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鴻
摘要:戲曲文化之審美,旨在欣賞唱詞,品味唱腔,感受韻律,以及戲曲表演等內容。秦腔,作為陜西戲曲文化代表劇種之一,被稱為戲曲劇種的鼻祖。而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筆者認為,戲曲文化的審美,有利于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戲曲文化;秦腔;審美;語文核心素養
隨著戲曲進校園活動的展開,戲曲藝術之美在校園中綻放,除了傳承戲曲文化,了解戲曲知識,更重的是它的美在語文學科中得以彰顯,讓語文素養在藝術的沃土上生根發芽!戲曲文化的審美,成為培養與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秦腔的唱詞之美。秦腔這一古老的劇種,每一段唱詞都是古典韻律美與現代散文詩的結合。美在句式的整齊,大多數是七字句或十字句;美在優美的韻律,唱詞句句入韻或間隔入韻,上下句平仄的運用,節奏的劃分等;美在語言的精美凝練,唱詞中運用大量的修辭,內涵豐富的語句;美在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人物或抒情或記敘或描寫或議論;美在寫法的運用,人物情感的對比,景物的烘托作用等。記得自己在學《白逼宮》這段戲中,唱詞中竟有十一個“欺寡人”將漢獻帝當時無依無靠,身陷牢籠的悲苦心情得以充分表現。用九個“好一似”將當時落魄的境況用鮮活的動態畫面展現出來。同時運用排比和比喻、頂針的修辭,生動形象富有氣勢地表現人物撕心裂肺、痛斷肝腸之感。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漢獻帝內心的痛苦與艱難的困境。
以語文學科的素養詮釋戲曲文化的教學理念更讓戲曲充滿活力,拉近了戲曲與學生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
二是秦腔的唱腔之美。秦腔唱腔分“歡音”與“苦音”兩種。唱腔表現人物歡快、喜悅心情的就是歡音,表現人物內心悲傷難過的就是苦音。唱腔注重字正腔圓,講究咬字歸韻,聲腔的輕重、緩急、收放等特點反映人物心情。這與平時自己在教學中,尤其在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理解和鑒賞詩句,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人物的情感本質是相同的,只是秦腔是把人物的心情淋漓盡致的唱出來,或慷慨激昂或婉轉流水,此所謂戲曲中達到“以氣促聲,以聲傳情”的藝術效果!記得自己在跟著邵英老師學《斷橋》唱腔時,唱詞“西湖山水還依舊”,其中 “舊”的拖腔,飽含著白素貞面對西湖美景,此時此刻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的感嘆與憂傷之情。面對西湖秋色心力交瘁的無限傷感,滿眼秋色其實是滿心愁腸!真可謂“情如西湖水之柔,愁如西湖水之多”!因此秦腔戲曲人物的情韻是戲曲的靈魂!與語文核心素養對學生審美鑒賞的培養是一致的。
三是戲曲表演之美。戲曲中“四功五法”體現了一個戲曲演員的基本功,不論是演員在舞臺上規范的臺步、圓場,還是精彩的手帕功、水袖功、胡須功、帽翅功等,在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人物情感的體現,突出刻畫一個“真”的人物。所以這種效果如同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文本中人物性格特點,通過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只是表現形式不同,戲曲通過表演來刻畫人物,而教學中是通過分析人物描寫的方法讓靜止的文字立體起來,最終達到人物的鮮活性。比如:魯迅筆下的閏土形象,刻畫人物命運的變化通過“手”的變化,表現他生活的艱難。戲曲中演員的“甩發”,如《周仁》這一人物,《哭墓》一場,周仁因被哥哥誤解,妻子替嫂嫂而死,在這種情形下,他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仁”“義”的內涵。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極度悲痛焦急無奈的情感。因此,戲曲表演側重于人物的情感體現,如同語文學科分析人物描寫的方法,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
四是是戲曲的虛實之美。戲曲中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追求傳神寫意之美,達到神似,十萬八千里路程在戲曲舞臺上只要走一個圓場就可抵達;漫漫長夜,幾聲更鼓就可以夜盡天明;千軍萬馬,四個龍套即可代表。這種表演可以說把舞臺的假定性發揮到了極致,審美主體與客體已達成了一種默契。比如:秦腔《拾玉鐲》戲曲人物孫玉嬌在舞臺上活靈活現的動作表演更是需要想象,她在開門、關門的動作以及穿針引線、搓線、合線的動作、喂雞、數雞、趕雞等動作,當時舞臺上沒有門,沒有雞,沒有針線需要演員傳神的去表演,這些為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如同語文學科將詩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詩詞中蘇軾《明月幾時有》讓學生理解詞人從人間想象天上,又從從天上回到人間的情感跌宕起伏,寫出了詞人在現實中人生的寫照,內心情感的變化。總之,戲曲藝術完全靠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來體現。它為觀眾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與語文學科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戲曲文化的獨特藝術之美不僅如此,
總之,具有戲曲文化代表的陜西地方劇種之一——秦腔,它讓筆者把語文的專業知識與戲曲知識巧妙地結合起來,二者相得益彰!戲曲文化的審美,有利于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與《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頁
[2] 韓雪屏:《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文集》2008年2月內蒙古出版社《語文素養的“冰山模型”》第51頁;《追尋閱讀的“美感”》第257頁;《尋求與文本對話的策略》第287頁
[3] 朱光潛:《談美談文學》2005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創造與情感》第69頁
[4] 徐丹門燕麗:《語文教學中審美情趣的培養》《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2005年2期38頁
[5]余亞飛.《 試論中國戲曲藝術的審美特征》 2015第01期
[6]郭愛麗. 《談戲曲表演的審美特征體現》 2017 第05期
[7]蘇玉秋.《論中國戲曲的藝術形態及其美學特征》2015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