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中的起始階段,更是學生求學生涯中的關鍵一環,但是就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形式而言,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在城鄉教育平衡性方面,很多農村小學面臨著巨大的生源壓力,其中留守兒童受教育的問題尤為突出。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數量居高不下、生源質量不高的背景下,不僅為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還對農村小學未來發展造成重重阻礙。為此,本文主要以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為線索,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展開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效果的對策,希望可以為我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供良好的幫助。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主任;留守兒童;困難和對策
引言:
基于留守兒童在生活上、情感上、思想上和道德上的不健全,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十分困難,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不僅難以服從班主任的管理,甚至還會給班主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是秉持著教師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班主任需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育作用,幫助留守兒童改變不良現狀引導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為此,農村小學班主任在面對留守兒童時,要注重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形式,盡可能的彌補特殊學生的缺失部分,從而達到有效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目的。
一、農村留守兒童管理中存在的困難
留守兒童在農村小學教育中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很多學生家長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下,發生外出打工、離異等問題,這就使得很多兒童失去了家長的關愛和照顧,最終成為教育領域中所講的留守兒童[1]。而在面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受教群體時,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所面對的困難,主要來自家庭教育不到位和留守兒童思想、情感、道德的缺失,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不到位帶來的管理困難
我國重點貧困村的小學教育現狀,具有留守兒童多、父母和爺爺奶奶文化程度低,甚至有些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是文盲,正是在此種教育氛圍中家庭教育起不到絲毫作用,從而對農村小學班主任留守兒童管理帶來了巨大困難。例如,在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上,由于家長的文化程度有限無法對留守兒童給予正確引導,造成了留守兒童思想不健全、行為習慣不健康的問題,并最終作用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如很多留守兒童在學校生活中我行我素,難以管教,有的學生還會直接與班主任頂撞,進而極大的增加了班主任開展管理工作的難度。
2.學生情感缺失帶來的管理困難
小學生正處在情感培養的關鍵時期,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講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很多留守兒童在情感方面存在嚴重缺失的問題,甚至還有些兒童產生了明顯的心理問題,這對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而言帶來了巨大困難[2]。例如,班主任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引導教育時,留守兒童根本無法與班主任正常溝通,有些留守兒童在情緒亢奮的狀態下還有可能對班主任動手和說臟話,該類學生一系列的不良舉動都與自身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對于班主任開展管理工作而言十分不利。
二、農村小學班主任留守兒童管理的有效對策
1.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融入情感元素
農村小學班主任在針對留守兒童實施管理工作時,應該充分認識到該類學生的特點,尤其要找尋該類學生在成長中缺失的部分,盡可能的采用學生容易接受和愿意接受的教育管理方式,以此才能保證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例如,針對留守兒童不服管教和暴力傾向的問題,班主任可以從學生情感缺失方面尋找管理的途徑,此時采用情感教育對該類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品質教育,將會獲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成效。如,班主任不要針對留守兒童的錯誤行為進行批評指責,而是要想方設法的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可以先將學生所犯錯誤放置一邊,先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了解學生內心里最為真實的想法,以此揭秘學生出學生不為人知的情感,像是“多傾聽學生肚子里的苦水”、“多安慰學生的情緒”等。當班主任感知學生能夠敞開心扉后,便可根據學生所犯錯誤進行教育和引導,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避免激起學生逆反的心理,還可以提高教育引導的有效性。總而言之,班主任在開展管理工作中要和學生建立起朋友的關系,并以情感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感化及引導,繼而才能彌補學生在情感上的缺失,才能為后續開展管理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2.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從家長方面尋找突破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要想提升農村小學班主任留守兒童管理的效果,還是要從家庭教育方面加以重視和尋找突破口。但是,由于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為此班主任需要結合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選擇和制定最為適合的家校共育方法,以此盡可能的將留守兒童家庭融入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之中。首先,班主任可以采取家庭走訪的形式,到留守兒童家長了解具體情況,并尋找具體和科學的家校聯合教育方式。例如,針對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家庭,班主任需要定期與該類學生的家長進行聯系,一來為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溝通的機會給予留守兒童情感行的藉慰,二來向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存在的問題要求家長勸誡學生(兒童對父母感情是旁人無法替代的,所以當兒童與遠在他方的父母建立聯系后,很容易在情感上和內心上獲得安慰,此時的引導教育自然具有更好的效果)。其次,班主任在開展管理工作中還要對于留守兒童的家長交流,主要了解留守兒童在思想上、情感上、道德上和行為上的表現,及時發現和找尋學生存在的身心問題。例如,班主任通過向家長了解得知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流,此時班主任就可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先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或者朋友關系,甚至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家長,讓學生有地方發泄情緒、有人訴說心中情感,幫助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繼而達到提高班主任留守兒童管理效果的目的。
結語: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國貧困農村小學教育的突出問題,更是阻礙我國教育事業全面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對此國家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支持。基于此,班主任身處留守兒童教育的第一線,更應該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從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找最為適合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辦法,繼而才能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創造利好條件。
參考文獻:
[1]廖榮石.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22):133-134.
[2]黃本坤.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研究[J].求知導刊,2020(21):89-90.
作者簡介:謝文艷,(1994.03.20-),女,侗族,籍貫:貴州省凱里市,學歷: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