘工作中,學生將更進一步地了解古詩詞在我國文化歷史中的傳承價值,看到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屬性。并通過本課的學習活動,學生將真正完成對古詩內容的整體理解與背誦活動,使得《夜宿山寺》成為學生當前文化傳承中重要的基礎內容之一,在課堂時間中有效地建立起了良好的傳統文化認知體驗,為學生后續的詩詞文化理解豐富與文化傳承打下重要基礎。
二、拓展語文課程資源
在利用教材中固有的傳統文化資源建立高效課堂使學生在課程中建立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之外,教師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還應結合現有的課程資源做好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資源拓展開發工作,以更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調動學生個人認知的進一步豐富,以此優化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滲透模式,真正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狐假虎威》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即可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文化屬性的拓展工作。在教師的開發活動中,“狐假虎威”作為成語元素能夠很好地代表我國特色的成語傳統文化,于是教師可以結合這一主題在課程中融入更多有關成語的文化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真正接觸到更多的成語故事,并在有趣的成語文化概念的基礎上對民族語文傳統文化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這使得學生在后續的學習與生活實踐中將更加注重對成語文化內容的積累,最終真正為其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打下了重要基礎。教師對教材中固有傳統文化資源的拓展工作應該注重拓展的適齡性,保障所拓展內容切實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以此做到以拓展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真正自發參與文化傳承環節,實現傳承有效性的提高。
三、發揮語文模塊優勢
語文不同的教學模塊能夠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建立起不同形式的體驗。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以創新的方式對課程各個模塊進行開發,以此發揮出語文教學模塊的優勢所在,真正推動學生個人文化傳承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例如在《羿射九日》這一課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利用課程中的閱讀理解模塊,打造與文章主題相似的神話主題群文閱讀體系,使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這一模式的開發使得小學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更多我國優秀的傳統神話文化故事,使得小學學生真正在該模塊中建立橫向對比關系,從而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所在,使其真正深化了對神話這一傳統文化故事的理解,最終促成了學生個人學習文化素養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需要真正對語文課程內容進行細致的開發工作,以此推動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滲透,使學生在課程中潛移默化的接觸文化、理解文化并在品味文化中真正具備弘揚文化的能力,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者。
參考文獻:
[1]談永康.培養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9(1):5.
[2]張邦聰.小議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傳承與美文誦讀[J].文學少年,20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