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秀


摘? 要: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用于小兒營養不良患兒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篩選2019年5月~2021年4月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兒科收治的小兒營養不良患兒7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通過雙色球隨機抽取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探究組39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健康指導,探究組進行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營養功能、免疫功能指標以及家長對營養不良的認知狀況。結果? 探究組患兒的營養功能指標白蛋白(ALB)和腸內營養乳劑(TP),免疫功能指標Th細胞(CD4+)、Th/Ts細胞比值(CD4+/CD8+),及家長認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健康教育與保健方法用于小兒營養不良患兒中,能夠顯著改善營養功能指標、免疫功能指標,提升家長對營養不良的認知,在實際臨床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小兒營養不良;健康教育;保健方法
中圖分類號:R72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112-03
近些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變,臨床中小兒營養不良在實際臨床中發病率逐步下降,7周歲以下小兒營養不良主要是因家長缺乏正確科學的喂養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幫助患兒進行營養攝入所致。營養不良多見于小兒群體,常見營養不良的誘因為能量和蛋白質攝入不足,主要表現為體質量減輕、皮下脂肪逐漸減少,營養不良對患兒的生長發育有較大的影響,部分患兒會出現免疫力下降,嚴重時會影響患兒的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甚至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可見有效改善患兒營養不良重要性。針對以上情況臨床中嘗試通過健康教育方式的促使家長良好掌握科學喂養知識,以此確保小兒能夠良好攝入營養,降低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生率[1]。此次研究隨機選擇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小兒營養不良患兒78例,予以分組,通過數據對比了解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在小兒營養不良中的應用價值,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2019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78例小兒營養不良患兒進行此次研究,選用雙色球隨機抽取方式將患兒分為兩組。探究組39例,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18例;年齡3個月~6歲,平均年齡(4.10±1.10)歲;營養不良等級:Ⅰ度16例,Ⅱ度19例,Ⅲ度4例。對照組39例,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9例;年齡4個月~6歲,平均年齡(4.30±1.00)歲;營養不良等級:Ⅰ度15例,Ⅱ度17例,Ⅲ度7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家長對研究內容知情且自愿參與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開展本次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檢查確診為營養不良的患兒,具體參照《實用兒科學》中的相關內容,所有患兒均有發育遲緩、消瘦、厭食、體質量減輕、頭發干枯癥狀,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過敏體質或者嚴重挑食的患兒;合并重大疾病的患兒;伴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兒;肝腎功能不全或者異常的患兒。
1.3 方法
所有患兒的護理開展均針對家長開展,在進行健康指導的同時予以藥物治療,本次研究所用的藥物包括消化酶和復合維生素,消化酶采用苯丙酸諾龍注射液(生產企業: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13,規格:1 mL:10 mg),用法用量:深部肌內注射,1次/周,1支/次;復合維生素(生產企業: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啟東分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55,規格:100片),用法用量:口服,1次/d,隨早餐服用,1片/次。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指導,了解患兒的日常飲食習慣以及具體營養不良狀況,良好予以患兒維生素等微量元素補充,適當進行胃動力藥物運用,及時糾正患兒的不良飲食習慣。探究組采用健康教育與保健方法,具體內容為:①健康教育:面對面與家長交流患兒營養不良的具體狀況,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采用視頻、語言溝通等方式對相關的健康知識進行說明,對患兒營養補充的重要性進行告知,并強調其對患兒發育的影響,提高家長對營養不良疾病的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配合醫護人員幫助患兒補充營養,促使患兒良好發育。②飲食指導:對患兒營養不良的具體狀況進行評估,依據其具體狀況進行飲食方案調整,注意飲食遵照少食多餐原則,依據患兒不同生長階段需求的特點進行水果蔬菜的調整,在保障營養攝入的同時逐漸提高患兒的食欲,在早期調整過程中需注意易消化飲食與低脂肪飲食,避免突然改變飲食習慣造成胃腸壓力增加。