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燕
摘要:在傳統時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沒有充分發揮自身主導者的作用,令學生形成學習自主性,而是讓學生長期處在了被動學習的狀態之下,這就阻礙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尤其是對于數學應用題課堂的構建而言,若學生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則很難呈現出精彩的課堂質量。對此,本人將會對習慣養成教育下數學應用題課堂的構建進行一番闡述說明。
關鍵詞:習慣養成教育;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
“養成教育”是正確的行為指導,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與思維習慣的教育。于數學應用題課堂的構建而言,學生若關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精彩課堂的構建必然十分順利。因此,助力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習慣是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以求應用有效策略達到促進學生進步與成長,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下面,本人將依據自身從教經驗,對習慣養成教育下數學應用題課堂的構建所作的幾點具體論述:
一、循序漸進解題,逐漸生成自信
構建數學應用題課堂,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好高騖遠的學習態度是絕不可取的。而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一員,要懂得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將問題循序漸進設計,使學生的自信積少成多,形成自主探究數學應用題的態度,產生參與數學應用題課堂的熱情,以求能夠充分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比如,就“求和、求差”的數學應用題課堂中,首先,我對學生提問道:“山上有20棵松樹,45棵柳樹,那么山上的松樹和柳樹一共有多少棵呢?”大部分學生能夠解答20+45=65(棵)的答案。對個別無法正確解答的學生進行畫圖指導,使學生掌握了求解方法,明晰了加法的算理。然后,我將問題進行變式,對學生提問道:“山上一共種下的松樹和柳樹一共有65棵,其中松樹有20課,那么柳樹有多少棵呢?”從而喚醒學生的邏輯思維,助力學生快速理解到答案即為65-20=45(棵)。之后,我引導學生回憶了加法和減法的算理,和學生共同歸納了求解簡單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最后,我做了課堂活動總結。這樣,通過循序漸進設問,指導學生一步一步解題,使學生生成了數學學習自信,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應用題解題習慣增添了助力,充分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數形結合思想,提升解題效率
數形結合是數學應用題中重要的解題思想,于形象思維豐富的小學階段學生而言,極有利于其形成對所探究問題的深刻理解。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當滲透數形結合思想于應用題課堂當中,使學生養成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參與解決數學應用題過程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呈現出理想的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引導學生解決有關“數量關系”的數學應用題課堂中,首先,我對學生提問道:“某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三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然后,我將學生劃分成了學習小組,合作找出已知條件,分析數量關系,思考如何用線段圖表示題意,使學生處在了民主的氛圍中去積極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之后,我從線段圖和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出發,對學生強調了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進而幫助學生得出了分布列式的步驟,以及綜合算式的方法。最后,我對學生布置了分析應用題數量關系的課下作業。這樣,通過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意識到了該思想對解決數學應用題效率帶來的積極影響,充分提高了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善于借助學具,發展動手能力
在小學階段,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都是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工具。但很多學生卻并未在解決應用題的過程中發揮其作用,導致問題的解決結果不理想。因此,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當培養學生善于借助學具的習慣,從而使學生將數學應用題迎刃而解,達到發展學生動手能力,構建精彩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的目的。
比如,在引導學生數學“圓的面積”的應用題課堂當中,首先,我要求學生在紙上畫出半徑為6厘米和3厘米的外圓與內圓。從而讓對學生提問道:“現在你們所觀察自己所畫出的兩個圓,能不能夠算出外圓和內圓的面積各是多少呢?”從而喚醒了學生對圓面積公式的記憶。然后,我對學生提問道:“大家能不能求出圓環的面積呢?”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圓是一個圓心,用外圓的面積減去內圓的面積即為圓環的面積。最后,我從混合運算的角度引導學生歸納了計算圓環面積的簡便方法,對學生強調道學具使用習慣的養成對解題帶來的幫助。這樣,通過要求學生借助學具,使學生動手能力發展的基礎上有了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從而呈現出了精彩的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
綜上所述,習慣養成教育可以令學生有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觀念。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還需要繼續創新循序漸進解題、融入數形結合思想,善于借助學具等形成良好習慣的教育策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應用題的能力,最大程度上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鄭雪麗.借助習慣養成教育助力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改革[J].試題與研究,2020(06):142.
[2]陳仕洋.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J].讀寫算,2018(36):52.