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寒 諶世云
摘要:概念是人類思維的最基本類型之一,經過抽象、總結,最后摒棄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質的特征,而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特征,并由此將同類事物統一起來,就產生了新事物的概念。初中的生物課程是讓學生首先接觸到系統生物知識的學科。在學生主體視野下探索初中生物概念課程,必須從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入手,不斷發掘學校現有的生物教學資源,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探究中對生物概念全面掌握。
關鍵詞:學生主體;初中生物;概念教學
一、學生主體視角下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概念教學的限制
對于概念教學,教師仍習慣于通過文字描述的方法直觀進行定義,或徑直步入抽象概念發展階段。對概念教學的產生和發展往往輕描淡寫、乃至一手帶過。學生對學習概念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背書,機械式的學習,但對生物概念并沒有很深刻的認識,對生物學的掌握也停留在一種比較膚淺的層次,限制了學科教育的發展,也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2.學生機械式的理解生物學概念
在概念教育中,老師往往過分重視概念的結果,而忽視了對概念形成的介紹。教材中介紹新概念的過程較為簡單,教師忽略了對新概念表述的正確解釋而匆忙轉入練習。由于新概念的引入不以學習者固有知識架構為基準,也不能較好地融入學生自身認知框架,造成了部分學生的練習興趣較低。學習得沒有主動、創造力,極易形成恐懼心態。同時,學習者對定義沒有根本性認知,對特定概念的理解易形成誤差。急功近利的復習方法無法幫助學生切實地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其生物科學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其生物學科素質。同時學習者往往對基本概念的掌握并沒有切實的了解和反思,習慣于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隨著時間的增長,記憶也將出現丟失或者自然退化現象,對相關概念似是而非的掌握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
3.學生對概念的構建不夠
師資力量和師資的教學能力也會限制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一些教師因為知識水平所限,或是生活經歷的限制,學生對某些生物定義存在著混亂或者錯誤的理解,對新生物定義的形成產生了影響。如果在上課前,對老師概念未能做好充分的研究與了解,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學模式,學生對老師概念認識上的偏頗,沒有能夠及時反映給老師,會造成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對概念的認識上產生誤差。
二、學生主體視角下的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路徑
1.發掘學生的感知和了解能力
概念的學習,實質上是把握同一事物共性的重要特征,因此需要學生對事物的具體特征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而教師在教學中卻常常忽視對事實經驗的感知和了解。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主動的學習,發揮自有的感知和了解能力。比如,對動物類群的學習,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是其中的重要概念,要有效實施概念教學,首先應當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中學階段,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實際經驗基礎上的,所以由老師在課堂中更適宜采用歸納學習的方法。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負責一個動物類群,組內每個成員負責搜集該類群中不同動物的資料,應包含該種動物的特征、生活習性、與人類關系等。教師課前對學生準備的資料進行瀏覽并制作課件,并再準備各類群中學生未涉及的動物資料。課上,按照動物類群的進化順序,由各組成員匯報之前搜集的資料。各組報告結束后,老師運用圖畫、文字等指導學生尋找各組成員報告的動物們所有的共同之處,從而總結出各哺乳動物類群的主要特點。然后,通過比較該動物種群和前一個動物種群在主要性狀上的差異。待學習了腔腸動物、扁型哺乳動物、線型哺乳動物、環節哺乳動物、軟體哺乳動物、節肢動物等后再尋找它們的共性性狀,學習完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后討論這些動物類群的共同特征,即分別形成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主要特征的概念。之后,教師展示自己事先準備的其他動物資料,讓學生根據資料中描述的特征對動物進行歸類。歸納和討論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避免機械記憶概念。
2.培養學生的自我構建能力
概念教育中,老師既可通過名詞向學生傳達概念,也可通過陳述句或命題組的方法說明概念含義。以描述概念內容的方法傳遞概念,并不等同于對概念定義的教學。概念教學并不是將教材中現有的文字定義搬到學生的記憶中,而是需要學生將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新的事實或經驗相聯系,通過新舊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概念。在學習”吸收”的概念之時,可以事先回顧食品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在消化系統的哪些器官中被分解,形成可以被身體直接被吸收的小分子營養素,結合消化發生的器官和教材對物質吸收的介紹,讓學生對人體消化系統示意圖的各器官貼上可以被吸收的營養物質的種類,通過貼圖學生不難發現多種營養物質可以在小腸部位被吸收,再通過觀察小腸璧橫切裝片探討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問題,比如,哪些營養物質可以被吸收?營養物質吸收發生的場所在哪里?營養物質被吸收后去了哪里?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討論"吸收"的概念。對于"吸收"概念的討論過程,學生將之前習得的各種營養物質吸收過程的事實知識與自己總結的概念相聯系,形成矛盾沖突,進而不斷地進行修正,最終得出科學的概念。
三、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課程中不是僅把實際活動作為課程,進行課堂教學示范,而且還要給每個學生創設更多的科學探索機會,使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概念分析與研究,用實際活動搭建通往生物世界的橋梁,讓每個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科學新知,提高實際社會問題認知意識,培養創新,提高的實際操作技能,每個學生更加了解科學方法。課堂上要以學生為出發點,為學生的主體活動提供機會條件,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物課堂教學,使學生以主體身份進行探索,并在探究中實現預設的課程目標,以達到新課改中所提出的三維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娜. 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思考[J]. 教育現代化, 2017, 000(032):P.323-324.
[2] 于麗娜. 核心素養時代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研究[J]. 中華少年, 2019(24):53-53.
[3] 李長春. 論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J]. 家長(下半月), 2018, 000(2018年12期):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