③保健方法:護理人員對患兒具體營養不良改善的方式進行指導,依據患兒營養不良的特征和日常飲食習慣分析營養不良產生的原因,針對具體原因進行保健指導,切忌以“暴飲暴食”方式幫助患兒補充營養,應在良好培育患兒飲食習慣的基礎上逐漸增加飲食量。在此過程中注意增強對患兒的口腔護理,避免患兒發生口腔潰瘍等疾病,同時保持室內空氣良好,常帶患兒呼吸新鮮空氣,進行適量運動。另外對患兒的餐具應有效進行消毒,避免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逐漸提高患兒的抗病毒能力,還需注意加強臀部護理,及時更換尿布,溫水清洗,涂抹護臀膏保持臀部及隱私部位清潔干燥,適當進行運動,良好護理皮膚,在骨突出部位以及腫脹部位進行按摩與擦洗,預防褥瘡的發生[2]。1周為1個治療周期,所有患兒均在持續治療4個周期后進行相關指標檢測與評估。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營養功能、免疫功能指標以及家長對營養不良的認知狀況。①患兒營養功能評估。主要包括白蛋白(ALB)和腸內營養乳劑(TP)兩項,具體依據院內試驗室檢測結果,檢測樣本在患兒持續保健1個月后采集。②患兒免疫功能指標。觀察指標包括Th細胞(CD4+)和Th/Ts細胞比值(CD4+/CD8+)兩項,具體數值獲取來自醫院實驗室,實驗室樣本取自患兒連續干預1個月后。③家長對營養不良的認知狀況評估。采用醫院自制量表對小兒營養不良相關健康知識進行考核,具體健康知識學習與考核內容由家長完成,總分100分,分數與家長的認知狀況成正比。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用軟件SPSS 20.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營養功能指標對比
探究組患兒的營養功能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的免疫功能指標和家長認知狀況比較
探究組患兒的免疫功能指標與家長對小兒營養不良的認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營養不良具體是指食物給予不充分或者不及時出現營養失衡的狀況,主要在7歲以下小兒中發生,良好改善飲食結構并予以相應的藥物治療可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定的效果,但長期效果不佳,而家長對小兒營養不良認知有限,極易忽視長期治療效果,健康教育和保健方法的運用可良好增長家長對小兒營養不良的認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進行治療和飲食生活習慣改善,可顯著提升患兒的長期治療效果[3]。營養攝入是小兒智力與身體發育的基礎,因小兒對食物的營養結構不了解,加之其自控能力差,易出現營養攝入不足或者飲食不規律的狀況,其不僅影響小兒的正常發育,長期發展還易誘發多種疾病。應用藥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兒營養不良,但要維持小兒良好發育,除了藥物以外,還需要進行飲食改善。小兒的飲食狀況與家長的對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有著密切關系,因此臨床中嘗試通過健康教育與保健方法運用提升家長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4]。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健康教育和保健方法應用于小兒營養不良治療中,可以顯著改善其營養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家長對小兒營養不良的認知,探究組患兒的營養功能指標ALB、TP,免疫功能指標CD4+、CD4+/CD8+,及家長認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原因分析為:小兒營養不良與患兒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狀況密切相關,其發病的主要原因為家長對疾病的認知有限,健康教育和保健方法在實際臨床中可從多個方面提升家長對疾病的認知,以此進一步有效改善患兒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同時進行部分微量元素補充,可保障患兒的營養補充效果。在進行飲食改善與健康保健的同時,采用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兒各項指標改善效果,家長對相關保健知識的掌握既能促使患兒按時按量用藥,也能良好改善患兒的飲食狀況,可以更有效地對患兒的身體進行營養調節,在臨床中整體應用效果較好[5-6]。
綜上所述,采用健康教育和保健方法治療小兒營養不良,可直接針對誘病因素進行干預,去除不良因素對小兒營養攝入的影響,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與免疫功能,還可以提升家長對小兒營養不良的認知狀況,在臨床中的整體運用效果較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婷婷,魏麗瓊,朱瑛.小兒營養不良實施保健與臨床指導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25):3621-3622.
[2]葛利娜,慈淑華.小兒營養不良的保健方法與臨床保健指導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10):54.
[3]張伊新.保健方法與臨床保健指導對小兒營養不良的效果及滿意度影響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8):178,181.
[4]黃志石,隋鳳軒,吳海清,等.結合中醫特色的兒科健康教育路徑在小兒腹瀉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9):1024-1025.
[5]馬冠生.兒童健康飲食行為培養需要從小抓起[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2):163-166.
[6]吳瑩.兒童早期發展與社區護理保健護理的關系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1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