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才
摘要:寫作屬于語文教學中的關鍵部分,如果對寫作的興趣不足,或整體寫作能力不到位,便會影響語文的學習效果,不利于相關技能的應用。同時,寫作屬于對整體語文學習的重大考驗,能夠檢驗學生詞匯儲備量和語句應用能力,如果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便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寫作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應用能力,達到良好的素質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興趣;能力培養
引言
寫作是表達的一種基本方式,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習作就是說話。為了滿足生活上的需求,把自己要說的話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寫作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培養學生樂于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動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寫作教學中,減少對學生的束縛,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影響小學生作文興趣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積累
學生害怕作文,寫作文感到“無話可寫”“言之無物”,雖然他們也有一些難忘的經歷,但是卻寫不出來,只能絞盡腦汁,搜腸刮肚,東拼西湊完成教師的任務,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積累,一是閱讀的積累,二是生活積累。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并注重積累詞匯和好詞佳句,才能在寫作時“文如泉涌”。但是,很多教師把精力過多地放在作文指導上,注重教學生怎么樣寫,忽視了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閱讀能力的培養,也忽視了將學生的視野引向他們的實際生活,忽視了對學生積累素材的指導。不注意觀察生活以及積累寫作素材,就相當于“無米之炊”,即使掌握再多的寫作技巧也無法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學生缺乏生活積累也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無法將生活中難忘的經歷轉化為寫作的“素材庫”,如果經常寫一些超出他們認知特點的作文,就會使他們漸漸出現抵觸情緒。
(二)教學方法傳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非常重視課文教學,每一學期都能按照教學任務編寫教學計劃和教案,并嚴格按照計劃執行,但是對于作文教學卻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作文教學隨意性很強,可操作性差。在作文教學中,往往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于作文知識、寫作技巧、審題立意、遣詞造句等方面的指導,甚至常常用應試作文取代常規的作文訓練,這種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的“滿堂灌”“一言堂”的作文教學形式使學生不堪重負,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進行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鳥兒有了翅膀才能自由飛翔,作文有了想象才更生動形象。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小學生的想象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的特點,所想象的內容通常以直觀的材料為依托,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不同方法,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想象能力的訓練。教師可以借助實物、圖片,讓學生針對具體的事物展開想象;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進行想象能力的訓練,例如可以依托課本,通過續寫、補寫、擴寫等寫作訓練,還可以設計專門的想象作文訓練,如科學幻想作文和童話作文等,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小學作文中,想象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礎上的,要展開想象,就要勤于實踐,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在充分領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
(二)創設課堂情境
通過研究新課標內容可以發現,“在一定的情境中開展”是新課標對各學科教學工作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課堂情境,吸引學生主動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文章的主旨思想等,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合理運用教學工具,做好教學情境的創設。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可知,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期間的心情,區分文章中描寫實際的內容與聯想的內容。而小學生往往對貝多芬了解較少,所以,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月光曲》,利用美妙的音樂、動聽的旋律,創設溫馨的課堂氣氛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月光曲》這一課的興趣,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參加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借助創設情境的手段,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實現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目標。
(三)加強寫作訓練
對于閱讀的過程,教師應注意階段后的進一步訓練,讓學生能夠通過即時訓練方式,提高對寫作的興趣和能力應用效果。教師可以通過選擇簡短閱讀材料,讓學生通過這段材料進行多樣化的寫作訓練,包括仿寫、縮寫、擴寫等。利用這種訓練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使他們能夠正確掌握技能應用方法,提高寫作效果,達到基礎訓練目標。
(四)注重應用生活中的鮮活素材
小學語文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重視生活素材對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積極意義,根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相關內容挑選實際生活中與之貼合的素材內容。生活原本就是藝術的來源基地,教師可以依托生活中眾多有趣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寫作創作欲望,教會他們觀察生活,從中發掘可用的鮮活、有趣的素材,由于學生能切身感受,因而在寫作過程中能自如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讓作文內容飽滿而富有真情。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部分學生害怕寫作文,一提到作文便愁眉苦臉。追根溯源并不是學生天生就寫不好作文或討厭寫作,而是由于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忽略了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閱讀中,有意識地積累和挖掘寫作素材,學生腦中空空,不知如何下筆,也不知道如何將看到的事物進行相應的語言表達。因此,教師首先應帶領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提煉好詞好句,積累優美文段;其次應讓學生擴大課外閱讀量并養成摘抄和書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結束語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作文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為學生創設寫作空間,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深入生活,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積累素材;還要鼓勵學生多閱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拓展他們的視野,使他們有話可說,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和寫作興趣。
參考文獻:
[1]顏景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農村教育,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